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学会学习

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最终是希望幼儿学会学习。针对上述现象,我们以歌曲《数羊群》活动为例,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调整,帮助幼儿调节注意力,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掌握学习策略,从模糊认知到清晰认知,从而实现教学策略向学习策略的转化。

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最终是希望幼儿学会学习。从幼儿长远发展来看,“授之以渔”有助于培养幼儿自我发展(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引导幼儿学会学习。教学是帮助幼儿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应更加强调在帮助幼儿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会学”,而不是只教幼儿“学会”。但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有教无学”的现象,教师往往把握不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自以为幼儿学会了,其实只完成了“教”,幼儿并没有进行“学”。针对上述现象,我们以歌曲《数羊群》活动为例,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调整,帮助幼儿调节注意力,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掌握学习策略,从模糊认知到清晰认知,从而实现教学策略向学习策略的转化。

一、灵活运用“表象策略”和“动力定型阻断策略”调节幼儿的“注意”

歌曲《数羊群》是一首活泼欢快、充满流行音乐气息的摇篮曲。歌词轻松、俏皮,洋溢着童真,较适合大班幼儿欣赏。但因歌词内容较长,故幼儿对歌词的记忆存在一定的难度。 (附歌词)

A段歌词

睡觉觉的时间到,你都还是睡不着,

我可以告诉你,有一个好方法,

虽然你已躺在床上,假装你躺在草地。

来数一数羊群,当你翻来又覆去,

当你想睡觉,羊儿会帮你,睡得好好的!

B段歌词

第1只,拉着手风琴。第2只,好像你!

第3只,他说喂!第4只说,我在这里!

第5只,跳个不停,第6只,真是皮!

第7只,他来管秩序,第8只、第8只、第8只慢吞吞。

第9只,来得及.第10只说再唱一曲!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们着重选择了歌曲B段作为学习的重点。但B段歌词讲述了10只羊的不同动态,这种变化多而快且无规律可循的歌词内容,使幼儿在学习时仍有一定的记忆难度。为帮助幼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掌握、理解和记忆B段歌词,我们根据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逐步调整教学策略,促使教学策略向学习策略的转化。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教与学”的活动中,需要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逐步从“无意注意”的学习转向“有意注意”的学习,继而借助教师的教学策略,初步掌握学习策略。



1.运用“表象策略”调节幼儿的“注意”,加深幼儿对歌词的理解与记忆。

“表象策略”即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为视觉形式的信息。在让孩子们第一次欣赏《数羊群》时,教师并不要求孩子们能说出歌曲中的内容,而只让孩子们对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形成初步感知,因为教师清楚地了解,此时孩子们对歌曲的感受只是凭借着“无意注意”对歌曲形成的初步整体印象,还不能指向具体的注意对象。但第二次欣赏时,教师便可以向孩子们提出“歌里说了些什么”的具体要求,这是一个引起孩子们有意注意的方法,让孩子们学会带着问题来注意地倾听歌词,以此获取歌词信息。

实际活动中,对于B段歌词的记忆,孩子们是有困难的。因此,当老师提问“歌里的每只羊在干什么”,孩子们回忆不出或只能回忆出一部分羊的动态时,老师呈现了10只不同动态的羊的图片,并杂乱摆放在黑板上,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上羊的不同状态,来尝试匹配、对应相关的歌词。

这里,教师利用图片这一表象策略,有效地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因为不同动态羊的图片本身就对孩子的“注意”起到刺激作用。同时,图片的乱序排列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更增强了挑战与趣点。孩子们在寻找、对应的过程中,需要调动自己的有意注意,并结合歌词的内容,来判断图片中的羊,谁应该是第1只、第2只……第10只。而孩子们在判断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地加深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所以,图片这一表象策略,对孩子们记忆歌词,就起到了有效的提示作用。

另外,在匹配图片时,孩子们对其中的一些图片产生混淆。如慢吞吞的羊,图片画的是只胖胖的羊;而来得及的羊,图片则画的是只跑得满头大汗的羊。孩子在解读这两张图片时,常会误认为:跑得满头大汗的羊是慢吞吞的羊。他们的解释是:“因为它动作慢,才会跑得满头大汗。”

不管孩子们是如何解读图片的,教师在此还运用了一个表象策略——动作参与,即教师分别用夸张的动作,直观地表现图片上羊的姿态。如,表现慢吞吞的羊时,教师一边鼓起嘴巴,一边做出双手抱球的动作,以表现出慢吞吞羊的慵懒感觉,而表现“来得及的羊”时,教师就表现出跑得满头大汗的样子。孩子们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演,一下子就和图片进行了联系。

因此,教师在这里运用“动作参与”的“表象策略”,将歌词内容再次以“直观的形象”呈现于孩子眼前,强化了孩子的有意注意,使得孩子从“无意注意”的感知歌曲状态转向“有意注意”的记忆歌词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集中注意于学习内容。在歌曲欣赏中,教师采用图片提示、动作参与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孩子们对B段歌词的有意注意,促使孩子们在“表象策略”的引导下,加深对B段歌词的理解与记忆。

