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积极预防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公民的心理素质需要从小培养,从幼儿抓起。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积极预防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公民的心理素质需要从小培养,从幼儿抓起。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解决办法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如:

1 .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 “ 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 ” 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 .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 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像,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像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 .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活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不用干。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是对幼儿不公平,而幼儿自己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长大以后就学会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

5. 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针对上述情况,都是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因此,家长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且要及时地表扬。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表扬,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使孩子渐渐恢复自信心,逐渐做得更好。要注意改变家长自己的形象。如果你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改正。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余地。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积极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与同事交往、对社会的态度都尽可能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在内心产生宽容的心态,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才能是积极向上的。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参与家务,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及解决办法

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个家,除了休息,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教师的教养工作就起到主导多用。

1、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如果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二是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如果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容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2、针对辩解心理,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幼儿犯错误后总爱找出客观理由或者将责任推托到其它幼儿身上。目的是为逃避教师的批评,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幼儿错在哪里,这样幼儿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易为自己开脱。其好处具体讲:一是表明你对他的问题了如指掌,从而打消他想蒙混过关的念头;二是不给幼儿辩解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三是帮助幼儿从自身查找问题。使幼儿在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

3、针对敏感心理,把握教育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幼儿犯了错误并不注重错误的本身,而是往往注重教师对他的态度。这时就会对教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就会错过教育时机。一是避免心理逆反作用,多数犯了错误的幼儿心理防卫意识比较严重,这时如果你立刻去批评他,可能很容易引起他的反感,甚至还会认为你为难他、刁难他,因此避开这个敏感时刻,待幼儿心理恢复平静后,再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二是切勿延误教育时机。超过时限,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就随之削弱,如幼儿所做的一件事,在这几天后你在问他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了。同样对幼儿出现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教育趁热打铁,那再严厉的教育,也会变的无足轻重。三是对能主动承认错误的幼儿,教师要点到为止,不要讲的太多,尤其对那些已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幼儿更不宜讲的太多,以免适得其反。



4、针对虚荣心理,用表扬结束批评

一般来讲,虚荣心和自尊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作为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用表扬来结束批评,这样有利于幼儿认识错误,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教师在幼儿犯错误时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办法,效果会怎样呢?试想,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有人先表扬你,你一定会认为他居心不良,倒霉的事可能还在后面呢,表扬对你来讲其实并不困难。而如果用表扬来结束批评,会使批评和表扬都能发挥作用。

5、针对“失宠”心理,多给幼儿一些爱

实际生活中,我们大都喜欢漂亮、聪明、可爱、听话的孩子,而对那些长得不好看、反应慢、学习差的幼儿关心不多,爱护不够。尽管作为教师并非有意如此,但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将爱和关心侧重给那些平时较为不得宠的幼儿,他们的进步往往是非常明显的,而这些爱和关心对于得宠的幼儿看来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多留意那些平时不起眼、讲话少、性格内向的儿童,多给他们表现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6、针对反复心理,教育要有连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帮助幼儿彻底克服缺点,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许多教育者由于急于求成,只重治标,不重治本,忽视幼儿存在的反复心理,结果导致一些幼儿不断犯类似错误。实践证明,对于犯了错误的幼儿进行教育,无论当前效果是好是坏,其后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具体的讲,一是善于观察言行,尽管幼儿心理不易把握,但思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环节,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使出现反复,也可对症下药。二是要有明确的态度。如果你要求幼儿有所改变,却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可能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于幼儿的表现要及时表明态度,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予以制止。三是要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争强好胜心理,积极努力向上。

二、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②]二十世纪知识经济对人的整体素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是以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创造性)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互相交流教育信息,努力建立良好的合作,以人为本,开辟教育新渠道,形成现代幼教立体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三维构造,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和谐发展,达到“教师用心,家长关心,孩子开心”的三赢局面,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家园互动栏”让家长逐步参与到教育中来

