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零”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数概念的形成是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1],“零”概念的形成又是数概念形成中极为特殊的一个。对于数概念正处于发展中的幼儿而言,“零”概念的形成是难以通过上述途径获得的。而且,以往也很少有“零”概念形成的研究。本研究通过三项系统推理实验探讨了学前至小学三年级儿童对“零”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1问题的提出

概念的形成是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数概念的形成是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1],“零”概念的形成又是数概念形成中极为特殊的一个。

皮亚杰认为幼儿没有数概念,因为幼儿不能理解数字间的大小顺序关系,而且计数范围又不超过知觉广度五,幼儿的念数不过是一种机械的重复而已[2]。而Gelman认为,数概念的基础是数数,而不是皮亚杰所说的分类和排列,并认为数概念是人类进化而天生获得的一种能力[3]。来自对灵长类动物的一些研究似乎表明,象猴子、黑猩猩等能够掌握基本的数数原则,以及抽象地理解“数字”概念和“多少”概念[4]。一些跨文化的研究表明,计数是一种普遍的能力。

1962年之前,我国有过一些有关儿童数概念发展方面的研究。1978年至1979年期间,全国多家单位合作成立的数概念认知发展协作组[5],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进行了九项独立研究,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认为,在推理水平上掌握数概念是从感知水平推理到表象推理,再到概念推理,使数概念的理解达到一个更高级的水平;儿童在5至6岁期间逐渐能够运用数词进行计数与运算,6至6。5岁是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以往对幼儿数概念获得的研究,多是从对5以内或10以内数字的理解开始的,通过被试的机械复述、点数、实物加减、数的组成、口头按群加减等考察被试数概念掌握的不同内涵[6]。对于数概念正处于发展中的幼儿而言,“零”概念的形成是难以通过上述途径获得的。而且,以往也很少有“零”概念形成的研究。由于“零”无论在哲学上还是数学上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因此,零概念的获得也就成了儿童数概念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7]。本研究通过三项系统推理实验探讨了学前至小学三年级儿童对“零”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2实验方法

2。1被试5至9岁被试共计46人,其中,男25人,女21人。被试的基本构成为:学前共计12人,其中,5岁男6人,女6人;小学一年级共计13人,其中,6岁男5人,女6人,7岁男2人;二年级共计9人,其中,7岁男2人,女2人,8岁男3人,女2人;三年级共计12人,其中,8岁男4人,女1人,9岁男3人,女4人。均为智力正常,视力正常,身体健康。实足年龄,波动范围上下3个月。

2。2实验设计本研究分为三项实验。实验一通过图片之间的传递推理关系测验儿童对“零”概念含义的理解;实验二通过一系列图片之间的加减推理关系,测验儿童对“零”的使用;实验三通过一系列图片之间的乘除推理关系,测验儿童对“零”的使用。

2。3实验一通过传递性推理关系测验被试是否理解“零”的含义。

被试:有效被试46人。学前12名(男女各6名);小学一年级13名(男7,女6);小学二年级9名(男5,女4);小学三年级12名(男7,女5)。

材料:该实验共包括19组图片,每组有4张图片。其中,3组图片供练习之用,以保证被试确实理解了每组图片之间的传递关系。6组图片作为干扰项目,穿插于正式测验之中,以免被试作出“定势”反应。正式测验图片10张,分成三种水平,分别是单一图片递减、双图片同时递减和实物图片递减。

步骤:首先对被试进行训练,以使被试理解测验意图。方法为每3张图片为一组,彼此之间形成递增或递减关系,在连续呈现第一、第二、和第三张图片后,让被试推断即将出现的第四张图片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呈现供选择的四张图片,让被试从中选出正确的图片。若不理解,可重复前述过程以便被试做出正确选择。在被试理解了测验意图后,进行正式测验。正式测验的每组图片形成递减关系,供选择的第四张图片正确答案应为“零”。

测验环境:所有刺激均在自然光线下呈现于586PC机屏幕中央,通过PowerPoint软件呈现。每名被试均单独进行测验。被试坐在距离屏幕中心60厘米处,坐高自动调节到舒适水平。一名主试坐在屏幕一侧负责操纵刺激呈现,并提出实验要求。一名助手在屏幕另一侧稍远处对被试的反应加以详细记录。每个刺激的呈现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被试能做出适当反应为宜。

记分标准:选择正确记1分,经提示回答正确记0。5分,错误记0分。

2。4实验二通过推理关系测验被试是否能够正确使用“零”进行加减运算。

被试:有效被试34人。学前班儿童12名(男女各6名);小学一年级13名,男7名,女6名;小学二年级9名,男5名,女4名。

材料:共包括21组图片,每组包括4张图片。其中,7组图片用做练习,2组图片作为干扰项目。正式测验图片12组。分两种水平,前一种是加法水平,后一种是减法水平。

步骤:首先对被试进行训练,以使被试理解测验意图。方法为每2张图片为一组,彼此之间形成递增或递减关系,在连续呈现第一、第二张图片后,让被试推断即将出现的第三张图片应该是什么样子。然而,呈现供选择的四张图片,让被试从中选出正确的图片。若不理解,可重复前述过程以便被试做出正确选择。在被试理解了测验意图后,进行正式测验。正式测验的每组图片形成递减关系,供选择的第三张图片正确答案应为“零”。

