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 和老师其实是同频人
“鸡排哥”爆火
最近,“鸡排哥” 凭借一段充满烟火气又满含真诚的街头对话火遍全网。
视频里,他一边熟练地翻炸鸡排,一边用朴实却通透的话语回应顾客、分享生活,没有华丽辞藻,却句句戳中人心。
有顾客犹豫要不要买,他笑着说 “你可以拒绝我,但不要拒绝美味,请你给我一个为你服务的机会”;
学生党来买,他总会多撒半勺料,念叨 “读书辛苦,多吃点”;
有人劝他趁流量开直播、做加盟,他却摆摆手 “我就会做鸡排,把鸡排做好就行”。
这场意外的走红,看似是 “小人物的流量奇迹”,实则藏着打动人心的底层逻辑 —— 而当我们把这份逻辑和教师的日常放在一起,会发现其中藏着不少值得借鉴的教育智慧。
“鸡排哥”和老师
其实是同频人
刷完 “鸡排哥” 的视频,很多老师会会心一笑 —— 从他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鸡排哥” 的一天连轴转:凌晨挑食材,上午备料,中午出摊,高峰期忙到没空喝水,晚上收摊后还要清理、备次日材料,腰酸背痛是常态。
这像极了老师的日常:早读、辅导、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试卷评讲,还要参与备课组会议、班主任会议、全体教师大会……
同时要和学生谈心、和家长沟通、处理班级事务管理、突发安全事件应对等工作。
同样 “从早忙到晚”“被琐事填满”,同样在平凡岗位扛责任。
给老师们的教育启示
启示一
忙而不乱,靠的是 “有原则、分主次”
“鸡排哥” 应对高峰期时,面对顾客催促,一句 “按顺序来,大家都快” 便稳住秩序;他每天下午四点半准时去学校附近摆摊,给学生便宜 1 块钱,只因 “学生休息短,能省则省”。
这戳中教师工作的关键:忙不怕,怕的是 “乱”;累不怕,怕的是 “没方向”。
老师日常事务繁杂,若没优先级,易陷入 “捡芝麻丢西瓜” 的困境。借鉴 “鸡排哥” 的原则:先抓 “核心任务”,如优先保障备课质量,不随意压缩;再守 “关键节点”,如固定每天找一个学生谈心半小时,不被琐事干扰;还要重 “价值优先”,像学生考试失利时,先花 10 分钟安抚情绪,再讲错题,效果更优。
忙而不乱的本质,是 “心里有谱,手上有章法”。老师守住原则、分清主次,再忙也能捋顺工作。
启示二
做自己,是教育者最好的“人设”
“鸡排哥” 火后,拒绝涨粉、加盟等邀约,依旧守着摊位炸鸡排:“我就会做这个,做好就行”。这份 “不盲从,只做自己” 的态度,比流量更圈粉。
这提醒老师:教育者不需要 “完美人设”,只需要 “真实的自己”。不少老师会焦虑:看到别人善用幽默,就强迫自己学 “段子”;看到别人雷厉风行,就否定自己的温柔;甚至为了让学生喜欢,刻意模仿自己不擅长的教学方式。但就像 “鸡排哥” 的 “鸡排味” 最动人,老师的 “个人风格” 才是独特魅力 。
有的老师性格沉稳,擅长用耐心引导学生慢慢思考,课堂上没有喧闹,却能让学生沉下心来钻研;
有的老师性格直爽,喜欢用 “唠家常” 的方式讲知识点,没有华丽的课件,却能让学生听得明白、记得牢固;
有的老师心思细腻,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学生的情绪变化,没有严厉的批评,却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在乎。
“做自己” 不是 “不进步”,而是 “不伪装”。
不用强迫自己变成 “别人眼中的好老师”,只要守住自己的教育初心,发挥自己的优势,用真实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受到你的真诚。
启示三
格局大一点,就不会觉得自己是 “牛马”
“鸡排哥” 逢人便夸家乡:“景德镇不光有鸡排,还有世界闻名的瓷器”,网友赞其 “一个街边摆摊的人,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谈吐”。
这份格局,正是老师所需。老师常因应付学生、家长、考核而抱怨 “像牛马”,看不到工作价值。
但 “鸡排哥” 证明:格局大一点,站位高一点,眼前的 “累” 就会变成 “值得”。
老师的工作是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的一个字,可能是学生探世的钥匙;聊的一句话,可能是学生破困的勇气;给的一次鼓励,可能让学生成为温暖的人。
把 “批改作业” 当 “夯实基础”,“谈心” 当 “校正方向”,“联系家长” 当 “共护成长”,便会发现琐碎里藏 “育人” 大意义。格局是驱散 “疲惫感” 的光,站在 “育人” 高度,便能生出坚持的动力。
启示四
真诚,是应对复杂问题的万能钥匙
“鸡排哥”爆火的核心,不是精致的镜头或刻意的人设,而是他面对顾客时的那份 “不装”:顾客问 “生意好不好”,他不夸大也不抱怨,笑着说“养家糊口够了”;
遇到学生党,会多撒一把料,念叨 “孩子读书辛苦”。这份不加修饰的真诚,让网友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这像极了教育里的真相:有时,老师费尽心思想要设计完美课堂、准备精妙话术,却可能忽略了最关键的东西 —— 真诚。
学生对“敷衍”的感知力远超我们想象:课上是否真的关注他们的眼神,课后谈心是否真的在意他们的困惑,批评时是否带着“为你好”的温度,这些“真心信号”远比“沟通技巧”更能走进学生心里。
就像 “鸡排哥”用一句“趁热吃”比任何广告语都管用,老师一句真诚的“我懂你”,往往更能成为教育的破冰剂。
真诚的本质,是 “看见需求,尊重感受”。就像 “鸡排哥” 懂顾客顾虑,老师懂家长、学生的心思,用真诚回应,再复杂的问题也能找到突破口。
教育是 “人与人的沟通”,真诚便是最好的 “桥梁”。
“鸡排哥” 的爆火或许会过去,但他的章法、底气、眼界、真诚,值得老师琢磨。
老师的工作虽无流量与掌声,却能像 “鸡排哥” 用鸡排暖人般,用初心照亮学生前路。
来源 | 张玉石名班主任工作室
编辑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