“家园互动栏”是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窗口。首先,“家园互动栏”,使家长们更加关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如“本周计划”主要向家长宣传本周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使家长对幼儿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让孩子进行复习;“童言稚语”记录了幼儿的闲聊话题,使得家长在感觉孩子说话有趣的同时,也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在长大,他们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其次,“家园互动栏”让家长学会了配合。让家长学会配合以实现更理想的家园互动效果,是工作的重点。如在“请您配合”中记录了本周需要家长配合幼儿园或班级的事项或要求,如“秋天来了”主题中,请家长周末带孩子到郊外、公园寻找秋天,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变化,并将找到的秋天以照片或图画等方式带来幼儿园;为丰富班里的自然角,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种子,花草等,并在周末和假期中将金鱼和乌龟带回家由家长帮助孩子一起饲养。再次,“家园互动栏”让家长学会了和老师一起互动学习。如“家教指南”、“健康快车”经常介绍成功的育儿经验和一些结合季节特点的保健常识,来解决家长的一些困惑或让家长与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共享成功经验。最后,“家园互动栏”给了家长一个满意的反馈。如“本周好宝宝”主要针对孩子们在幼儿园一周中的生活和学习表现来进行一个评比。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老师要表扬,并将其照片贴这一板块中。利用这种方法,孩子们都会希望自己是本周的好宝宝,从而增强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一个个都在积极的上进。一周下来,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反馈,总之“家园互动栏”,使家长关注教育,配合教育,参与教育,真正做到家园互动,牵手共育祖国的未来!


(二)、家园配合,共同育儿

众所周知,良好的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有助于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更好地生活、学习,能使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情感上的支持,然而很多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过去,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或改善办园条件,让家长来配合与支持班、园工作。现在,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或改善办园条件,还包括将影响幼儿发展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协调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儿童的任务。于是,尝试利用家长资源来开展工作。在幼儿园有些活动中我们或征询家长的意见,或让家长参与指导。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确定了在班级理中家园结合的目的:指导家长配合开展班级的教育工作,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行为,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目标、要求,以便家园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了解到:许多家长都认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事、是教师的事;另外,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因此有些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好。为了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每学期初召开了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幼儿开学来的一些情况、家长将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园合作的重要性等,让家长了解到,只有家长切实地参与,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还建立了班级家长互助组,既有国家公务员、银行职员,也有自由职业者和外来务工等不同层次的六位家长组成,主要是建立经常性的家园间双向沟通,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随时把家长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与老师交流,共同探讨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从而在教育上达到共识,实现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体化。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促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园本课程的背景下,孩子的学习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能促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主题下,我们以“动物过冬”、 “冬天的树和花”、“过新年”等线索开展主题探索活动,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探讨怎样为冬眠的动物建造“温暖的家”,以及大树冷了,有什么好办法抵御严寒,在和家长共同探索交流中了解冬季动植物过冬方式,积累相关经验,深切感知到动植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③]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传统民俗节日,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节庆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我们把职业是护士的妈妈请到幼儿园来为孩子介绍自己在医院里日常工作的内容,并进行了现场量血压测体温等现场操作演示;还可以请来业余爱好插花的妈妈来园才艺展示,还为孩子们介绍一些简单的花卉知识;老师引导孩子给妈妈送上自己做的贺卡,并祝妈妈节日快乐……端午节时,我们可以邀请会包粽子的奶奶来园包粽子给小朋友看;在这些专题性的节庆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关心老人,帮助弱小,逐渐形成了关爱他人的好品质。也体现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④]

(四)、开展亲子教育,传播科学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自我教育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⑤]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亲子关系不当的家长其本身的愿望都是好的,但由于他们不懂得正确的育儿方法,不了解子女的真正需要与真实水平,从而使教育与实际相脱离;这样既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又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僵化,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园可以针对这一问题,邀请一些教育专家为家长开展亲子教育讲座,使家长认识到要改善亲子关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方法,真正从子女发展的需要出发,学会做一名可亲可敬的称职的家长。同时还向家长提供一些亲子游戏,让家长利用亲子游戏与孩子一起动手完成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儿童的积极情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孩子乐于学习,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同时也使父母对子女更关心,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子女的内心需要,为家庭教育指引正确的方向。其次,幼儿园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如向对家长进行放半日展示、感恩节、亲子远足等亲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积累了经验、同时体验到亲子间互相关爱、互相合作的快乐,增强了家庭间的交流机会。

总之,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新《纲要》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地探索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多创新,勤反思,抓住各种教育契机,使幼儿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