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产期到底准不准?二胎妈妈现身说法,希望带给你一点启发

你好呀,我是枕边,不畅销书美少女作家,家有两个男孩,大宝夏天,二宝夏安,分享养娃路上的嘁哩喀喳,一起轻松做更好的父母,培养有思考力、内驱力的自律小学霸!

作为二胎妈妈和高级育婴师,我总会被刚怀孕的粉丝追问:如果过了预产期还没发动,怎么办呢?

这篇内容,就尽可能把预产期讲清楚,希望给孕妈们一点启发。

关于预产期

我怀大宝时去医院建档,医生就告诉我,你家宝宝可能出生得比较早哦!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因为你的预产期和其他人一样,但月经周期短,25天一次。只是说可能早,不一定那么准。

果然,孕38周分娩,还没到预产期,已经生了。二宝是38周+2天,都赶在了预产期前面。

从医学角度来讲,预产期是一个预估时间,并非绝对。仅有5%的胎儿,是在预产期当天出生的。

妇产科医生认为,宝宝在孕37周到42周之间出生,都属于正常。美国儿科学会新的规定是,39周以后出生的,才不属于早产儿范围。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知道,分娩是自然发生的事情,预产期前后大约一个月,宝宝都可能会出生,不必被某一个具体日期绑架哦!

比如我的闺蜜小文,她的宝宝是41周+3天出生的,当时虽然已经过了预产期,但小文的身体正常,也按时做了胎心监护,医生就没让她住院观察,一直在家里待产。

一般怀孕超42周,才是过期妊娠,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催产。如果小于42周,且胎心、胎动、胎盘、羊水指标正常,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等待自然发动。

分娩是自然的事情

表妹怀孕39周时,每天要给我打好几个电话,问我要不要去医院了。我跟她说,别急,只要没过42周,咱就可以再等等。

说真的,没有人明确知道,宝宝什么时候会做好准备,要出来了。但你要相信,他一定会用某种形式告诉你。

当宝宝做好准备后,身体就会分泌大量的激素,帮助宫颈成熟,诱发宫缩,为分娩做准备。

如果不是超过42周,耐心等就可以了。每个胎儿的自我成熟期时间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时间表。

而且,如果宝宝没有准备好,你却特别担心,这样也会给他传递一些压力。

表妹当时焦虑到不行,我跟她说,你先把自己现在想做还没来得及,产后可能没机会做的事情做一下,等宝宝来了,你就要全身心照顾他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表妹跟妹夫去逛街,买了几件衣服,还一起去了海边溜达,说生完一两个月可能都没机会看大海了。

过了两天后,宝宝出生了。表妹说,当我放下焦虑,不去想这件事儿,没想到,宝宝就来了!

几个特征说明宝宝要来了

分娩前的征兆主要有三点:规律宫缩、见红、破水。这几个信号,都是在提醒孕妈们,宝宝快要跟你见面了,做好准备哦!

征兆一:规律宫缩

进入孕28周以后,可能会有假性宫缩(布拉克斯顿-希克斯宫缩)出现,强度很弱,而且不会持续加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你在预产期前后,感觉腹痛难忍,有类似月经痛的感觉,而且强度逐渐增强,间隔时间也在缩短,每次持续时间在30秒以上,就要注意,可能是真宫缩,表示宝宝要来了。

初产妇宫缩在5~10分钟之间,且宫缩强度增强,建议立即就医。

Tips:现在好多app可以记录宫缩时间,操作简单方便,也可以让家人帮忙手动写下来,辅助观察。

征兆二:见红

上厕所发现,内裤上有少量粉色、褐色或者有血丝的黏液,可能是见红了。有些孕妈在见红后24~28小时内发动宫缩,还有的可能延迟好几天。

我是在见红后3天才开始规律宫缩,并入院生产的;楼下的小万,见红当天晚上就生了。

如果发现出血量超过月经量、颜色鲜红,可能是胎盘早剥,需要立即就医。

征兆三:破水

这个很容易被忽视,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破水后就表示真的要分娩了,不能再站立或行走。

破水后,你会感觉身体里有不可控的液体流出,清澈无味,量可能不是很少。有条件的可以用PH试纸检查一下(羊水呈碱性)。

此时无论是否有宫缩,都需要躺平(屁股垫高枕头),并立即就医。

几个分娩小经验

临近预产期,如果宝宝一直没有发动,而你很心急,可以试试下面几个方法,跟宝宝“沟通”一下。

✔温敷乳房,手动交替每边15分钟,帮助更好地促进宫缩;

✔用温水泡过的毛巾捂住胸部,隔着毛巾用手指搓R头,一侧15分钟;

✔让伴侣用口部刺激,帮助宫缩变得更强烈。

✔闭上眼睛冥想,跟宝宝进行联结,尝试想象身体已经做好准备,迎接TA的到来。

在临近预产期的时间里,最好别自己待在家里,留有人找过。如果发现规律宫缩来了,而且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方便尽快联系医生入院待产。

枕边育儿寄语:

每次写孕产内容,我都会回想起,自己孕期的点滴,还有分娩时的喜悦。孕育新生命就是如此神奇,期待你顺利和宝宝见面哦!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