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PUA起来,渣男都认输

“看看你这样儿!你能写出什么东西?!”

小苗是我们朋友里比较优秀的了,30岁就成了是网络畅销作家,收入可观。老公对她也非常包容体贴,还有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儿,总的来说可以称得上爱情事业双丰收了。

最近小苗的一部小说出版了,很受欢迎,小苗很开心,买了一本给妈妈送去,还特地在扉页写了一句话:“这本书是我的骄傲,希望我也成为了你的骄傲。”

谁知道到家之后,小苗妈妈看都没看一眼,只看了看她写的那句话,哼了一声说:“什么骄傲,就你这样的,我还不知道?能写出什么好东西?!”

小苗被一盆冷水浇下去:“我哪样了?!”

“之前杂志社发了我的投稿,你说就那么小个豆腐块,还以为自己是个作家了,后来我在网上写小说,你说网上的都不是什么正经东西,现在我终于出书,你还是觉得不行!”

小苗老公也在一边说:“妈,这次苗苗的书真的挺受欢迎的,人家粉丝也很多呢!”小苗妈妈哼了一声:“还粉丝呢,还真以为自己大文豪了啊!你有本事得个什么诺贝尔奖啊!”

小苗一下子就怒了:“是!我得不了诺贝尔奖,我就是什么都不配了呗!”

那天本来计划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吃个家宴,给小苗的新书庆功,结果饭还没吃就不欢而散了。

小苗跟我说,从小到大,妈妈从来没对她说过一个“好”字。

做得不好要批评,做得好了也要批评。

为了得到妈妈一个表扬,小苗从小特别乖,妈妈不让她留长发她就不留,妈妈不让她买鲜艳的衣服她就不买,妈妈让她好好学习她就不敢有私心杂念。

“我有时候真的觉得我是不是很笨、很差劲,为什么做什么都配不上妈妈一个表扬,哪怕点个头也好啊!”

所幸小苗遇到了她老公,对她很欣赏,也给予了很多鼓励,才稍稍好一些。

可即使这样,小苗总还是焦虑得不行,总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明明有时候很累了,还一定要逼着自己再往前赶一赶。

“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自己,像什么样子?”

“我还不知道你?能干出什么好事?”

“做这点事情就沾沾自喜,你能有什么出息?!”

这样的话熟悉吗?

这不仅是小苗的生活,大概也是好多人童年的记忆。

这些年,总是有女孩被PUA伤害的那些报道,但其实也许这些话才是人生中最大的PUA。

孩子从小需要在父母的言行中,来确定自己的样子,从父母的眼神和语言里来体会,是不是自己被爱着。

当一个孩子遭遇的是这样打压式的PUA,即使长大成人,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值得被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都是因为你,才会变成这样!”

比打压更可怕的,是“牺牲感”。

我曾在《孩子,我不需要你背负亲情债》文里,聊过一个朋友的故事。

这个朋友小时候,她妈妈给她买了一双漂亮的凉鞋,她本来很开心,但因为后来用剪刀把有点勒脚的鞋带剪掉了,被妈妈发现后大骂不止,说朋友没有良心,好好的鞋不懂珍惜,还说一把屎一把尿把她拉扯大,怎么还这么不懂事,不感恩。

朋友说,这件事很小,妈妈骂过也忘了,却在她心里却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她说宁愿一开始没有拥有那双鞋,也不想听妈妈说那些令她伤心和不能承受之重的数落。

朋友说后来反思自己的一些人际关系时,发现她在很多朋友的关系之中都有着一种对对方妥协、让步,乃至某种程度上的自我牺牲来维系。而这样的关系模式几乎都是她早年与妈妈的关系的潜在的延续。对于自己真实地存在需求、需要别人的帮助的时候,总是会不可避免地感到一种无形的窘迫或者羞耻。

朋友跟我讲这些的时候,我特别感同身受,虽然我小时候暖姥姥没说过这样的话,但却会因为长辈给了某个好吃的东西或好玩的东西,而被“要求”说,“我对你这么好,你要记住啊,长大后要好好报答”。

长辈说这话并无恶意,甚至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不知为啥,却让小小的我感到一种被施舍后的低价值感而心有芥蒂。

直到长大后我才知道,人真正不能承受生命之重,是这种“牺牲感”。

这样的“牺牲”不正是PUA里“以爱之名”的控制吗?

像我朋友的妈妈,真的没有付出吗?当然有了!

因为爱孩子,所以付出了很多。

但也因为太爱,所以不允许他们失控,不允许他们长出自己想象不到的样子,却忘了孩子本就是不同于我们的个体,必然会长成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独立的人。

给孩子背上这么重的行囊,套上这么沉的枷锁,只会让孩子走得更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都是为你好!”

前两天我跟我大学同学吃饭,他说:“你知道吗?我跟我妈上周吵到不可开交,还差点报警把我妈抓了!”

我心里一惊,我这位老同学是出了名的脾气好,怎么会跟妈妈搞成这样呢?!

原来他觉得父母在老家的房子太老旧了,又小,每次带着老婆孩子回家只能睡沙发,就想着敬一点孝心,给父母买一套新房子。

房子选好了,因为北京还有工作,就把钱转给了妈妈,让妈妈去签合同。谁知道过了两天,售楼处打电话来说那房子没有成交。老同学连忙打电话问了他妈妈。

结果他妈妈说,这房子咱不买了,我把钱给了你朱姨,给你订了产品,产品回来之后我帮你在朋友圈卖,我那些老姐妹都需要。

老同学特别警觉,什么产品?订了什么?卖给谁?

后来才知道,他妈妈买了那种说不上来什么品牌的直销产品,一次性给多少万,能打折。说又能自己吃又能卖,自己身体好了,还能挣翻倍的钱。

我老同学真的气得立马回了老家,跟妈妈吵了起来。吵到最后,他妈妈说:“我这为了谁啊?!一大把年纪还要去卖产品,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老同学说:“什么为了我好,从小我真的听得耳朵都要起茧了。我不冷,非要我穿得跟熊一样,是为了我好。我不想吃的东西,硬要我吃,是为了我好。我不想考的学校,跑去找老师改了志愿说是为我好。我找工作、结婚、生孩子,总要按照她的意思来,因为是为了我好!”

“我真的是烦透了这句话,所以现在我想要离开家远一点,不想再被这句话支配。但又放心不下他们,想让他们吃好住好一些,结果给我搞了这出!”

好在,最后这笔钱还没有完全转出去,损失了几万换了一些口服液、药丸的回来。刚刚发火是因为他妈妈非要把这些药给他寄过来,说让他和孩子都吃。

为你好,为你好,这句话好像我们每个人都听到过吧。

我看到知乎上面有讨论说:小时候每次听到这句话,我总有一种被裹挟的无奈感,因为这句话总跟我最不想做的事情绑在一起。我真希望父母别再对我说“为你好”,我希望他们能对我说“我很好”,而我这辈子,就再也不会对孩子说”为你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曾看过武志红在圆桌派说的那段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虽然这个形容不是百分之百贴切,但却形象的讲了那些家庭关系的捆绑、控制,当然,在这之后还有很多孩子的挣脱和远离。

家是我们羁绊最深的地方,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多最长远的地方。

父母的PUA可能比其他来得更隐秘,也更持久。

这种伤害会无时无不在渗透你的生活,融入你的血液,最终成为你身体的永久伤痕。

所以,正如知乎的那个网友,当我们成为父母,就别再对孩子说出这些话。

有关孩子的成长,我们不是那个把握方向盘的司机,而是托底的地盘和轮子,当孩子想要去往哪个地方,他会自己把握方向盘,到达目的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 ————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