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聪明的孩子更有智慧

聪明主要指先天条件:耳聪目明、反应灵敏,体现在具体生理结构上就是:脑细胞数量、神经系统结构、神经递质、记忆分子等。宝宝聪不聪明,大部分肯定是决定于遗传。如此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想让孩子更聪明,更有智慧,我们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去努力培养。聪明的孩子,首先必须是健全、健康的。②保持孩子体重适中。

聪明主要指先天条件:耳聪目明、反应灵敏,体现在具体生理结构上就是:脑细胞数量、神经系统结构、神经递质、记忆分子等。宝宝聪不聪明,大部分肯定是决定于遗传。

智慧,则主要指后天的培养。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能提高孩子的聪明程度。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智慧。记忆力、理解力、接受力、逻辑思维、想象力、判断能力、自控能力等等,都是智慧的组成部分。

如此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想让孩子更聪明,更有智慧,我们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去努力培养。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后天给以更好的条件,能培养出更智慧的孩子。

首先,是“物质基础”。

聪明的孩子,首先必须是健全、健康的。宝宝出生后,大脑快速发育,需要足够的营养,喂养条件的差别不但影响孩子的体型,更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所谓聪明不聪明,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的发育和大脑回路的建立。大脑中的信号传递和加工,是依靠神经元(有长突起的神经细胞)互相连接形成突触。突触互相连接形成大脑回路。大脑的大多数回路都是在人出生后的头几年建立起来的。宝宝刚出生时的大脑只有成人大小的1/4,但到了2岁,就已经长到成人大小的3/4了!等到了5岁,孩子的大脑就会和成人大脑的大小及容量非常接近了。

因此,孩子出生头几年,饮食、睡眠、活动、学习对大脑发育的作用将影响终生。

从“优生”角度来看,这些情况下,孩子更聪明:①父母在最佳生育期生育的孩子。②远血缘婚配生育的孩子。

从出生后养育的角度来看,需要注意①尽可能母乳喂养。②保持孩子体重适中。③让孩子坚持吃好早餐。④给孩子养成勤于活动的习惯。

其次,是科学培养。

孙瑞雪老师的“敏感期”的概念,已渐渐推广普及。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才是科学的培养。具体来说(以下敏感期概念来自于《捕捉儿童敏感期》):

在宝宝小的时候(1周岁之前),我们可以做的是:

针对语言敏感期:交流最大化

1.养成和宝宝说话的习惯
2.积极回应宝宝的发音
3.多给宝宝读书

针对感官敏感期:允许和创造条件

1.味觉敏感:多让宝宝尝试新的味道
2.让孩子学会咀嚼
3.允许孩子用嘴巴认识世界;让孩子接触多种材质,提高触觉敏感度
4.多让孩子使用眼睛,越使用,越得到锻炼
5.多让孩子听音乐
6.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

针对运动敏感期:营造自由探索的环境

1.多给孩子做按摩和被动操
2.鼓励孩子多动,创造安全环境
3.经常亲子游戏,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

在宝宝稍大(1-3岁),我们可以做的是:

1.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包括:

——生活自理
——一定的生活常识和家务能力
——物品管理和分类
——自己独立游戏和玩耍
——学习自觉和主动要求

2.允许和给予条件,让孩子接触尽可能大的世界

——不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
——接触陌生人的交际能力
——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善意看待周围的人和物
——了解各种职业、各种文化、各种阶层的区别
——接触自然和人文各种不同美好的事物,增加发现和体会美的能力

3.培养合理的思维模式

——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引导和提示三步曲“怎么回事”“为什么”“怎么办”
——全局观念和细节观念
——计划性和原则性

4.专注力和耐心的培养

——鼓励孩子独自玩,不打搅
——提供更多的游戏材料,让孩子可以玩更久

5.记忆力训练

——反复阅读几本书,鼓励孩子复述和背诵
——经常“抽查”和重复以前提到过的事情,增强大脑突触的保留和恢复

6.表达能力训练

——引导孩子回答问题、看图说话、复述故事
——鼓励孩子进行社会活动,买东西、问路、打招呼

在宝宝更大(3岁以上),我们可以做的是:

1.知识体系的构建

——学习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要学习怎么学习
——各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框架的建立:知道“我不知道些什么”,才有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潜移默化增加常识和知识,多次重复,“轻松”学习

2.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培养

——鼓励孩子多问,对孩子的问题永远抱支持和赞赏的态度,积极回答疑问并引导引申和联想
——生活中经常引导想象,建立“任何事都不习以为常”的生活态度,鼓励孩子发现新意并勇敢表达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孩子从亲子阅读过度到自主阅读,看图片能有所收获,对文字有渴望,逐步把阅读变为生活里重要的追求,让孩子切身体会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4.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多做、多摸、多尝试。

>>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育儿观点

@开心豆2010:

Q妈懂儿童生理学和心理学

@qv妈:

生理学应该比较懂,我本身的专业就是生物,现在的工作则是和医生们打交道,指导他们进行临床和基础科研。

另外,我此生到目前为止最大的骄傲,不是生活也不是事业,而是让我6岁半的儿子从来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至于心理学,是外行,只是从妈妈的角度出发,努力去了解和理解孩子而已。

作为一个个性比较强势,又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女性,要当个好妈妈,还需要很多学习和修炼。

身体健康的根源不是充分的照顾和保护,而是努力加强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

这就要求一方面饮食均衡睡眠充足运动足量,另一方面就是给免疫系统以锻炼的机会——

包括在身体好时进行耐寒训练(冬天更应多出门)、接触不同环境增加身体的抗体(玩泥巴、去人流密集场所等),以及,细菌感染时不要急着医疗干预,先让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实在感染严重再寻求抗生素的帮助。

我每次在孩子发烧时都和自己约定:先充分物理降温,如果超过24小时体温降不下去,再考虑去医院。于是6年多来从来没有去医院的必要。

我有不少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我知道这不是给别人建议的依据。

我作为妈妈亲自体验了孩子生病时的心焦、亲历亲为把孩子照顾得远离抗生素,并且深切体会到越不用药物孩子身体确实越好,才大胆地呼吁:远离抗生素。

这不是出于“宏观”考虑,这是切身利益问题——

在孩子幼年时基本只有小毛小病小感染,要赶紧治愈他很简单,但要替他预见到,几十年后,衰老了,生更严重的病了,而免疫系统却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而脆弱不堪,并且抗生素耐药的速度远远高于发明新抗生素的速度,也许一场流感袭来,别人都还好好的,我的孩子却倒下了,还无药可用,那该有多悲哀。

爱孩子,不能只看眼前。

@不只是喵妈:

严重同意!我家也是俩娃,我自己是学医的,所以不管是对孩子还是自己都是尽量不用抗生素。我家俩宝贝每年的医疗保险基本就是白交的。并且我觉得提高小娃的抵抗力是关键,就算感冒咳嗽也是尽量多喝水多休息靠自身修复。目前最让人痛心的就是很多家长分不清感冒和感染。

感冒是病毒引起的不管你用不用药都要一周才能康复。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细菌引起的,可以使用抗生素。但是很多家长都是只要看咳嗽感冒直接就要求挂水、开抗生素。其实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都是抵抗力暂时性降低,所以要在平时就注意增强抵抗力。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