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谁,你给我点儿啥能咋的

敏是位老中医,是大家心目中的知心姐姐。一天,敏遇到了疑难杂症:熟人有个儿子,初中时被学校劝退,没学上,只能出来打工,可是这孩子无论干什么,都干不长性,不想学手艺,不想让人管着,就想当老板,又不知从何下手,现在30岁的大小伙子成天泡网,让熟人闹心得不得了。

    父母的陪伴,特别是妈妈的陪伴,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是他/她生长的无比重要的养分。如果得不到必要的滋养,孩子的心理发展就可能出现卡点。    

   

    生活中,有时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她特别容易管人张口伸手,不分大小事,都很理直气壮,得到帮助之后,生往很难表达谢意,相反,若得不到帮助,他/她还会勃然大怒。敏就赶上这么一位。

     

    敏是位老中医,是大家心目中的知心姐姐。大家有什么事儿,都少不得找这位知心姐姐把把脉,开开方儿。

    一天,敏遇到了疑难杂症:熟人有个儿子,初中时被学校劝退,没学上,只能出来打工,可是这孩子无论干什么,都干不长性,不想学手艺,不想让人管着,就想当老板,又不知从何下手,现在30岁的大小伙子成天泡网,让熟人闹心得不得了。无奈之下,熟人求助于敏,让她跟儿子谈谈。

熟人丈夫早逝,当时3个女儿稍大点,儿子才3岁,她靠长期外出打工艰难拉扯姐弟四人长大,真心不易。敏希望能帮到他们。

    谈的情况出人意料:熟人儿子一张口居然是要求敏给他买一辆车,而且,低档车不要,要的是中高档车那类,而且,必须拿现金给他,由他自己挑去。

    这,这,这......孩子不像是开玩笑。之前,他已经向妈妈和三个姐姐提过同样的要求了。妈妈这些年几乎被熬干,姐姐们日子也很不好过,自然也没有钱来满足他买车的要求。孩子为此恼羞成怒,嚷嚷要跟姐姐妈妈断绝关系。

    敏自然也不能应允。这让孩子气急败坏,愤愤地谴责敏‘’如此举手之劳都不肯做!!‘’一遍遍质问“为什么??”

    敏无语,搜肠刮肚,想弄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产生这样的情绪。

    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智慧和策略,这个孩子的行为模式反应了他在某个阶段某种状态下可以做出的最符合他现实利益的选择。只是眼下,他模糊了这种模式使用的背景。

要想真正理解一个人,需要还原到他自己那个阶段那个状态里,去看一看,他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受过怎样的苦、有过怎样的痛、习得怎样的经验、他使用过往的经验应对当下生活会出现什么状况。

   

     就熟人孩子而言,车的意义,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车,而是爱的确认。

    确认得到爱,是一个生命原始的、也是永恒的追求。一旦得到确认,就有了继续成长的力量。相反,如果得不到确认,他就会停下前行的步伐,坚定地守在那儿,并终其一生,不停地施展各种手段,发出呐喊,狮子大开口一般,要求加倍补偿~~如果这个缺失发生在孩子一到三岁时特别是一岁以前的话,孩子体验到的痛苦会更加深重。三岁,正是一个生命最关键的最重要的确认期,通过确认,获得基本的安全感,拥有探索未来的勇气和信心。当过妈妈的人或许记得这样的一幕:孩子三岁左右时,如果是离开妈妈玩,他一定会玩一会,再跑过来看看妈妈还在不在。如果妈妈在,他会离开妈妈,继续到一边玩;如果妈妈不在,他会非常不安,玩不下去了,甚至会大哭大闹。

    或许,熟人孩子之所以如此,缘于他早年的缺失----爸爸早逝,让他无法获得父爱;妈妈外出打工,他无法从与妈妈的朝夕相处中获得稳定的、充足的母爱。他是如此期待得到妈妈爸爸关注的眼神、温柔的拥抱和温暖的爱,但妈妈爸爸不在,他没有办法得到。在一次次失望以后,他终于看到妈妈带回的玩具食物衣物,他以为那就是传说中的爱~~但其实不是,它们只是爱的替代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习得并建立了一种理念~~爱=玩具食物衣物。

相对于正品,替代品的质量和效能低得多。所以,这个匮乏爱的孩子,对于爱的渴求,从来没有好好地被满足过,导致他对于爱(实际上是爱的代理品),充满了可怕的近乎疯狂的追逐。他会不分对象,向一切靠近他的人索取他想得到的东西。如此的结局是,他吓退了一拨又一拨的人,然后,他愈加用力追逐索取,然后,吓退更多的人……由此坠入恶性循环。

    其实,这个孩子要的不是一辆车子,而是爱。当年,他在得不到爱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自己放弃对于爱的向往和追求,转而顺从地接纳这种物化了的、爱的替代品。因为他记忆里只有少量的被物化过的爱,所以,他只会用物化的标准来衡量、确认他得到的爱,车子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还可能包括人民币、房子、服饰珠宝等等。这个孩子,他是如此无辜~~因为他无法表达他真正的需要,就像一个先天失聪的人,没有办法知道钢琴曲或爵士鼓或京剧是什么,更没有办法表达“想听钢琴曲或爵士鼓或京剧”,因为,在他的世界里,这些都是不存在的。

    欠下的,永远欠下了,可以记录在账单里,只是这个账单已没有办法兑现。死磕兑现,只能是死胡同一条。

    可以做的是,如何看待这些账单背后的需求和挣扎,理解自己的生存策略和局限性,理解妈妈和家人的不易,接纳过往的缺失,发展新的更具适应性的表达需求和情感的方式。这,是他需要付出努力走的路,也是心理咨询可以帮到他的地方。

    为人母人父者,如果能够看到陪伴对于孩子的意义,尽可能地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于自己,于孩子、于家庭,都是重要又紧急的。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