2.运用“动力定型阻断策略”强化幼儿的“有意注意”,加深幼儿对歌词的记忆。

“动力定型”亦称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动力定型阻断”即对大脑皮层形成刺激的定型系统进行干预或阻止。如在《数羊群》的活动中,教师为增强孩子对B段歌词的记忆,还在A、B两段的演唱中做了一些技术处理。在演唱A段歌词时,教师是以一种中等匀速的方式进行演唱,而当演唱到B段歌词时,教师突然放慢演唱的速度,并将演唱的口型也刻意地夸大。教师这一演唱速度的变化,让孩子形成了对先前匀速演唱的动力定型阻断,这一阻断策略的运用,增强了孩子们对B 段歌词的有意注意,帮助孩子更有意识地投入到对B段歌词的理解与记忆中。

以上教学策略的运用,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但孩子们对策略的感知还是处于无意识的认知状态,他们尚未意识到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对自己学习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学前期,儿童处于策略学习的早期阶段,这时儿童尚未掌握策略,即使自发地获得某些简单的策略,但由于反省认知能力尚未发展,不知道在何时、何条件下适当应用这些策略。因此,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清晰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孩子学会运用学习策略来改进学习。

二、引导幼儿学会反思,提高幼儿对学习策略的元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些策略被学生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即为学习策略,如果一些策略被教师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即为教学策略。当教学策略由教师外部控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控制,这就意味着教学策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策略了。”孩子只有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策略,才能掌握策略,从而学会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迁移。所以,学习策略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学习策略的教学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幼儿在“反思一发现一迁移运用一评价一再反思一再发现一再迁移运用”等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促进幼儿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1.引导幼儿学会反思,发现“表象策略”对记忆学习内容的提示作用。

在歌曲欣赏中,教师运用了“图片”和“动作表演”的教学策略,来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记忆歌词。但这一教学策略如何能让孩子们认识、发现,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策略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实际教学中,教师向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你们是怎样记得每只羊在干什么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积极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我是用脑子拼命想、拼命记的。”(即极力回忆)有的说:“我是看图片的。”还有的说:“我是看老师的动作的。”很显然,发现图片与教师动作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到教师提供的“表象策略”了。

皮亚杰派学者在研究儿童学习时,常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在他们看来,如果儿童不能解释他是怎么知道的,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没有学会。反之,则说明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清晰的。他们越清晰自己是如何学习的,也就越会学习。



因此,教师上述的提问,激发了孩子们的反思,提供了让孩子们审视自己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他们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图片和教师的动作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歌词内容。

而让孩子们学会反思,便能够促使他们认识到教师所运用的“表象策略”对自己学习的帮助,继而将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策略。

2.为幼儿提供运用与验证学习策略的机会,促进幼儿学会运用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是能够学会的,而且当学会了这些策略时,他们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在歌曲欣赏中,当孩子们已经认识到“图片”及“教师的动作”可以帮助记忆歌词的方法后,教师并未因此而结束活动,而是继续引导孩子们尝试迁移这一学习策略,来指导自己的学习。首先,教师通过指出每只不同动态羊的图片,让孩子们进行歌词表述,孩子们很显然地能够借助图片的提示,表述出歌词。接着,教师将图片遮挡,仅做夸张的动作来提示孩子们,结果孩子们仍然可以清楚地表述歌词内容。两次成功的体验让孩子们非常欣喜,感受到图片及动作的引导作用和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验证这两个策略,教师提出,让孩子们自己边唱歌,边表演数羊群的游戏。这就意味着,孩子们要自己借助图片的提示或表演动作来演唱歌曲。为了让孩子们明确验证策略的目的,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们在演唱时,记不住歌词怎么办?”于是,有的孩子便回答:“记不得我就看一眼图,记得我就不看图!”有的孩子说:“我可以看看老师的提示动作。”还有的孩子说:“我可以一边看图,一边再看老师的动作。”

实际表演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要,边表演,边演唱歌曲。表演结束时,大家争先恐后地表述起来。有的说:“我没看图,看老师的动作!”还有的说:“我只看了一下图!”

最后,为了满足孩子挑战自我的愿望,我邀请10名孩子分别扮演10只不同的羊,唱到哪只羊,他就表现哪只羊的动作。孩子的借助这样的游戏情境,再次验证了动作或者图片对自己的指导。

由此可见,教师有目的地为孩子提供运用、验证学习策略的机会,能促使幼儿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3.引导幼儿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其有效利用不同策略的意识。

其实,不同的孩子由于其个体能力的差异,在利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上述例子中运用学习策略时,有的孩子只需借助图片,有的孩子只需借助动作,还有的孩子两者兼顾。所以,当孩子们在运用这些策略之后,教师还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对这些策略给予评价,即需要询问孩子“看图片和做动作的方法对你有用吗”、“有什么用”。

教师的反问有助于提高孩子使用学习策略的目的性,知道自己运用学习策略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可以帮助自己的策略,才是最有用的。当孩子明确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碰到类似的活动,他们也能主动选择、迁移运用,尝试解决学习中的新问题,从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巧妙地将教学策略转化为幼儿的学习策略,将学习活动从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为幼儿的内部需要,这样的教学才能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才能促使教师和幼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双赢!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