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自然角是每个班级的常设区角,它美化着班级环境,也为幼儿观察、照料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怎样才能引导幼儿关注自然角,从而充分发掘自然角的教育价值呢?开学初,布置一新的自然角吸引了众多幼儿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小贴士将教师的指导隐含其中,帮助幼儿成为自然角的“小主人”,幼儿照料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支持幼儿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自然角是每个班级的常设区角,它美化着班级环境,也为幼儿观察、照料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很多时候自然角形同虚设,照料动植物成了教师的责任,幼儿只是偶尔来浇浇水,随意看两眼、摆弄摆弄就走开了。怎样才能引导幼儿关注自然角,从而充分发掘自然角的教育价值呢?

一、为幼儿的日常照料提供支架

开学初,布置一新的自然角吸引了众多幼儿的目光。一空下来,很多幼儿就会挤到自然角,有的会好奇地抚摸摆弄花朵枝叶,有的会凭喜好给植物浇很多水,还有的会突发奇想把积木、树叶等丢进鱼缸给小鱼“喂食”。因此,教师需要不时地制止或劝导。其实,喜爱动植物是幼儿的天性,但照料动植物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幼儿的行为不断引来成人的斥责,那么他们的热情很快会消失殆尽。因此,教师要做的是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提供适宜的“支架”。

1.源于兴趣——“小贴士”的诞生

“老师快来呀,舟舟一下子给小金鱼喂了好多吃的!”小班的自然角里,贝贝的喊声引来了教师和许多小伙伴。只见鱼缸里飘浮着密密麻麻的鱼食,舟舟小声地辩解着:“鱼多吃点长得快。”小金鱼的主人心心急忙反驳:“不对不对,小金鱼每天只能吃一颗的,多吃要撑死的。”“是啊,小金鱼吃得太多会生病的,我们一起来换水清理一下吧。”在教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清理了鱼缸。

看到幼儿对喂食那么感兴趣,教师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幼儿学习如何科学照料动物的契机。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围绕“喂食”展开了讨论:“新来的小金鱼、小乌龟真可爱,你们知道它们每天要吃多少东西吗?”幼儿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妈妈说小鱼一天只要吃一顿。”“小的鱼吃一颗就够了。”“乌龟要吃两颗的。”教师继续引导:“每条小金鱼吃得不一样多,乌龟食和金鱼食也不一样,怎样才能不记错呢?”“画下来。”“对,贴在鱼缸边上。”在幼儿的建议下,教师带领幼儿给需要喂食的动物都制作了“小贴士”。

幼儿由于认知水平和照料经验有限,虽有满腔热情但真正照料起来会遇到各种困难。有了小贴士,幼儿喂食时少了茫然和随意,多了观察和思考。慢慢地,幼儿还发现了更多规律。“小乌龟吃得多,要喂四颗才够。”“这条大尾巴金鱼比旁边的小金鱼吃得多。”“四颗鱼食要分开撒,这样才能让每条鱼都吃到。”……

一开始,小贴士的内容仅限于给动物喂食,但随着照料活动的深入,其内容越来越丰富,一些特殊的动植物也有了专属的小贴士。比如,由于观察到随着水培风信子的生长,瓶子里的水位会不断下降,教师为其制作了水位标记:在瓶口、瓶中间各划一条线,如果水位低于瓶中间的线就表示要加水了,如果水位高于瓶口的线就表示水太多了,不能再加了。有了这个小贴士,越来越多的幼儿懂得了如何照料风信子。同样,小乌龟住的水缸上也画了类似的标记,提醒幼儿天热水分蒸发到低于水位下限时,要及时补水,但补水也不能超过上限,不然小乌龟会淹死的。又如,仙人掌的花盆外贴着的是幼儿画的一个水壶上加了一个大叉的标记,意思是“不用浇水”。再如,大蒜宝宝还很娇弱。大杯大杯地浇水会把小苗冲倒,教师就画了小贴士提醒大家要用戳了小孔的饮料瓶缓缓地浇。越来越多的小贴士将教师的指导隐含其中,帮助幼儿成为自然角的“小主人”,幼儿照料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2.基于发展——“小贴士”的变迁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他们对动植物的观察越来越细致,照料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这时小贴士需要有所调整。

