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向晨:哲学帮你养成一种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哲学帮你养成一种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通识核心课程“霍布斯论‘利维坦’”

本学期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为同学们开设了“霍布斯论‘利维坦’”这门通识核心课程,带领大家阅读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这次我们就课程学习等问题采访了孙老师,一起来看看孙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哪些建议吧。

孙向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近代哲学、法国哲学、犹太哲学以及比较哲学研究、通识教育理论等。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上海市等项目9项,参与重要项目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合著4部,译著2部。2019年获评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市育才奖、复旦大学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其牵头或参与的教学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年)、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2016年)等荣誉。

“哲学帮你养成一种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Q

孙老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第一个问题是:本学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您选择带同学们解读霍布斯的《利维坦》。所以最好奇的是,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哲学事业的教授,为什么选择这个文本来启发学生?《利维坦》这本书在您看来具有何种特别的意义或地位?

孙向晨:

《利维坦》这个文本其实不是很容易入手。首先,这个文本是十七世纪的英文文本,阅读起来有难度。其次,读中文译本的话,可能稍显沉闷,不是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咋一看,可能会产生卑之无甚高论的表面印象。之所以选这个文本,是因为这本书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果让我在传统经典中选择两个政治哲学文本的话,第一本会选择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二本就是霍布斯的《利维坦》。在某种意义上,《利维坦》在政治哲学史上具有极端重要性。不论是通识课,还是专业课,甚至是博士阶段,这本书都可以作为研读对象。之所以作为通识核心课读本,就在于它为我们理解现代世界、现代基本观念以及现代政治框架,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起点。在讲课过程中,你们可能感受到,我始终在强调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一种对比和张力。我们要去探寻,在古今的变迁中,《利维坦》扮演了什么角色?可以看到,虽然我在讲《利维坦》,但它展开的面向却是很广的。比如说,某一事件,如果在古典世界,在柏拉图、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框架中是怎么样的?在基督教背景中是怎么样的?然后在霍布斯这里又会如何去理解的?以这个为基点,后续又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所以,我们要牢牢地把它定位在这种变迁与张力之中,定位在它所起的作用中,或者以它为起点来定位一些新的现代观念。所以,这门课程看上去只是讨论《利维坦》这一本书,或者看上去只是在讲解霍布斯的政治学观念,但是我相信《利维坦》能够起到通识作用,在于它能够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形成理解、思考问题的纵深感,一种能够代入历史的纵深感。在这个意义上,我选择这本书,以这样一种方式、这样一种定位来讲述《利维坦》,希望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用意。

Q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了七个模块,其中哲学思辨模块对于很多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容易切入。我们观察比对国外的大学教育情况,发现哲学课程始终占据着根基性的地位。我们想请教老师的是,专业的哲学文本阅读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或者各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孙向晨:

我们暂且搁置哲学的专业性,仅就我们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而言,是需要对生活本身进行一点反思的。一个成熟的人不应当是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能接受这种全盘被动的状态,人是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我们可以借着《利维坦》这个文本,以及书中的一系列观念,努力去思考这些观念究竟是怎么来的?是否合理?这些观念在更早的时代背景中是怎么样形成的?这些观念虽是西方的,但带着现代性特征,在我们的生活的语境中究竟能不能发挥作用?这些在十七世纪提出的观念在十八世纪有什么变化,到了十九世纪又有什么变化?这些观念并非古已有之,那么在什么意义上说这些观念是现代观念。你可能会发现在你的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类似的观念,但是你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这样切入点,让我们努力去理解生活的复杂性。

人们常说“三观”如何如何,“三观”确实很重要,人跟动物不一样,人是按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理解生活的,是循着三观来指导我们的行为的。哪天你的“三观”变了,你的生活态度就会发生变化,以往看重的某些事情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了。也就是所谓的换了角度、位置或立场来看待事物。这都是由我们的观念来决定的。那么,这些观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观念是如何会发生变化的?哲学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你养成一种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借着《利维坦》这本书,我们来看看十七世纪的人物,他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如何重新思考的。霍布斯的反思是根本性的,他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观念,如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等,以及他对于宗教权力的批判,彻底地重构他所处的生活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他又是如何来对待柏拉图的观念、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他如何对待基督教的观念,他又是如何确立起新的观念。当新的观念树立起来之后,在什么意义上与过去的观念是相断裂的,在什么意义上又有接续性。只有弄懂这些,你才能明白你所处这个时代中的“三观”是怎么来的,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为什么蕴含着某种未来的展开。我们通过《利维坦》这个示例让帮助大家理解如何进行一种深刻的思考。

