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伤人话,你是否曾脱口而出?
1、情感绑架型
“你嘴巴一张就要钱,我们天天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挣钱容易吗?”
父母赚钱不容易,这是事实。但这句话孩子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就沉了。他接收到的不是“钱不容易”,而是“我是家庭的负担”。好像父母的每一分辛苦都是他造成的,以后他再有什么正当需求,第一反应不是“该不该要”,而是“我配不配要”。
2、情感勒索型
“要钱就知道找我了,平时怎么不见你关心关心我?”
这句话听着太别扭,偏偏有的家长就是爱说。把爱和钱无脑绑定到一起,一下子就把亲情变成了冷冰冰的交易。
孩子听到这句话,他要么感到内疚,觉得自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要么就觉得委屈——“我心里挺爱你的,但你这么一说,我反而不想表达了。” 结果就是,以后要钱不敢开口,平时关心你也更别扭,生生把距离拉远了。
3、质疑否定型
“又要钱?你上次的钱干什么了?”“你一个小孩子,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假期和同学出去玩玩、买点好吃的、朋友生日买点小礼物……这些都是正常的消费需求,这种充满不信任的质问,是在否定和轻视孩子的需求。
家长这样说,仿佛孩子在乱花钱,这种扑面而来的否定,会让他觉得委屈,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为什么父母根本不信任他。
4、乱扣帽子型
“是不是又乱买那些没用的东西?”“家里钱都给你花了!”
这两句话,一句比一句扎心。预先给孩子“定罪”,啥也不问就直接给他贴上了“乱花钱”的标签。仿佛整个家的经济压力,都是孩子一个人造成的,花点钱浑身充满负罪感。这种强制定性,会让他觉得解释也是徒劳,以后懒得跟你说真话。
5、哭穷抱怨型
“没钱!我们家可比不上XX家!”
这句话听着特别戳心窝子。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是:“咱们家就是不如别人,你更不配和别人比”。这要么会让他产生深深的自卑感,觉得低人一等;要么会激起逆反心理,觉得父母真无能。
一句话,既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又教会了他攀比。
6、无条件满足型
“要多少?管够!不够再问我要!”
这种看似“大方”的回应,其实同样有害。它会让孩子失去对金钱的规划和敬畏,不懂得量入为出,养成大手大脚、缺乏规划的习惯。
那么,我们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当孩子开口要钱时,该买的肯定无条件支持,但不太合理的,要和孩子一起好好聊一聊。
比如孩子想买一双很贵的鞋,我们要通过聊天,搞清楚孩子买的到底是“需要”(比如确实缺鞋)、“想要”(喜欢),还是“别人有所以我也要”(攀比),这是后续所有引导的基础。要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而不是由你来做裁判。
第一步:谈价格
先让孩子对钱具象化,比如:“这双鞋相当于我们家半个月的买菜钱。”
第二步:谈预算
让孩子了解家庭现状,比如:“咱们家的钱每个月都有固定的用途,用于吃饭、房贷车贷、生活用品、未来你的教育储备金等。买这双鞋是一笔计划外的开支。所以咱们要规划一下,这笔钱从哪里出。”
第三步:谈计划
给出解决方案:“既然你真心喜欢,妈妈愿意支持你一部分钱,但剩下的部分需要咱一起想办法。”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把“父母掏钱”变成“我们共同解决”,让孩子参与决策。
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存钱计划,也可以让孩子通过完成一些额外的家务或学习任务来赚取“奖金”,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培养耐心;还可以根据家庭预算,搜索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培养理性消费能力。
无论最终是否购买,都要让孩子明白:
“价值”不等于“价格”,一个人的价值和他的穿着无关,而是取决于他的品格、能力和内涵。家里的钱是有限的,所以要花在刀刃上。
第四步:建立明确的规则
最长远的方法还是建立固定的零花钱制度,当孩子要钱时,可以回归到规则。定期给孩子零花钱,让他逐步学会自己规划消费。
总的原则是:把孩子当作一个即将成年的独立个体来沟通。家长的目标不是控制他的花销,而是教会他如何管理自己的花销。这种尊重和信任,远比钱本身更重要。
写在最后
当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钱”时,孩子既能体谅到父母的辛苦,我们也能给孩子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管理的不是当下的开支,更是在投资孩子未来的财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