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的时候,家长遛娃会观察娃的表现,看看是否增减衣服。但也有家长觉得,孩子不管冷热,都得穿袜子,因为“寒从脚起”。这两个不同的观点,你是怎么看的呢?
有次去朋友家玩,看到她家2岁多的女儿,在地上跑来跑去,没穿袜子也没穿鞋子。一旁的奶奶碎碎念,光着脚丫子来回走,也不怕孩子冷。
我和朋友面面相觑,没说什么。过了一会儿,婆婆就给娃穿上了袜子,念叨着“寒从脚入”,孩子生病了可咋办?
其实,脚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体温到达这个部位较慢,而且足部本身是散热器官。所以,孩子手脚凉是正常的,但并不表示,就是冷了。
如果想判断宝宝冷不冷,应该摸后脖,后背前胸,这些部位只要不是很冷,就可以的。
从儿童发展角度来讲,如果天气不是很冷,尤其是4岁之前,多让孩子光脚丫,反而有很多好处。这些也许一两个月看不出端倪,但不出4年,差距就会显现出来了。
所以,才有标题的说法,孩子总穿袜子和总光脚,不出4年,体质上的差距就很明显了。
那么,到底差距都是哪些呢?主要在三个方面,有些可能父母可能没关注到。
差距一:感统发育高低
有没有发现,几乎每条街上,都会有足疗店。这是因为,足部有很多神经末梢,还对应身体器官。如果做一次足部按摩,能让整个人很舒服。
一个人脚上,大概有20多万个神经末梢,如果孩子经常光脚,获得的触觉刺激,会比总穿袜子的孩子多很多。
比如,瓷砖上的清凉感觉,木地板上的干燥感觉,沙滩、草地上的柔软,都能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增强感官刺激。
这些会通过脚底神经传递给大脑,促进感觉统合的发育。你会发现,光脚丫的孩子,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很好,走路更稳。
而一直穿袜子的孩子,则很难有这么明确的感受。就像冬天戴手套摸雪,感觉不到那么凉,摸热水,也没那么烫。和孩子穿袜子感受不清晰,是一样的道理。
Tips:有研究发现,感统发育好的孩子,平时做事情、学习反应迅速,而且逻辑思维也更好。
差距二:大脑发育不同
孩子的大脑发育状态,主要取决于外部施加的刺激,小时候的感官体验越丰富,大脑就越发达,空间感越强,这一点经常被忽视。
如果你带娃上过早教课,或者蒙氏班,你会发现,一般活动都会建议孩子光脚进行活动。天气很冷,穿个薄袜子。也是基于感官刺激的底层逻辑。
而且,这种刺激对大脑的作用,一般在1-4岁更好,之后就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效果越来越低。
差距三:足弓发育情况
一直不受到鞋子、袜子束缚的脚部,能够自由伸展,降低扁平足、拇指外翻等足部问题的发生率,尤其是学步初期的宝宝。
如果孩子能有完美的足弓结构,之后在走路时,可以更好地保持身体平衡,减轻双脚疲劳。
有些孩子穿袜子就不想走路,不穿就走得很快,也是因为,足部受到束缚后,行走的动力不足了。
而且,婴幼儿的足弓,在最初是没有的,需要通过行走来逐渐形成足弓。出生后的头4年,是足弓形成的关键期。
那么,在宝宝出生后,就一直光脚丫吗?其实,还要看是什么场景,什么温度,以及宝宝自身的体质。
其实,如果宝宝体质弱,且室内温度低于22度,或者比较寒冷的天气,是要穿保暖材质袜子的(一岁以内建议穿袜子)。其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袜子材质选择上,夏天选择棉质的短袜或者光脚,尽量轻薄透气一些。冬天可以穿羊毛或加绒袜进行保暖。如果脚汗多的宝宝,需要及时更换袜子,并避免长时间穿袜。
在袜子尺寸方面,可以量一下宝宝的脚长,再进行选购。
新生儿脚长大约9—10cm,穿0-3M的婴儿袜即可,3—6个月的宝宝,脚长10—12cm,穿3—6cm的宝宝袜,6—12个月的宝宝,脚长12—14cm,适合6—12M的宝宝袜。
所以,袜子不要一次性买太多,随着月龄增加,尺码也会有变化,每次准备3—4双替换就可以了。
Tips:给宝宝选袜子时,内侧缝线需要平整光滑,避免摩擦导致脚部不适感。我是给娃选的无骨缝的袜子,这样的穿着更舒服。
枕边育儿寄语:
《斯波克育儿经》一书中提到,宝宝1岁以内,如果地板不是很凉,没必要穿太厚的袜子,学会站立和行走后,条件适合尽量光脚。不光能帮助站立和行走,还能锻炼足弓和脚腕。你家宝宝小时候经常穿袜子吗?你对这个话题有什么不同看法吗?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