《利维坦》标示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折,阅读这本书并不意味着要我们纯粹地去理解历史上的变革,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你们能够看到或感受到思想的发生或转变是何以可能的。比如,当你说“这是我的权利”时,我们不禁要问一问:权利是怎么来的?这个观念是如何发生的?在你的父辈或祖辈,他们是否也说过“这是我的权利”。我们就要去追问这个“权利”的观念是怎么来的?这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思。生活之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追问:这些观念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当你开始去思考这些问题时,就会想去知道这个东西从何而来、那个东西如何变迁,可能就会去推测后续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一点很重要,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重新去追问。我认为这就是哲学经典之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所在。

Q

我们如何通过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来理解我们自身?尤其是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以何种方式面对我们身处其中的(政治、文化、情感等)世界?其中像《利维坦》这样的著作又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视角与帮助?

孙向晨:

霍布斯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人物,我们其实不能从霍布斯那里得到与现代社会直接有关的确定答案。比较而言,当代一些哲学家的理论观点更切近现代生活。但关键的是,我们对于学习这件事,不能单以这样一种直接的方式去思考,也就是,我们不应该从“这东西学完以后对我有什么用处”这样一种直接态度出发。通过这门课程,主要学习的就是去理解:“转折时期哲学家的工作”。那个时代的英国也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那么这个时期的思想家究竟是怎么工作的呢?他们是怎么面对传统的呢?他又是如何创造一种新的观念框架的?以此作为范例,我们可以举一反三,通过这样的范例研究可以联想到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由此来反思时代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间接过程。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与三百年前的英国理论之间打开一种“间距”、一种方位感,保持距离使我们能够看得更加清晰全面。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够产生关于世界的一种深度上的理解与探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Q

非常感谢孙老师耐心解惑,最后想请教孙老师的问题是关于通识教育课程本身的。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始终强调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并重的理念,您作为复旦通识教育的推动者,在您看来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在于何处?您对学生们有着怎样的期许呢?

孙向晨

复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必修的学分数是不多的,只有8-12个学分。可能连毕业所需学分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尽管如此,复旦通识教育的目标依旧是远大的,强调对人格的触动、对视野的拓展、对核心能力的训练等等。我们当然期望最终能够实现这一最终目标。从更具体的实际出发,实现这一目标最为基本的路径在于努力提高每一门课的内涵,提高每一门课的塑造力。我希望所有同学在毕业之后,可能十年之后,脑子里还会浮现出通识课程留下的印象。很多时候你就是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成长起来的,通识核心课程就像是在“点穴”,看看这门课究竟能不能点到你。这是一个相对微小却更加实际的目标,也是复旦通识大体的定位和基本的情况。

比如说霍布斯的《利维坦》,我并不指望同学们能成为十七世纪的英国思想史专家、近代哲学史专家或政治哲学史专家。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些阅读与讨论,至少可以塑造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思考能力。在高中时代,教学方式也许是老师告诉学生“这是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因此必须要记住”。但进入大学后,我并不在乎学生是否依然记住了知识点1或2或3……,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按照我提出的问题,有所深入与跟进,至少在某一点上做出一些思考。比如宗教问题要如何思考?宗教问题与人的情绪之间是怎样一种关联?霍布斯从情绪角度展开的,他是怎么分析情绪的呢?我们追求的不是知识点,而是思考点,是诸如此类的一些思考的切入点。我希望学生起码在某个点上表现出思考的能力。我们并没有标准答案,在很多方面霍布斯可能对也可能错,问题的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他思考这个问题的一种路径、一种方式和一种深度。我们不应当把霍布斯看作是一个标准答案而亦步亦趋,关键在于他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以及他的反思能力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这也是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期待大家至少在某一个点上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与思考深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采访、撰稿:

崔丽俐(课程助教、外国哲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李骏程 (20级自然科学试验班)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