(1)渗透更多动植物特性方面的内容

升人大班,教师请那些带动植物来布置自然角的幼儿介绍各自的“新朋友”。幼儿介绍的内容很丰富:“我带来的是碰碰香,它喜欢晒太阳,每天只要喝一点点水,水喝得太多会烂根。”“我的含羞草喜欢晒太阳,也喜欢喝水。”“我带来的是袖珍椰子,它喜欢喝水,但是只要晒一点点太阳。”面对每种植物不同的生长需求,幼儿觉得小贴士上需要标示植物喜湿或喜干、喜阴或喜阳等特性。经过商议,大家决定用太阳、云朵和月亮分别表示植物对阳光的不同需求,并将向阳的窗台、阳台作为喜阳植物们晒太阳的地方。有太阳的日子,不用教师提醒,幼儿一早就会将标有喜阳标记的植物一一搬到阳台上,到离园前再一一搬回活动室。

可是,“浇多少水”这一问题难倒了他们。为什么我们每天浇水但植物的叶子还是干蔫了呢?怎么知道植物是不是需要喝水?到底浇多少水才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由此,幼儿知道了“对于喜欢喝水的植物只浇一点点水是不够的,要浇到花盆底部的小孔开始流水了,才表示浇透了”“干燥的泥土是有裂纹的,颜色浅,这说明要浇水了”“潮湿的泥土是黑色的,摸上去也湿湿的,这样就不要浇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幼儿观察讨论到的这些典型现象拍成照片作为小贴士,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土壤干湿度的观察和判断,给不同习性的植物浇适量的水。

(2)拓展日常照料的内容

一次,一位热心的家长送来了一盆金钻蔓绿绒,它碧绿肥厚的叶片着实惹人喜爱。“十一”长假归来,康康跑来向教师报告:“叶子好脏啊,摸上去都是灰呢。”捕捉到幼儿新生的兴趣点,且考虑到这时幼儿小肌肉动作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教师便建议幼儿尝试“给植物洗澡”。教师准备了棉签、塑料盛水容器等,鼓励幼儿帮植物擦拭叶片。教师还利用小贴士提示幼儿适量取用棉签,轻轻蘸水擦拭,注意把用过的棉签扔进垃圾桶,等等。一开始,教师还担心这样的内容会不会太枯燥,幼儿能不能坚持做完,然而没多久就欣喜地发现几乎每个幼儿都会耐心地一片一片地擦拭,直到擦完整株植物。在如此细心的照料中,幼儿对动植物的关爱之情也点点滴滴地生长起来。

为动植物设立照料小贴士,不仅弥补了幼儿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了解了所照料的动植物的习性,渗透了更多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自此,幼儿越来越能胜任自然角“小主人”的角色了。


二、为幼儿的自主参与提供可能

“老师,我已经浇过水了,可是凡凡还要浇!”“是我先拿到水壶的!”“昨天也是你浇的,今天该我了!”新布置好的自然角里这样的争吵声总是不断。大家都抢着为自己喜欢的植物浇水,给自己关注的小动物喂食,时而因推搡挤倒花盆,时而因争抢将鱼食弄撒一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热情消退了,提醒幼儿来照料自然角倒成了教师每天的任务。久而久之,教师不得不越俎代庖。为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也为了更科学地管理,我们尝试推出了“预约制”。

1.小主人预约制

教师在需要幼儿照料的动植物旁设置了一个可插放预约“小主人”照片的透明小插袋。教师会定期根据预约记录对班级幼儿的参与情况进行回顾和反思,了解每个幼儿的参与程度及幼儿特别热衷于照料的动植物,为下一步合理引导作参考。

