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w

张灿w,男,汉族,1928年7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这位浑身透着儒雅之气、从容而潇洒的耄耋老人,就是国医大师张灿w。经过多年学习,张灿w已掌握了中医最基本的诊疗技能。1949年,张灿w参加了区医药联合会。

张灿w

张灿w,男,汉族,1928年7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张灿w的治学思想:

◆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是从医的重要基础;

◆临床实践是体验中医理论和建立中医信念的关键;

◆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是加深掌握中医学术的需要;

◆医文并重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博览群书、兼容并蓄,是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头活水;

◆坚持继承发扬,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指导方针。

齐鲁之邦,孔孟之乡,儒家文化浸润着山东的每一寸土壤。

济南市历下区的一栋住宅楼里有一不足100平方米的普通居室,名曰“琴石书屋”。屋内藏书充栋,奇石林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抚琴,琴声铮铮,如高山流水。弹到兴高之处,老人和声吟唱,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悲怆,时而悠扬……一曲奏罢,余音绕梁。

这位浑身透着儒雅之气、从容而潇洒的耄耋老人,就是国医大师张灿w。

初度临东海,医门育此身

十三逢乱世,弱冠始行仁

“我的学历仅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

张灿w1928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市下回头村的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父亲一生为医,德高望重,享誉一方。

1936年春,张灿w始入小学读书。1939年冬,读完了小学四年级,1940年初,日寇铁蹄踏进荣成,家乡沦陷,被迫辍学。

1941年,家乡解放,抗日民主政府在下回头村办起了完小(即高等小学),张灿w入校继续学习。他学习勤奋,在两年多完小学习期间,不仅在学业方面每登榜首,还在课余时间自学了多种乐器演奏,参加学校组织的戏剧演出。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为张灿w日后广泛涉猎,各科打下了基础。

1943年下半年,迫于环境,他结束学校生活,回家跟随祖父与父亲学习中医。父亲教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及《医宗金鉴》中临床各科《心法要诀》等,要求张灿w熟练背诵。对《黄帝内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亦选出部分重要条文,让他熟读,并参阅明、清以来重要医籍加以理解。当其祖父与父亲诊病时,张灿w则认真学习老人诊疗技术及方法,并负责司药,对饮片的加工炮制、丸散膏丹的制作、药材质量的优劣及真伪鉴定的一般知识,均需掌握。此外,张灿w还对本地所产中草药之俗名及植物形态等都很熟知,经常介绍给病家自采自用。这些都为张灿w后来独立应诊和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的几年,由于抗战的需要,张灿w参加了村里自办的剧团,导演了多部大型话剧、歌剧、京剧,颇受村民欢迎。他还当过一年小学教师,参加过青年抗日救国会的各种活动。在此期间,他仍继续坚持阅读了《寿世保元》、《万病回春》、《医宗必读》、《石室秘录》、《医方集解》、《本草备要》、《陈修园医书》、《外科正宗》等医学书籍及文史方面有关著作,学业大进。

尽管后来张灿w成为中医药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是说,“我的学历很低,仅仅只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

侵晓闻鸡舞,灯下笔耕勤

足以扶困厄,犹可疗斯民

“文献研究离不开临床经验,多年行医经历为我打下基础。”

经过多年学习,张灿w已掌握了中医最基本的诊疗技能。1948年,他开始独立应诊。此后数年,他白天看病,晚上看书,研究中医经典著作,阅览历代医籍,学习现代医学,常常深夜才睡,鸡鸣即起。

1949年,张灿w参加了区医药联合会。1952年春,他奉调参加县防疫队,承担反细菌战任务,时值俚岛区峨石山村麻疹流行,县防疫队派张灿w等两人前往救治。经调查,全村约百名儿童患麻疹,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治疗,患者无一例死亡。

张灿w临证系继承祖业,不分内、外、妇、儿,皆能应诊。他认为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无论内外妇儿,医理贯通,治病用药,贵在立法,而法的确立来自辨证,理法方药得宜,则药到病除。因此,“中医大夫最好是全科医生,各科是一个整体,要用中医整体观去辨证。”

曾有一患者皮肤瘙痒难耐,找皮肤科医生治疗多日不见好转。张灿w为其诊病时发现该患者不仅皮肤痒,还有口大渴、面红等症状,再结合舌苔脉象,他认为患者应属阳明气分之热,遂依法而治,患者很快就好了。“这就是用内科方法治疗皮肤病,中医注重整体!”

凭借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张灿w很快闻名乡里。但他仍精勤不倦,常常挑灯夜读。

张灿w认为,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包含了人文学在内,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哲学思想。同时中医又是应用科学,理论离不开临床实践。临床医生在诊疗中要注意辨证多面化、个性化,要标本兼顾,对待病人要认真、要有同情心。此外,学术可以分派,但医生不能守派,要根据病情选方,不能拘泥。

悬壶乡里,十年临床,使张灿w认识到实践对从医的重要意义,所以他来到大学以后,也不放弃任何应诊的机会,数十年来,他治好了很少病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尽管后来我一直致力于中医文献研究,但我首先是一名医生。文献研究离不开临床经验,搞文献既要懂医理又要懂文理。多年的行医经历为我后来在文献上的研究打下基础。”

壮岁金陵去,归住黄河滨

执鞭杏林下,桃李几度春

“我给学生制定的习业训词是:厚德怀仁,乐群敬业,医文并茂,理用兼优。”

1958年,山东省荣成县卫生局选送张灿w到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同年又派其赴南京进入江苏省中医学校(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班学习。虽然只有1年多的时间,张灿w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夜以继日,刻苦学习。他还是古旧书店、旧书摊的常客,曾用节衣缩食省下的钱,买下了《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伤寒论直解》等一批古籍。

张灿w后来每谈及此事时,常说去南京学习是他医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这让他对中医学的历史地位和现行价值的认识更明确,对中医学四大经典学术价值的理解更深。

1959年7月,张灿w回到山东,同年9月,调山东中医学院(后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工作。自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执教生涯。

自调入山东中医学院任教以来,张灿w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医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张灿w总结出了6点治学思想:即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是从医的重要基础;临床实践是体验中医理论和建立中医信念的关键;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是加深掌握中医学术的需要;医文并重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博览群书、兼容并蓄,是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头活水;坚持继承发扬,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指导方针。

他正是以这种思想去教育影响他的学生。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处处长谭奇纹是张灿w2000年招的博士生。她进入师门后,老师对她的每一步都很关注,给她重新讲解“四大经典”,让她对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她记忆最深。有一次,老师为了让她准确理解《灵枢》中的一句话,查找了汉代以前的所有关于针灸的论述供她参考。“这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使我终生受益。”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的李玉清1995年跟随张灿w读博士。“老师在治学上追求极致,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张灿w除了教授中医学之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次他运用古人印刻知识对一册古籍善本进行准确断代后,让李玉清也开始迷上了传统文化。“毕业已经10余年了,老师身上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多年来,张灿w已培养博士生18名、硕士生4名。他们均成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

架上书万卷,窗前月一轮

龙虫雕作事,乐道不染尘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了,就给我准备后事吧。”

张灿w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著有中医古籍整理、点校、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发表论文100余篇,对《针灸甲乙经》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响深远。

1964年3月,张灿w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张灿w北上天津、北京查阅古籍的各种版本及相关资料,并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有关著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整理校释工作完成。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这次整理研究,张灿w深切体验到中医古籍整理即文献研究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83年,张灿w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张灿w对中医经典医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条文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

上一篇:张琪
下一篇:张学文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