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爸,你怎么这么烦人,我要杀了你。”
“妈,你再管我,我就要去死。”
“你们算老几啊,就对我指手画脚的。”
如果我不说,你一定想不到这是现在的孩子们跟父母说的话。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孩子把这些话当作日常用语,而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得不面对这种情况。
孩子成了不折不扣的“暴君”,而父母则是胆战心惊地站在“暴君”面前瑟瑟发抖的百姓。
韩国家庭问题研究专家、家庭教育专家李丙准在其新书《别把孩子教成“国王”》中描述过自己的经历:有一段时间,来找我做指导或咨询的父母数量激增,父母的眼神里满是恐惧和绝望。
面对这种情形,这本《别把孩子教成“国王”》会详细指出孩子们为何会成为“国王”,又为何只能成为“暴君”,也会说明孩子的言语和行动让人费解的理由。书中分析了孩子们愤怒的真实原因,可能是自我控制力不足、心理上孤独、被剥夺机会、受大人影响等等。
众所周知,想要治好病就必须有正确的诊断书,而这本书恰好就是明确的诊断信息,方便各位父母对症下药。最重要的是,这些可怕的成了“国王”的孩子其实也是受害者,他们需要温暖的怀抱,需要被给予的勇气和找回感知幸福的能力。
点击小程序可购买
假如孩子是“暴君”,
父母该“臣服”?还是“起义”?
文 | 天楠
01
当孩子们停止了生长
苏黎世大学教授艾米尔·布鲁内尔曾说:“人类会在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形成一个人格。”
当代的孩子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因为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屡次失败,他们最终选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心理学上,把这种防御机制称为“隔离”。
正如《别把孩子教成“国王”》一书中说:“有这种防御机制的孩子表现得对生活既没有兴趣也没有欲望,不会有哲学性的思考(我为什么要活着),时而会有虚无感,想去死。”
作者李丙准曾在咨询现场见过很多这样因抑郁症而饱受心理折磨的人。
然而诱发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但在作者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孤独病。
因为人类是通过他人获取能量。当我们和其他人在一起时,生命状态才会更丰盈。
而“隔离”意味着没有可以获得能量的通道,这就像如果不加油的话,一辆性能再好的跑车也无法奔驰。
第二种防御机制叫做“戒断”。
其原理是:如果提出要求被拒绝就会受伤,所以干脆不做要求,将伤害降到最低。
比如,有时候孩子们会说:“我不需要这个”“我什么都做不好”“反正这辈子已经完了”。
此时,他们变成了在自己空间里逃避一切、对任何事情都毫无兴趣的人。
书中有一个调查研究显示:在美国和韩国,宠物产业增长率与抑郁症患者增长率成正比。
这说明使用“戒断”防御机制的人非常多。宠物正在替代人类的角色,因为宠物不会背叛人类,也不会去点评主人的能力和道德性。
可是,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相处,才能更加了解自己,同时通过人际关系获得成长。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会越来越重要。
书中介绍的最后一个防御机制是“投射”。
在《圣经》第一卷《创世纪》中,该隐杀掉了他的弟弟亚伯。
这是因为该隐自视为神,并将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
他不仅不从自身寻找原因,反而认为一切都是亚伯的错,继而将愤怒“投射”到亚伯身上。
从该隐的角度来说,他的愤怒具有正当性,但实际上是极为主观的判断。
对于这种现象,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说:“如果人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有可能会误会他人,那就不会有人在他人面前随便说话了。”
可该隐从未想过是自己误会了他人。
作家沈石溪说:“当心被束缚久了,即使肢体自由也没了生活的方向。”
被各种防御机制束缚的孩子,犹如在绝境中生长,渴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点击小程序可购买
02
当父母们意识到独立
有这样一种孩子,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也依然会把“妈妈,我该做什么”“妈妈,接下来我要做什么”挂在嘴边。
因为从上小学开始,孩子所有的东西和安排都是妈妈来准备,他从未独立思考过。
这种孩子被称为“草食儿童”。
他们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没有生存能力的人。
试想一下,明明是肉食动物,却一直在以草食动物的方式生活是什么感觉。
肉食动物如果失去自我保护能力和捕食能力,就等于一无是处。
因此,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无法融入,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将子女养育成“草食动物”的父母其实是放纵型父母和过度型父母。
他们为子女做了很多事,却把子女逼上了绝路。
从结果来看,父母是在以爱之名实施“虐待”。
在《别把孩子教成“国王”》一书中,作者李丙准结合“草食儿童”的案例,教给我们两项如何让孩子独立的技能。
