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尖吻蝮

头大、三角形,吻端有一翅起的吻突,复以延长的吻鳞与鼻间鱗。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尖吻蝮: 【别名和地方名】蕲蛇五步蛇、祁蛇、褰鼻蛇、翘(撬)鼻蛇、白花蛇、百步蛇、棋盘蛇、盘蛇、翻身花、犁头匠、放丝蛇、吊灯扑、懒蛇、五步龙、聋婆蛇等。

【特征】头大、三角形,吻端有一翅起的吻突,复以延长的吻鳞与鼻间鱗。背鱗21(23)-21(23)-17(19)行,起强棱,棱后部隆起成嵴,嵴后有小结节。尾下鳞前段约20枚为单行,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段均为双行。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



头背棕黑,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为主或稍带绿色,背面有20个左右(17〜19+3〜5)规则的大方形斑,方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形斑在脊中线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排列的,斑纹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规则的小黑点;腹鱗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生态习性】在海拔100〜200米的小山丘到1300米的林木繁盛的山区,溪涧沟边的岩石下或杂草中、村宅附近和柴禾堆内均可发现它的踪迹。阴雨天较活跃,晴朗白天少有活动,隐蔽在阴暗处,凌晨或黄昏时出洞。色斑与落叶光暗投影相衬,不易被发现。经常在落叶堆中或瀑布边的岩山上蟠曲成团,头则昂起不动,颤动其尾。若有物体移动,头即随之转动。有扑火习性,见到火光要主动攻击当人畜迫近它时,会骤然袭击。食鼠、鸟、蜥蜴。大雪至惊蛰为冬眠期,常在山区树根附近发现此蛇洞穴,洞深达60厘米左右;6〜8月产卵15〜I6枚,多者可达26枚;经月余孵出小蛇。

【分布】贵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上一篇:毒蛇——蝮蛇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