2。5实验三通过推理关系测验被试能否利用“零”进行乘除运算。

被试:有效被试21人。二年12名(男7,女6);三年9年(男5,女4)。

材料:本实验共包括20组图片,每组包括4张图片。其中,11组图片做练习之用,正式测验图片9组。分两种水平,前一种是乘法水平,后一种是除法水平。

步骤:首先对被试进行训练,以使被试理解测验意图。方法为每2张图片为一组,彼此之间形成乘或除关系,在连续呈现第一、第二张图片后,让被试推断即将出现的第三张图片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呈现供选择的四张图片,让被试从中选出正确的图片。若不理解,可重复前述过程以便被试做出正确选择。在被试理解了测验意图后,进行正式测验。正式测验的每组图片形成递推关系,供选择的第三张图片正确答案应为“零”。

测验环境:同实验一

记分标准:采用2,1,0三级记分,即自己正确回答2分,经提示正确回答,1分,经提示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0分。

3结果

表1至表4分别列出了各项实验的结果。

表1学前至小学三年级儿童“零”概念理解的测验成绩(实验一)

附图{图}

表2学前至小学三年级儿童利用“零”进行加减运算测验的成绩(实验二)

附图{图}

表3小学二、三年级岁儿童利用“零”进行乘除运算测验的成绩(实验三)

附图{图}

注:水平一、二和总体水平的p值分别为0。098、0。058、0。060。

4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将从教育水平和年龄发展两个方面对实验结果分别加以讨论。

实验一分三种水平呈现了10组图片,每组由3张连续递减的图片组成,第一、二种水平分别由单一类型和两种类型抽象图片构成,第三种水平由实物图片构成。结果表明,学前至小学三年级被试在三种水平上对“零”概念的掌握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差异检验均达显着性水平。由于被试受教育的年龄略有差异,使5至9岁各年龄组被试中7、9岁组被试过少,分别为4和7人,但若以年龄为X轴,仍能观察到测验成绩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7岁时显示出明显的转折,8岁略有下降后呈平稳发展趋势。

实验二分两种水平12组图片分别测试了儿童使用“零”进行加减运算的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该能力也逐渐发展,并迅速达到较高的水平,且差异检验均达显着性水平。若不考虑9岁年龄组仅有3名被试(经初步预测发现,9岁孩子在该测验上产生“天花板效应”,故未继续测试),这种加减运算能力随年龄增长也呈现出与实验一相似的变化趋势。实验三也分两种水平9组图片对小学二、三年级被试进行了使用“零”进行乘除运算的能力的测验。之所以没有提供小学二年级以前的数据,是因为发现这一任务对他们显得太困难了。结果表明,儿童运用“零”进行乘除运算的能力也呈上升趋势,差异检验均接近显着水平,即使排除协变量年龄的影响,各年级的成绩之间依然达显着性水平。从年龄发展看,在7至9岁的上升期内,8岁时出现了戏剧性的急剧下降,但差异检验并未达显着性水平。从被试构成看,7、8、9岁的被试分别为4、10和7人,但是,在8岁组的10个人中,分别各有5人在小学二、三年级接受教育,在剔除协变量教育程度的影响后,发现在总的水平上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达显着性水平(p=0。021),说明教育对于乘除运算能力的掌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除法能力的运算方面也达显着水平(0。043),乘法运算能力之间不存在差异(p=0。105),说明使用“零”概念进行除法运算更需要教育的参与。

对所有三项实验中被试性别差异的检验显示,“零”概念的掌握和运算均不存在性别差异(所有的p>0。05)。这一结论与刘范等对其他数概念形成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8]。但需要补充的是,通过对被试测验期间的反应记录和个别访谈发现,儿童对“零”概念的掌握之间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而且,教育对于“零”概念的获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有一5岁女孩,不但能准确地解释什么是“零”,而且,还能说出零之下还有负数,访谈发现,其母亲很早就对她进行数学方面的训练。

5结论

综合三项实验研究结果,结合以往研究的结论[9-11],本研究认为,儿童“零”概念的掌握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中较高级水平的标志之一。“零”概念的获得要晚于其他数概念,7岁左右(相当于小学二年级)可能是儿童“零”概念获得的一个转折点。儿童对“零”概念内涵的掌握是逐步深入的,教育对于“零”概念精确含义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除法运算中对“零”概念含义的理解。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