第一项技能是自我保护。
孩子既有需要被父母保护的时期,也有需要自我保护的时期。
但想要做到独立,就要学会自我保护。
在大自然中,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自我保护技能。
比如:有些动物利用颜色伪装自己,有些动物利用外壳或刺保护自己,还有些动物通过散发异味保护自己。
动物们有自我保护的方式,人类也如此。
只有懂得保护自己,才能确保不被“吃掉”。
第二项技能是狩猎。
对于离开妈妈独立生活的动物来说,狩猎是必需的技能。
猫科动物对于不同时期的幼崽会有不同的喂食方式,它们会把肉撕成小块喂给刚刚断奶的幼崽。
等幼崽稍微大一点之后,它们会直接把老鼠、兔子或小羚羊之类的活物扔过去。
到了独立时期,幼崽就要一同参与狩猎,多做实战练习。
父母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做家务,其实和动物教幼崽狩猎是一个道理。
处于独立期的孩子本该拥有自我保护和狩猎的技能,却因为受到过度保护和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而没能掌握,这是当代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此一来,孩子对社会充满了恐惧,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家里做“国王”,变得越来越懒惰。
因为孩子从小就没有自主地做过任何事,长大后就会啃老,而到那时,父母已经束手无策,只能一直服侍孩子,直到自己离世。
03
当家庭重新抓住希望
当父母意识到孩子需要独立时,就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家庭关系。
因为每个独立的家庭成员都需要忠实履行各自义务,只有这样,家庭这个有机体才能正常运转。
而想要确认这个有机体是否在正常运转,每个成员都要有所反馈,家庭会议便由此诞生了。
作者在书中介绍过一个案例:A先生为了孩子们前来咨询。
因为他发现孩子们越来越没有礼貌,甚至无组织无纪律,不管父母说什么他们都像猛兽一样顶回来。
但A先生怎么也想不明白,自从他结婚生子后,都尽量去满足孩子们所有的要求。
因此,他觉得不能再任由他们这样发展下去了,于是选择按照作者的方法。
A先生先召开家庭会议,在会上收回了信用卡,并宣布以后将亲自分配孩子们的零用钱,不参加家庭会议的人将没有零用钱。
孩子们在领到零用钱一周后,要提交详细的使用记录。
一开始孩子们当然不同意,但无论他们怎么做,父亲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
第一次开家庭会议时,老大反驳了父亲提出的要求,但之后还是遵守了。
吃惊的倒是A先生,他本以为孩子们会耍无赖直接退出会议,可孩子们适应得很快。
实践证明,孩子们只是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规定而已。
如果父母一直像对待婴幼儿一样,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就会导致这样严重的结果。
A先生后来发现孩子可以快速回到正轨的原因其实是父亲慈祥、亲切,又非常关爱孩子。
孩子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最基本的亲密感和信任感,所以这场整顿行动才会如此顺利。
除了定期开家庭会议外,书中还说,维持家庭关系需要做到一件事:懂得感恩。
在人际交往中,感恩带来的力量要大于其他任何事情。
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教育他们懂得感恩。
感恩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疗愈内心,还能提升自信、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
教育子女懂得感恩就相当于为他们安装了一个可以轻松捕捉到幸福的装置,这样一来,子女在日常琐碎中便可以感受到幸福。
因为幸福的人都有共同的特征:即使对微不足道的事也心怀感激。
总之,当父母和孩子经常以“家庭”为单位出现时,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点击小程序可购买
04
写在最后
书中有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作为父母,在和孩子们一起乘坐飞机遇到危急情况时,座位上方会掉落氧气面罩,你会怎么做?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先给孩子戴上再给自己戴。
但乘务员强调: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去帮助他人。
在《别把孩子教成“国王”》一书中,还收录了很多经典事例,你可能在其中会发现和自己子女的情况一模一样。
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一切都还有希望。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有一个终极目标是:让父母明白,子女教育要由自己来负责。
作为父母,就是要把孩子教育成比自己更好的人,然后放飞他们,让他们到世界大舞台上去。
生存技能等功能性教育由学校来负责,而人性和智慧教育则是父母的责任。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孩子才能在世界大舞台上自由起舞。
点击图片可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