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绩点3.9,47门功课满绩,斩获特等奖学金,现成功保研复旦大学!

“做事耐心,不怕麻烦,

勤奋努力,为人低调。”

这是身边同学对李峰宇的一致评价

大学三年

他全部课程GPA 3.90/4

47门满绩

学业成绩居专业第一

获两次国家奖学金、一次宝钢奖学金以及

一次优秀学生特等奖学金

并于2020年将校长奖学金收入囊中

初见李峰宇,是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二楼的公共空间。暖黄色的装饰灯下,李峰宇侃侃而谈,一扫文科生对于理工男“沉默寡言”的刻板印象。

李峰宇是光华书院2017级化学专业本科生。即便已经成功推免至复旦大学化学系,他依然没有松懈学习的节奏:每天按时打开电脑跟进毕业设计,不时与导师交流科研进展。“大四并不意味着悠闲散漫,过上‘养老’的生活”,他笑着说。

学科壁垒?不存在的

在外人看来,化学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应是与量筒、烧杯、滴管为伴,罕有人会想到计算机也能处理化学实验。后者,正是李峰宇的科研常态。

李峰宇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计算化学,相较于实验化学,理论计算化学需要扎实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少而精、博而通、超越知识点、以思维传授为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恰为他打破学科壁垒提供了良好平台。

大一下学期,他在通识必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上学习了Python语言。“刚开始我还是一个电脑小白,对计算机的逻辑语言还是感到有些生疏,难以接受。”认真完成几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李峰宇觉得“这个是我的菜”,“可以通过敲敲键盘让计算机作图,还能依据编程得出复杂的运算结果”。

▲ 李峰宇与现任导师夏飞副教授合影

大二下学期,他修读现任导师夏飞副教授的专业课程时,第一次了解到化学专业居然还可以与计算机科学产生联系。老师布置了一门需要计算机语言完成的兴趣作业,李峰宇是班上为数不多成功完成的学生。夏飞老师对他在课堂的表现赞誉有加,并向他抛出了加入自己实验室的“橄榄枝”。原来,夏飞老师也是一位跨学科人才,虽然主攻方向为化学,但在生物、数学、计算机等交叉领域同样富有建树。

一进入导师的实验室,李峰宇即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相较以往,参与理论计算化学研究,更能让我充分了解、掌控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大二结束后的那个暑假,他经常乘最早的班车前往位于中山北路校区的实验室。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软件由C++语言编写,源代码动辄上百兆,李峰宇与课题组成员仔细研究和调试各种指令后,根据需要设计新的接口,乐此不疲。

“或许有人认为理论计算化学是一个小众学科,因而忽视了其重要性。”李峰宇解释道,“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实验中难以捕捉的中间体分子,却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推测出其具体结构,进而帮助实验人员更加清晰地揭示复杂的因果关系。”

此外,李峰宇还与同学组队积极参与了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竞赛,斩获国家级奖项1个、省部级奖项1个、校级奖项3个,且均为第一获奖人。李峰宇从未将参加跨学科竞赛视为“不务正业”或一种额外负担,而是“努力让自己学到新的知识,并通过取得成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本科生做科研?不为发论文

多年以后,李峰宇依然会想起那天早上的场景。

起床不久,他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突然,他看到一封导师转发的邮件,邮件原始发送人为J. Phys. Chem. A杂志编辑部。“第一次收到全英文的邮件,这封邮件我看了好几遍,才敢确认是发送给我的。”信中是编辑反馈的修改意见:“研究过程很严谨,如果再补充一些细节数据就更完美了”。

这是他第一次与导师合作向SCI期刊投稿,并且是第一作者。在此之前,他已经付出了7个月的时间。

然而,本科生做科研,谈何容易?刚进实验室时,他感到不知所措。面对全英文的文献,他读完之后“思路很乱”。使用国外的实验软件,说明书上大量的专业术语缩写让他摸不着头脑。为了尽快入门上手,熬夜自然成为常态。

“大二才做科研是不是太晚了,读文献速度慢,实验过程中有太多疑惑,这是不是我的问题?”李峰宇萌生出挫败感,他向导师夏飞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令他意外的是,导师鼓励他,大二能加入实验室已经是头雁先飞,“很看好你!”导师这番话拨开了笼罩在李峰宇心头的疑云,他豁然开朗。

此前从未写过“长达二十页的英文学术论文”,李峰宇在上课之余,硬是花费一个月时间写出了初稿。做实验需要使用Linux操作系统,并在计算机集群上运行作业,他从零开始,一一克服使用过程中的障碍。投稿的那一天晚上,他还与导师交流论文到深夜,确保实验数据准确无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着手实验,到论文见刊,前后花费近8个月时间。但是,在李峰宇看来,“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发表了SCI论文,而是过程中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心态的磨砺。”

回首这段科研路途中的“百年孤独”,遇到瓶颈时无助的场景历历在目。在此之前,李峰宇从未遇到连续攻克数天仍不见进展的难题。但是,课题实施的全过程,他都被导师的乐观心态深深感染。他感谢导师与师兄师姐对自己的帮助,也感谢自己闯过了这段难关。“有了这段经历,我的心理变得更加成熟了,最重要的是面对人生未知的困难时,能够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李峰宇坚定地说。

学业 or 工作?逐个击破

1月20日下午,物理化学(I)课程考试结束后,李峰宇在QQ群中被学弟学妹们的感谢刷屏。

李峰宇在2020-2021年秋季学期担任该课程的学生讲师,他每次上完直播课,都会第一时间将课件和录播视频分享在群中。课件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记录有重点笔记,另一版则是没有标记的原版课件。课后,群里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李峰宇不仅挨个解答,还耐心地向大家分享学习方法。

2018级化学专业本科生衡子叶入学前即成为李峰宇的学导组成员,在她看来,“学长能够与大家打成一片,很有亲和力。”开学前,李峰宇向学导组的成员详细介绍了在校生活的基础设施;开学后,他还认真向大家解答保研、奖学金等疑惑,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环境。衡子叶所在的学导组,也因此屡屡收到同级羡慕的眼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 在第6届上海科博会做志愿者

对学业一丝不苟,对工作认真负责。四年来,李峰宇相继担任班长和学委等职务,多次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荣誉称号;任职光华书院学生讲师,被评为“青年榜样”;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累计时长达100小时,并发表科普文章1篇。

他还带领团队返回高中母校,介绍师大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获得2017-2018学年招生宣传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一等奖。这一切,正践行了他入学时的想法:对所有事物永葆好奇,体验多维度的大学生活。

李峰宇从不认为学业与学生工作无法兼得,关键在于时间管理,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他透露了自己的“秘诀”:将待办事项写在日历上,既可以明确紧急而重要的任务,也对参与学生工作、课外活动的空闲时间一目了然。除此之外,他还善于将重大任务化整为零、逐个击破。他为数不多的朋友圈里,多是英语单词的打卡记录。完成每天学习100个单词的目标,从未间断,而这些工作量,多是他在食堂或宿舍的零碎时间里完成的。

眼下,他正忙于自己的毕业设计,致力于探索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的过程。没错,这又是一个化学与生物的跨学科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一主题,在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再次凸显了病毒研究的急迫性。“摸清病毒粒子感染宿主细胞的生命周期,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今后,李峰宇将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将实验课题与时事热点、公共议题紧密联系,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上海大学 文|王钰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编辑|吴潇岚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