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开展区角活动的有效策略

区角活动的开展是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和意志品质都能得到发展,并能促使幼儿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简述开展区角活动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区角活动的开展是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和意志品质都能得到发展,并能促使幼儿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游戏前充分准备

1.环境的开放性创设

区角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根据幼儿的需要,教师合理划分区域,设立了固定性空间与流动性空间。

①固定性空间。利用幼儿园的走廊、大厅设置了自主生活实践厅、自助组合厅、动态展示台、个性优势作品展示区、话题街等区域,每班也在活动室内设立了娃娃家、医院、美食城、动物美容院等游戏角。这些固定性场所,便于幼儿取放整理,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空间进行活动。

②流动性空间。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享有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方式的权利和空间。游戏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各个角落,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地点,创设游戏环境。如让幼儿自己搬桌椅,自主找空间创设活动环境,可以利用走廊设立一个临时的娃娃家。这种多变性的空间设置,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充分、更自在地玩与学。

2.材料的多维性投放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投放区角材料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年龄段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投放的材料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又能起到提升幼儿经验、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①阶梯式材料分配。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幼儿自主性活动来适应不同的学习速度和认知上的需要。例如小班的“面馆”,教师同时提供了色彩斑斓的广告纸和画有直线、曲线的色纸供幼儿练习剪纸,如幼儿可以用广告纸随意剪出形状、大小不一的“面片”,也可以沿直线剪出笔直的“拉面”,还可以沿曲线剪出弯弯曲曲的“方便面”。这种层次性设计让幼儿可根据自己使用剪刀的熟练程度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操作,每个幼儿都能在操作中得到提高,感受成功。

②多变化材料呈现。利用泡沫、海绵等废旧材料,切割成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不同的形状,还可以提供纸盒、报纸、易拉罐、纸管等材料,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组合。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没有的物品的时候,可以自己到似像非像材料区去挑选符合要求的物品替代或加工制作。如:肯德基里顾客要吃牛肉汉堡,厨师可以到似像非像的材料中拿泡面纸自己做。有了这样的区角材料,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

3.隐性规则的建立

区角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一个场所,而规则是幼儿顺利活动的保证。但硬性的说教不利于幼儿规则的接受和理解,因此需要将各类规则隐藏在环境和材料之中,用环境和材料的隐性规则来暗示幼儿区域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则。

①利用空间布置提醒幼儿不随意越界。很多时候我们会要求幼儿在一定的区角范围内进行活动,不能将手工区的带到娃娃家去,使幼儿做到既不防碍别人的活动,也不被别人的活动防碍。我们给幼儿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却要求他们自觉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内决对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案例,它非常具有典型性:在建筑角中四名幼儿在拼搭积木,结果幼儿老是将摊子越摆越大,甚至延伸到活动室中间,防碍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教师在幼儿活动中不断地介入为的是提醒幼儿不要搭的太远,其结果是干扰幼儿的创造性活动,而且幼儿根本没有做到他们所要提醒的要求。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空间的设置来改变这种情形,将自由还给幼儿,把责任从自己肩上卸下。隔断物并不一定要固定的柜子,可以是一张毯子,也可以是几个废旧的纸箱,教师就不用一遍一遍地提醒,幼儿也能自觉地在这个范围内开展活动,而不至于越界。

②利用规则提示物控制各个区角的人数。在区角活动中往往发现有的区角人满为患,操作材料供不应求,而有的区角则无人问津,而大部分幼儿又有这样一个心理,越是人多的区域越喜欢进。主要原因是之前教师没有对每个区角的人数进行限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可以对进入的人数进行规则提示,呈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小脚印、小点子、小夹子、胸卡来表示。小脚印上鞋放满了、小夹子、胸卡取完了,表示人数已满,后来者不能进入,要等有人出来将提示物放回,其他人才能进入。

③利用标记及符号交代操作规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数字、图片、或图形作为材料取放的标记。如在小班的益智区中,柜子上贴上各类小动物,盒子上贴上与之相对应的动物喜欢吃的食物,要求幼儿在准确取放的同时学习配对;同样可以在语言区进行词组对应、图文对应等。材料取放规则蕴涵了教学内容,体现了区域特色,使取放过程更具有挑战性、趣味性。

在区角材料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创设环境,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该遵守哪些规则,如科学区中可以通过张贴实验步骤作为规则提示,这样操作规则具体形象,幼儿易懂,又有启发性。

4.经验的丰富获取

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当游戏主题确定以后,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丰富相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起来。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①实地观察。教师或家长可给幼儿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如带幼儿参观小区环境、动物园、品尝美食等,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奠定基础。

②游戏情节再现。通过看图片、录像,加深幼儿印象,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使游戏不断深入开展。

③互相观摩。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在幼儿的发展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活动中幼儿可以学到游戏的方法,受到某些启迪,积累游戏经验。
 


二、游戏中适宣指导

区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但教师的最大困惑是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时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观察者、促进者。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幼儿参加区角活动看作是孩子在玩球,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时,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的,而非干预性的。

例如,在建筑区,幼儿拿着数字积木有的在玩垒高的游戏,有的在玩接龙游戏,而有的则在建构大型的房子,但玩到一定时候,我发现他们对于这种重复性太强的游戏失去了兴致,于是有几个幼儿将所有的积木撤得满地都是,都说真没意思,于是我不声不响地走了过去,拿起了其中的几块积木,说:“老师有一种非常好玩的,你们瞧瞧!”于是我简单地将积木排成了一列玩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幼儿看了哇哇叫起来,于是幼儿的兴致又提了上来,开始了新的游戏,见幼儿都是照着我的样在排,我提示说:“你觉得积木宝宝还能怎么排队,试试其它的排法会更好玩,于是有的幼儿排起来圆形,有的则排起了S型,再一次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通过上述分析和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指导区角活动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通过观察把握好介入的时机

教师在指导区角活动中,要观察了解在先,适时指导在后。通过观察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

2.通过适当的指导为幼儿排除障碍

当幼儿的游戏发生纠纷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法,可以以调解员的身份介入游戏。

3.通过适当的鼓励激励幼儿的主动思考

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不管结果如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

三、游戏后多元评价

游戏后的评价,是区角活动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可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再现法

在游戏过程中拍一些照片,评价时再现游戏时的情景,引导幼儿观察照片上的活动情境,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提出新要求。

2.表述讨论法

有效的讲解不仅能够真正反映活动的实际水平,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活动的质量。捕捉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让幼儿尽可能想说、多说、表达各种想法,表现自我。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介绍在活动中是怎样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

3.反思提升法

反思是为了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因此教师对游戏的引领尤为重要。积极评价鼓励幼儿的进步,把幼儿零星的收获进行归纳和总结,丰富幼儿游戏情节的拓展、经验、激发幼儿的潜能。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创设开放性环境,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介入游戏,善于在幼儿中间投下一颗颗能激起千层浪的小石头,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和创造。要积极评价幼儿的游戏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总之,教师要不断地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幼儿在玩中求发展,真正发挥区角活动的实效性。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