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和大家聊了聊我的工作经历,也提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
有读者这样评论:

年轻时我还没深刻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觉得一切不都能凭自己奋斗出来吗?何况我家也是一个普通家庭,钱不多更没权。
人到中年,我才意识到,我的原生家庭给了我们很多。我和我妹妹布丁妈之所以自信,果敢,热爱学习和进步,与我父母的养育风格和教育方法密不可分。
原生家庭也给了我们很多底气和支持,让我们按照个人兴趣和自己想法发展而不是压抑天性只为稻梁谋。

(我们一家四口)
我妈管我们会更细一点:比如在我们期末备考偷看杂书时突击检查,把武打书和言情小说藏起来;作业啊卷子啊也主要由她来检查签字,不时提点我们几句……
而我爸会管理得更宏观一些,不会特别具体管学习,而是对我们姐妹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点类似于精英教育。
举四个例子:
01
新闻时事讨论分析
每天我们一家人会早上听新闻晚上看新闻,然后在饭桌上从学校小事一直讨论到新闻大事。
02
家庭决策圆桌会议
家庭事务和重要决策也让我俩列席发表意见,小到周末出行目的地,大到搬家选房、工作调动。
03
奖惩量化记账分明
我爸给我和我妹分别建了一个存折账号,让我们自己管理,比如把压岁钱存起来,由他负责记账。还会有所奖惩,比如拿到三好、多做家务、体育和作文获奖等就给与一定奖励作为加分项,做得特别不好时则会倒扣一点钱。
04
尊重孩子兴趣和想法
我爸至今都说,要尊重小孩的兴趣和个人想法,而不是大人强加给孩子(比如选择专业和工作)。因为,只有自己有兴趣和想要做的事情,才能真正做好。

(我和我妹妹小时候照片)
总结一下,我爸对待我和我妹:
一来没有完全当小孩来看待,而是当成大人来尊重;
二来没有完全当成女孩来宠溺,而是也当成男孩来锻炼发展各方面能力。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意识,真的太有格局和远见了!
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如果出自我妈也就罢了,因为她本来就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

(我妈年轻时)
我妈的父母也就是我外公外婆家在上海,外公是解放前留美硕士,正高级别化学工程师,帮助新中国规划建立了好几个重要化工厂;外婆出身富裕,自己是中学数学教师;
我妈从上海考到北京,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自动化,在学校里也算风云人物,试卷经常被贴在墙上做为标准答案。
毕业后本来她会去北京大部委从事国防核心科研,却因为遇上那个特殊的年代被下放到了农场劳动改造,之后分配到当时还很落后的义乌苏溪……
然而,这种教育观念能来自我爸,是非常神奇的,甚至有点不可思议。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说我妈是落难的城市“凤凰”,那我爸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人们口中的农村“凤凰男”。
出身义乌苏溪的一个贫农家庭;
少年丧母:小学五年级时母亲生病因落后的医疗条件误诊去世;
家中贫苦,因为交不起学费,所以大学选择了不需要学费的军校;
军校毕业后工农兵商都做过,抗过洪,扛过货,吃了很多苦。
所以,如果不是那个时代,我爸和我妈是根本不可能有交集的,我爸真的妥妥的属于“上娶”。

而就是这样一个“凤凰男”,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有如此超前的教育观念,真的是太难得了。
出生于贫农家庭,早年丧母,我爸这种超出原生家庭条件的见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通过教育,通过婚姻,通过实践。
他大学专业是法语。婚后在我妈的鼓励下,在改开初期主动要求从农村供销社调到杭州外贸局。顺利通过外贸局考察和考试进入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在从事外贸为国创汇的同时,自己也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

教育改变观念,教育改变命运,在我爸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他也继续把这份观念传承给了两个女儿。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的评论,我想说,原生家庭很重要,不仅仅是指物质条件,更关键的是家长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格局。
物质上富养孩子,可能会养出躺平族和伸手党;而精神上富养孩子,却能给孩子插上隐形的翅膀。
花生妈的小纸条
最后想集中回复一下朋友们的问题,以及同步一下明天周四的安排。
最近不少朋友来向我打听“博雅新闻课”,问何时能返团,因为会员快到期了。
不得不说这些朋友很有眼光,这可是深受家长孩子欢迎的爆款新闻思辨课。不仅能锻炼思维,提升眼界见识,也是新课标出台后各种试卷高频出现的重要题型——给出新闻时事材料让孩子进行分析。
博雅新闻课每周更新,精选国内外新闻与值得关注的人物和大事,不仅仅是讲新闻,更是对新闻进行梳理、解读和分析,还能提供给孩子写作素材——我发现这几年更是不断“押中”中高考题目。

而且,它家有独家年龄分级体系:不仅有少年版(适合11岁以上孩子,也适合大人),还有儿童版(适合6-10岁孩子),让孩子收获四大综合素养。

刚好双11的优惠政策也有了,明天周四我就给大家安排返团——新老朋友都留意下明天周四晚上的文章,不仅会有详细介绍,文章内也有团购入口。
愿我们都能在精神上富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天地广阔,任我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