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儿童性教育

我们真的没有办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对孩子加强防范性侵害的教育。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不要让男孩或者陌生的男人碰你的身体。”

这两天,微博和微信就被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刷屏了,再加上之前的南京南站女童性侵案、台湾26岁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案,全国的父母不禁都愤怒了,都在追问:怎样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我们真的没有办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对孩子加强防范性侵害的教育。具体怎么做呢?

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不要让男孩或者陌生的男人碰你的身体。”“男人都是坏东西。”一些老人甚至不让女孩的爸爸拥抱、亲吻自己的女儿;学校里孩子与异性同学关系近一点,父母就紧张,警告孩子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人际间正常的关系模式建构都被破坏了,导致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这些都是性安全教育的误区。其实,在性安全教育中,我们还存在很多很多误区。

误区一、父母可以随意触摸孩子的隐私部位

曾经引起争议的一本北京小学性教育教材中,关于性安全教育的内容里有这样一句话:“不要让除父母以外的人触摸自己的身体隐私。”这句话给孩子带来的误区是——父母可以随意触摸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如果孩子遭遇父亲的性侵害,他们会认为父亲触摸自己生殖器是可以的,因为教材里是这样写的,教师也是这样教的,孩子会坚信父亲的做法没有错,这完全是对孩子的误导。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个11岁女孩,从8岁起就被父亲性侵。女孩的妈妈经常上夜班,夜里爸爸陪女儿睡觉,爸爸对女儿说:“我是你的爸爸,可以摸你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我是在爱你啊!”女孩信以为真,对父亲的做法一直认可。当母亲发现此事之后,事情才曝光,父亲对女儿的性侵害才停止了。

在性安全教育中,我们要给孩子传递的理念是:“每一个孩子的身体都是独立的,每个人身体隐私部位都不可以让他人随意看和摸,这个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亲属。”这才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精神基础,这样的语言方式不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但会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体的界限。

误区二、性安全教育会让孩子受到侵害

在性安全教育的课堂里,教师免不了要举出一些案例来告知孩子如何避免性侵害,这些案例会呈现孩子的受害情况,也会有罪犯侵害孩子的行为。一些人认为,防范性侵害的课堂会让孩子看到或听到一些负面的信息,让孩子们觉得恐惧和害怕,会对社会不信任,会认为世界不美好,这些信息会伤害到孩子。

在我的经验中,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的立足点是教孩子自我保护,而不是用太多的骇人案例恐吓孩子,孩子是不会失去对社会的信任,包括对父母的信任。我认为,课堂里出现适当的负面信息可以让孩子接触和认识到社会现象,教师为孩子呈现适当的负面信息后,还要为孩子解除负面信息带来的恐惧心理。

如果课堂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羞辱、低自尊、无能感和心理创伤,课堂就给孩子带来了伤害。如果课堂为孩子带来的是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对社会认知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是帮助孩子,而不是伤害孩子。适时适度的性安全教育不会伤害孩子。

误区三、孩子应该保护好自己不受性侵害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女儿8岁,下午她在小区楼下玩的时候,一个男人提着一个塑料袋,袋里装着一条鱼,引她到楼梯下,强行舔她的嘴。孩子不敢用力反抗,不敢大声呼救,晚上女儿才告诉我这件事情,她还说怕我知道了这件事情会生气,会骂她。当时我很生气,她怎么会没有勇气反抗?!我告诉她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用一切办法反抗,离开,呼救,及时告诉我。她嘴上说知道,但我真的担心她到时候没有这个勇气。女儿要求我替她保密,不要告诉爸爸,怕爸爸生气骂她。我答应了。如何增加她反抗的勇气?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父母不要期望孩子面临性侵害的时候,能够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在孩子未成年之前,保护孩子安全的责任是监护人,不是孩子自己。如果孩子不能够保护自己,成年人不可以责备孩子。成年人不要认为自己曾经教导过孩子要保护好自己,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真的能够做到。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亲子关系安全感缺失,女孩不敢在第一时间告诉妈妈,甚至不敢将事情告诉爸爸,唯一的原因就是害怕爸爸妈妈为此骂自己。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本来就有恐惧和焦虑,把事情告诉了妈妈,是想寻求妈妈的帮助,结果反而被妈妈责备。妈妈在得知这件事情后,要注意保护女儿的安全,这个性侵者可能就住在附近,告诉女儿要远离这个人,如果发现这个人一定要告诉父母。

误区四、防性侵课堂会伤害到曾经受到性侵的孩子

我认为,是否在学校开展防范性侵害的课堂,应该立足于是否对全体学生有益,在学校开展了防范性侵害的课堂,对广大学生有益。

如果课堂里有个别曾经被性侵害的学生,在课堂里他(她)也能够获得保护自己的能力,这并不是对他(她)的伤害。如果一定要说课堂内容勾起了受害者的负面情绪,甚至受害者将负面情绪发泄了出来,那也是一种修复。可以说,这样的课堂对受害者没有伤害,只有帮助。

误区五、“防狼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误导

在一些机构对儿童进行防性侵教育时,取名为“防狼教育”,扮演性侵者的成年人会打扮成狼的样子,另外一个成年人扮成受害者,“狼”对“受害者”进行性侵害,比如摸“受害者”的屁股和胸部。还有一些防范性侵害的课,教师会将性侵者描绘成丑陋的男性。

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儿童心理认知的特点,让孩子们认为“长得像狼的人”或者“长相丑陋的男性”就是“坏人”,需要小心提防,而长得像人的成年人,就是好人,不需要提防。这是对儿童认知的误导。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对孩子进行性侵害的大多是熟人,是孩子敬慕、尊重、信任和熟悉的人,他们对孩子非常关心、主动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满足孩子的愿望等,而且,其中不乏长相俊美、帅气逼人、风度翩翩的人。即使是在对孩子进行性侵害的时候,性侵者对待孩子都是以“我爱你,喜欢你,所以摸你亲你”的方式出现的。

在教导孩子防范性侵害时,应该教孩子如何根据他人的行为来辨别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教会孩子辨别好的接触和不好的接触,而不是误导孩子从长相上去辨别好人和坏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