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幼儿对话的环境创设

每当看到又一批小班幼儿入园,看到他们稚嫩可爱的小脸,就不由心生疼爱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营造一个更像家的环境,让他们尽快喜欢幼儿园生活,并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获得更多的发展。为此我们认真观察、分析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及时调整环境创设,努力实践我园的自然化教育理念。

能和幼儿对话的环境创设

每当看到又一批小班幼儿入园,看到他们稚嫩可爱的小脸,就不由心生疼爱之情。离开家人呵护的宝贝,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爱。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营造一个更像家的环境,让他们尽快喜欢幼儿园生活,并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获得更多的发展。为此我们认真观察、分析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及时调整环境创设,努力实践我园的自然化教育理念。

“像家又像儿童乐园”——打破活动区角界限

为了迎接小班幼儿入园,每次我们都会精心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域,每个区域都用玩具柜分割开,并提供不同的材料,布置不同的墙饰。但是以往的经验也告诉我,小班幼儿注意力时间短,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动那个,刚刚还在阅读区地垫上看书的孩子,一转眼可能就爬到旁边的益智区去了。他们的注意力在玩具上,并不在乎这是哪个区域活动,也不在乎地上有没有地垫,自己有没有穿鞋。

考虑到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我们决定把玩具柜去掉,打通各个区域,并且在所有的区域都铺上垫子,方便爱爬的孩子自由行动。没有了原来区域的限制,孩子们更自由,也更快乐了,他们给娃娃喂完饭就来到感知区玩玩各种小豆子,一会又爬到小帐篷里去抱抱小猫咪……

打通了区域的限制,各区角的材料和环境更融合,功能也更多元。比如,在娃娃家也可以画画、看书,感知区也可以坐在帐篷里听故事。其实孩子们的创造性非常强,很多我们提供的玩具材料他们会有自己新的玩法,这种无区域限制的游戏,更适合激发孩子自由游戏,而非照着老师的方法游戏。

活动区域的相互呼应,给幼儿营造了一个既像家又像儿童乐园的环境,幼儿在这个乐园中快乐地探索着。老师不用纠结于孩子换区干预不干预,而孩子们在这个儿童乐园中已经学习了很多本领。

“妈妈在家做什么呢”——根据幼儿的经验调整材料和活动

娃娃家因为和幼儿的家庭生活最贴近,通常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区角。开学初我们按照以往的经验,在娃娃家提供了锅碗瓢盆和精心制作的蔬菜、水果、饺子皮等。孩子们果然很喜欢,他们高兴地做饭,炒菜。但是这些操作材料并没有吸引幼儿多长时间,很快他们就不玩了。我很诧异:“孩子们不是最喜欢做饭吗?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坐下来问他们:“你们的妈妈在家都做什么呢?”虽然也有孩子说“妈妈做饭,陪我玩”,但他们印象中的妈妈做得最多的是:“洗衣服,晾衣服,叠衣服。”仔细分析,这大概是因为洗衣服等活动更适合亲子一起做。

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娃娃家投放了许多小宝宝穿的衣服、裤子、袜子、洗衣机、晾衣架、内衣分类盒等等。为了锻炼孩子的手部小肌肉发展,我们以前会在益智区投放一些夹子,让孩子玩“螃蟹夹脚丫”,现在我们直接把这些小夹子投放在娃娃家,孩子们“洗完衣服”就会用夹子把衣服夹在衣架上“晾干”。

经过这么调整,孩子们更爱去娃娃家了,还经常玩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游戏,比如用抹布擦桌子,用玩具筐洗菜控水……我们随时观察着孩子对生活的模仿,随时调整丰富相应的材料,以此支持孩子对生活的探索和学习。
 


“找一找,洞洞里有什么”——为幼儿提供可探索的环境

幼儿喜欢摸一摸,藏一藏,找一找,他们经常把手伸进小窟窿里,看看有什么;也会把一些细小的宝贝塞到洞洞里。虽然这些行为说起来很有趣,但教师常常担心有意外发生。

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就用大纸箱子做了一棵大树,在“树干”上挖了一些有门或没门的洞,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把一些小动物、小玩具藏在里面再掏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控制自己手的动作。为了增加神秘感,有些洞还连着一个粗管子,球从上面投进去,可以从下面滚出来。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棵大树,每天玩得不亦乐乎。

有时候看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喃喃自语,他们在说什么呢?我蹲下来仔细听,就听到贝贝边玩边说:“小猴子你别淘气,快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小鸟你来找小松鼠玩吧。”原来孩子们是在讲故事。他们把平时听到的故事情节迁移到这棵大树中了。于是我们开始引导、鼓励更多的孩子玩讲故事的游戏。

蝴蝶飞起来了”——让每个环境都动起来

由于幼儿园电路改造,天花板没有吊顶子,横竖交错的管子有些难看,我们在考虑怎么装饰。想起平时孩子们最喜欢拉窗帘,我想在管子上拴些绳子让他们拉拉拽拽吧。起初只是一根绳子,两头拴个串珠。虽然简单,但孩子们很喜欢。拉拉拽拽中,有的孩子把蝴蝶挂在绳子一端,边拉边说:“蝴蝶飞起来了。”这一举动启发了孩子们,他们想拴上更多的小动物。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我们在绳子上拴上小筐,他们就把小动物、小玩具放进筐里拉到房顶上,在拉拉拽拽的过程中体验物体的上升下降,还感受了物体的轻重。后来他们还结合旁边的沙滩墙饰,讲了一个小动物坐热气球去旅行的故事。孩子们的想像力真的令人惊叹。

“豆子不怕撒了”——材料应支持而不是限制孩子的探索

幼儿喜欢把东西装进去倒出来,往年我们都提供很小的盒子盛上豆子,还要求他们别撒出来,渐渐地就没人玩了。这次我们用整理箱盛大米和芸豆,大大的容器减少了撒到外面的可能。孩子们自如地用大小不一的罐子、瓶子装着玩,一会装进瓶子,一会又倒出来,一会又盖上盖子摇一摇,乐此不疲。米与豆混在了一起,孩子们居然用带洞的玩具筐给分离出来了。于是又多了一种玩法:筛大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规则,没有应该怎么玩,有的只是玩,自主的玩,但在玩中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

“今天给宝宝穿什么”——充分挖掘各区角的综合价值

为了引导幼儿对自然、天气和季节的感知,班里设立了天气预报角,我们每天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观察天气,并把自制的太阳、云、雨点、风的标志贴在墙上。

有一次,妞妞在娃娃家给娃娃穿衣服,一边穿一边说:“今天天气冷,我们多穿点衣服。”无心的话告诉我,孩子们已经把衣服与天气联系起来了。于是我们在天气预报角中,增加了娃娃和衣服。每天说完了天气,就会让孩子们说一说:“今天给宝宝穿什么衣服?”然后就由一位小朋友给宝宝穿上衣服。这样一方面幼儿关注了天气,另一方面还知道了什么样的天气穿什么衣服。通过给宝宝穿衣服,操作太阳、小雨点,提高了幼儿与墙面的互动,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自己穿衣服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实我们每个区角都不是单一的功能,都在发挥着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就这样,我们紧紧围绕孩子们的生活,让环境与幼儿真正地互动起来,让环境与幼儿对话,成为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