具体操作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会有些差异。小班幼儿因为能力有限,如果照料任务太复杂,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因此,小班幼儿比较适合一次只照料一种动物或植物,且只单纯做一件事,如“做一天小乌龟的主人,喂食四颗”。这样“一人一物一事”的照料要求具体而细化,便于幼儿掌握。而到了中大班,幼儿的能力有所增强,照料对象虽然还是一对一的,照料内容却可以随着小贴士内容的丰富而扩展。

有了预约制度,教师每天都会和幼儿聊聊“今天是谁负责照料的,是怎样照料的”。在幼儿分享了经验后,教师又会询问“明天谁愿意来照料”。刚开始,教师可能会请带动植物来园的幼儿负责照料自己带来的动植物,因为他们在家或多或少积累了些经验,对自己带来的动植物也饱含关爱之情。随着分享交流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幼儿想要做一天“小主人”了。

总之,通过报名预约、插照片牌的方式,不仅让幼儿的参与更自主,还能将任务落实到人,避免了自然角“先热后冷”或“时冷时热”的现象。这样,“慢热型”的或能力较弱、经验不足的幼儿也能有自愿、自主参与的机会。

2.照料时间卡

如果幼儿的照料过程总是伴随着教师的询问或提醒,“小主人”就形同虚设了。为了让幼儿在照料活动中更自主,教师增设了“照料时间卡”。教师先通过组织幼儿集体讨论商定了将一天之中的“晨间来园”“点心后”和“开心游戏”三个相对宽松、充裕的时间段作为适合观察、照料动植物的时间。然后,教师与幼儿一起设计和制作了三种时间卡,幼儿照料动植物后就在插有自己照片的小主人插袋中插入相应的时间卡。这样做有助于幼儿记录照料时间,提醒自己今天是否照料过了,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照料情况。

三、为幼儿的深入探究提供支持

作为自然角的主人,只是掌握照料方法、完成每天的照料任务是不够的,时刻关注自然角里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充满好奇,倾注爱心,才是更重要的。

1.记录

每天坚持照料,会让自然角里的动植物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为了吸引幼儿深入地探究,教师提供了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工具以及吸管、绳子、刻度尺等测量工具,鼓励幼儿去量一量、比一比。教师还提供了纸笔等记录工具,支持幼儿去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状态,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展示交流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而幼儿的深入探究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在自然角旁专辟了一块墙面空间,呈现幼儿近期关于自然角的热点问题,并与幼儿一起交流、讨论、记录,追踪、呈现幼儿的探究过程,促进幼儿在日常照料过程中进一步观察、思考。

如,春天,几名小班幼儿陆续带来了好多小蝌蚪放在自然角里。“小蝌蚪需要睡觉吗?”“它们有眼睛吗?”“它们爱吃什么?”“它们什么时候会变成青蛙?”围绕小蝌蚪的生长、喂养,幼儿有问不完的问题。其中“吃什么”是他们最关心的内容。水草?青菜?萝卜?鱼食?米饭?饼干?他们的猜想虽然大胆,但都有各自的理由。教师一一记录下幼儿的猜想,鼓励他们回家搜集这些食物带来做试验,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一段时间以后,一个幼儿发现蝌蚪出长腿了。这一重大新闻重新让小蝌蚪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教师鼓励幼儿每天都去数一数,看有几只小蝌蚪长出腿了,长出了几条腿,和昨天比多了多少……

伴随着小蝌蚪的生长,从外形到食物,从排泄到换水,从长腿到放生,焦点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记录、讨论、交流、分享,支持幼儿的探究走向深入,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更丰富和深刻了。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如果教师干预过多,不仅幼儿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也会因此打折。因此,通过巧妙创设环境,教师能够给予幼儿隐性的指导,支持幼儿更好地承担起“小主人”的职责。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