繁殖和幼蛇越冬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截然不同,它的繁殖方式为卵胎生,也就是直接生产出来一条条破膜而出的蛇仔。每年的5~6月为蝮蛇集中而又旺盛的交配期,受孕成功的孕蛇其胚胞在体内直接发育成蛇仔。其产仔期在8~10月份之间,每次产幼蛇5~12条或稍多。体重增加2倍或以上的则可安全越冬,反之要适时放生野外山林或淘汰利用。

1.直接产仔的繁殖方式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截然不同,它的繁殖方式为卵胎生,也就是直接生产出来一条条破膜而出的蛇仔。每年的5~6月为蝮蛇集中而又旺盛的交配期,受孕成功的孕蛇其胚胞在体内直接发育成蛇仔。其产仔期在8~10月份之间,每次产幼蛇5~12条或稍多。

蝮蛇初产幼蛇的长度为13~19厘米,个别体长者可达到20~22厘米;其体重多为7~12克,个别大者可达到13~15克。新生幼蛇当年蜕皮1~2次,体长增加1倍。体重增加2倍或以上的则可安全越冬,反之要适时放生野外山林或淘汰利用。

蝮蛇与其他种类幼蛇明显不同的是,幼蛇一经出生后便会自行挣破胎膜迅速爬行,以期尽快摆脱残余卵黄和蹭断脐带。刚刚出生的幼蛇虽然弱小,但它们完全可以独立生活。它们多数会在出生后不久便进行第一次蜕皮,只是蜕皮后的幼蛇腹部仍有脐孔和跻沟。幼蛇蜕皮后其体色变得更加鲜艳油亮,色斑也较之未蜕皮前更明显清晰;尾尖呈现娇嫩的黄色或焦黄色,这又是它们有“焦尾蝮蛇”或“焦吊”叫法的由来。

此时,蜕皮后的幼蛇活动迅速、反应灵敏,稍受惊动后便有强烈的攻击行为,并能咬死或吞食比它体重稍大的幼蛙和乳鼠,同时伴有蛇毒液体分泌。因此,养蛇新手千万不要轻易去徒手捉拿,以免被其咬伤并出现中毒现象。

正是由于蝮蛇天生的这种良好繁殖方式,使得幼蛇能够受到来

自母体更好的发育和保护。所以,它们的幼蛇成活率普遍较高,这更是它们能在野外大量生存并顺利繁衍“后代”的主因。尤其是9月份以前出生的幼蛇,对人工养殖中的后续管理也非常有利。

2.进食和温度与安全越冬有直接关联

蝮蛇成年蛇消化颇慢的这一习惯,同样在刚出生幼蛇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只提供饮水不供食物的前提下,发现幼蛇亦能存活很久。刚出生的幼蛇也是7~10天内不进食,多靠来自母体的卵黄来维持自身营养和消耗;待10〜12天以后才开始有少量的进食,但它们对食物比较挑剔,只喜欢小泥鳅、蝌蚪、幼蛙和乳鼠等食物,有条件者应尽可能给予满足。

虽然幼蛇出生不久即有初次蜕皮行为,其体长或体色很快增加不少,但却无法与第二年的活动高峰期相比较,因那时才是其体重和体长明显增加的良好时期。特别是北方9月份以后出生的幼蛇,由于冬眠前它们大多没有进食机会,所以越冬至来年结束冬眠前后的死亡率特别高,有时竟多达40%~50%或以上。由此可见,食物对于幼蛇来说也是相当地重要,人工养殖时一定要坚决避免掉。

为有效避免幼蛇越冬时期出现过多死亡的现象,较好人为加温让其在越冬前有足够的食物摄人。此外,幼蛇越冬场所的环境温度宜保持在2~6摄氏度。环境温度高于此冬眠温度时,幼蛇的活动量会明显加大,其体内的营养消耗随之不能停滞下来,这是造成明春幼蛇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若温度降至零摄氏度或零摄氏度以下,

则体瘦体弱的幼蛇也会出现死亡现象。另外,湿度也是制约幼蛇死亡的另一关键性问题,其越冬环境的湿度宜在55%~65%之间。如果长时间大于这个湿度条件,则幼蛇很容易患有寄生虫、口腔炎、皮肤霉烂病等多种病害,严重者自然会导致最终死亡。

尽管多数幼蛇同成年蝮蛇一样,均可生活在2~38摄氏度的环境范围内,但其较好生长温度为27~29摄氏度。当外界气温低于10~13摄氏度时,发现它们也多无进食的欲望;当温度下降到4~5摄氏度或以下时便会进人冬眠。大连蛇岛和烟台蛇岛上分布的蝮蛇,其耐寒能力要明显强于东北三省的蝮蛇,当气温达到4摄氏度左右或以下时,仍有部分出来活动的,零摄氏度才是它们活动的最低限度。所以说,辽宁和山东隔海相望的两个知名蛇岛上的蝮蛇,是蝮蛇大“家族”里的一个不朽传奇。

在幼蛇长达4~6个月的冬眠期间,一旦有鼠类、黄鼠狼、野猫、刺猬、鸡、鸭、鹅等致命天敌人内,则会严重危害幼蛇的生存,这点养蛇新手必须加以防范和注意,以免幼蛇由于人为管理疏忽而丧命。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