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幼儿的《染纸活动》

染纸是指用吸水的纸和水性颜料通过渍染和点染的方法染出色彩美丽的纹样的活动。染纸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幼儿通过对染色技法、技能的学习,了解、感受由于色彩位置排列变化而造成的色彩整体感的变化。染纸活动的材料和工具主要是吸水性强的纸及毛笔、水性颜料等。

染纸是指用吸水的纸和水性颜料通过渍染和点染的方法染出色彩美丽的纹样的活动。染纸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幼儿通过对染色技法、技能的学习,了解、感受由于色彩位置排列变化而造成的色彩整体感的变化。染纸活动的材料和工具主要是吸水性强的纸(如生宣纸、餐巾纸、毛边纸等)及毛笔、水性颜料等。为了增强颜料渗透的能力,可在颜料里滴进少许白酒。

染纸活动中,教师首先应该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接触和尝试材料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际的操作了解材料的性质、特点。例如,让幼儿分别用生宣纸、卡纸等不同性质的纸及粉质颜料和水性颜料分别进行渍染和点染,通过对不同物质材料的尝试使幼儿逐渐明白,染纸活动需用吸水性强的生宣纸和渗水性强的水性颜料作为材料。

其次,教师要指导幼儿在染纸之前将纸进行折叠。常见的折叠方法有“米字格”、“田字格”、放射状和自由折等。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自行尝试找出染纸时纸张应是什么样子,自己体会、总结出染纸之前需先将纸张折叠起来以便色彩的充分沾染,同时纸张要折叠得整齐并压平,不宜太厚。

再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染纸的具体方法。染色一般分为渍染和点染两类。渍染是指将折好的纸插到颜料里,使颜料自动地吸收到纸里去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渍染时,应注意指导幼儿把握染色时间的长短,即由于颜料的渗透性和纸的吸水性,如果想将纸的一角三分之一的长度染上色,那么就必须在水色还没有渗到三分之一处时便将纸提出染料的水面,这样才不至于使染色的面积超过预先设想的位置。点染是指在渍染无法进行的部分用毛笔沾染料染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点染时,需注意帮助幼儿解决如何才能把纸染透的问题;如果未染透,应让幼儿明白可以在同一部分的反面甚至里面再进行点染以达到染透的目的。

最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揭开染纸。可先将染纸自然阴干或接近阴干,也可用干净的吸水纸放在染纸上压吸,使染纸中的水分散去。揭时则一定要小心谨慎,由于染过色的纸张很薄,容易揭破,所以教师一定要关照幼儿动作要仔细,轻轻地、慢慢地揭,不可性急或粗枝大叶,使纸张受到损坏。

除此之外,教师在指导幼进行染纸时,还应注意:第一,物质材料充沛。在准备工具时应多准备几支毛笔,做到专笔专用,以保证颜色的纯正。同时也要准备足够的纸张,以备幼儿在染或揭的过程中出现失误需要重新染色、创作。第二,注意色彩搭配。教会幼儿注意色彩的搭配。教师须使幼儿明白,在染纸色调的选择上应以一种色调为主,且这种色调的面积要大,然后再配上少量小面积的对比色;在明度上要有深浅变化,如主色调是深色的,则其余颜色应为浅色;在色块的排列位置上要有疏密变化,以形成节奏感,且要注意色块的形状,因为它决定着纹样的形状;在染色的顺序上要先染浅色,后染深色。第三,借迹重构、灵活修补。在染色出现问题时,引导幼儿灵活地“借迹重构”,即在原有的被破坏的色点、色块或滴墨处重新“创意”,大胆发挥想象,“化腐朽为神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渐放手,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自由的创作。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