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心脏毒素的鉴定

心脏毒素主要存在于眼镜蛇科的眼镜蛇毒、金环蛇毒和响尾蛇科的菱斑响尾蛇毒中。心脏毒素的作用是直接损坏心肌。实验证明心脏毒素是一种专一性地作用于心肌细胞的多肽类毒素,造成心肌细胞膜的构造变化而使一部分膜受磷酸酯酶的攻击。所以,心脏毒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也能降低血压,造成持久的收缩期收缩。

心脏毒素主要存在于眼镜蛇科的眼镜蛇毒、金环蛇毒和响尾蛇科的菱斑响尾蛇毒中。在动物实验中可见到心脏毒素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使心脏在短暂的兴奋后转入抑制,对蛙心最后使之停止于跳动的收缩期,对狗、猫等动物最后引起心室纤维震颤。心脏毒素对心肌作用以致心跳停止时,虽经生理盐水多次冲洗,也难以使之恢复跳动。心脏毒素的作用是直接损坏心肌。实验证明心脏毒素是一种专一性地作用于心肌细胞的多肽类毒素,造成心肌细胞膜的构造变化而使一部分膜受磷酸酯酶的攻击。所以,心脏毒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也能降低血压,造成持久的收缩期收缩。心脏毒素的作用能被钾离子所逆转。

心脏毒素的毒性要比神经毒素小得多,如眼镜蛇心脏毒素的致死强度在给小鼠腹腔注射时只有神经毒素的1/20,给猫静脉注射时,其致死强度也比神经毒素要小一半左右。

心脏毒素的鉴定可用离体器官法,也可用整体动物法。如离体蛙心灌注法,可观察到心脏在短暂的兴奋后转入抑制,最后心跳停止于收缩期。用猫作整体实验时可见到收缩压下降,心电图异常改变:P-R间期延长,QRS波幅降低,S-T段、T波改变,室性期前收缩,

完全性A-V阻断及室性节律等。这是由于心脏毒素能使心肌细胞膜产生不可逆的去极化,最终损害器官功能,故其毒理作用非常广泛。

(―)心血管效应的测定

整体实验:大鼠用20%乌拉坦(5ml/kg)经腹腔麻醉,行右颈总动脉插管逆行进入左心室,经换能器由四导生理记录仪(SaneiG362型)记录左心室内压(LVESP),左心室内压较大升降速度(士LVdp/dtmax);由股动脉插管描记血压,同时记录心电测定心率(HR)。术后稳定20min,由股静脉注射样品,观察心功能变化。

离体实验:用乌拉坦麻醉大鼠,由股静脉注射0.2ml0.3%肝素,开胸速取心脏,悬挂于Langendorff灌流装置上,从主动脉逆行灌流95%02、5%C02平衡的Krebs-Henseleit液(K-H液),灌流速度6ml/min。通过主动脉和左心室导管,经换能器在生理多导仪上监测LVESP士LVdp/du^,:HR及主动脉灌流压(PP)。预灌流15min后,加样品到液灌流中,观察灌流前后的变化。

(二)大鼠尾动脉套管的埋植及血压和心率的记录

大鼠用戊巴比妥钠(30mg/kgi.p)麻醉,沿尾根腹侧正中向后切开约7cm,分离出尾中心动脉,插入聚乙烯套管(外径0.6mm),结扎固定。套管内保留0.2ml1%的肝素,以防凝血。将套管末端封住后埋于大鼠尾部皮下,缝合切口,次日待用。将术后24h已完全清醒的大鼠固定于塑料笼内,用普鲁卡因浸润尾部切口后,取出动脉套管,将其连至插入式血压换能器,经自动平衡记录仪描记。同时,用心电图仪记录大鼠心率。血压和心率的基础值分别为14.27±0.53kPa(107±4mmHg)和488±23次/min。

(三)家兔耳动脉套管的埋植及血压的记录

用普鲁卡因浸润兔耳中心动脉周围皮肤,切开皮肤,分离耳中心动脉,插入聚乙烯套管(外径0.6mm),结扎固定,管内保留0.2ml1%的肝素以防凝血,待用。术后30min将耳中心动脉的套管的一端连至插入式血压换能器,经自动平衡记录仪记录血压。血压的基础值为11.2士0.4kPa(84±3mmHg)。

(四)培养鸡胚心肌细胞

培养鸡胚心肌细胞搏动的观察按李连达(1980)等所建立的培养方法进行。用这种方法来测定蛇毒中心脏毒素的作用强度是一种好方法。将鸡胚心肌细胞在含有2mol/LCa-Cl2浓度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3天〜5天,选取搏动节律正常的细胞因子2簇〜3簇(即具有稳定的搏动频率40次/min〜80次/min),放在倒置显微镜恒温装置内,观察有或无心脏毒素存在时的情况,间隔5min或lOmin测1次每分钟的搏动次数、节律、强度及形态变化。取3次观察的实验数据的平均值作图。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