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第二阶段: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当下

但这些都不足以修复我们内心的创伤,要修复这一丧失带来的伤痛,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哀悼。成年子女可能会为失落的童年而哀悼,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当作是一个小大人,有时候还要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成年子女可能会哀悼那个并不存在的理想化父母。哀悼过后,我们会意识到。

 文 | 金尚

一、哀悼失落的童年

在对爱有了一个坚定的信仰之后,我们就可以正视一个淋漓的鲜血,直面一个惨淡的人生: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这其实是一个对悲伤的哀悼。

哀悼,是在经历丧失之后引起的一种心理过程,其本质是在某种程度上对某人(某事)情感投资的收回,并且可能准备好,要与新的个体建立关系。

面对丧失,我们会悲伤、会痛苦,也许还会对造成我们丧失的人或事抱怨或愤恨。

但这些都不足以修复我们内心的创伤,要修复这一丧失带来的伤痛,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哀悼。

男孩羽3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当时家人怕孩子太小,不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怕吓着孩子,就没告诉孩子,也没让羽参加葬礼。但是,整个家庭沉浸在悲伤的压抑气氛中,男孩羽想妈妈的时候也找不到妈妈。

家里气氛怪怪的,小小的羽也不敢哭也不敢闹,大家和他说话都小心翼翼地。虽然羽还没有记忆,但自从此后,羽再也不会笑了,也不再活泼可爱了。很少说话,就一天到晚地摆弄着自己的玩具,也不出去找小朋友玩。

这种现象持续了很多年。

那些未经历过完整哀悼,或者连一丁点哀悼仪式都没有参加过的人,通常会经历漫长而痛苦的抑郁和悲伤,甚至一生都笼罩在灰色暗淡的基调中,不得解脱。

那另一些能够经历完整丧失仪式和完整哀悼过程的人,却能够更快更好地从丧失中恢复伤痛、振作精神、鼓起勇气,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拥有一个阳光向上的人生。

从心理学上讲,不完整的哀悼会损害丧失者开始及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并影响规划自己余生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哀悼是完结悲剧的终结力量,哀悼,意味着完整的体验了生命中该有的情绪。

成年子女可能会为失落的童年而哀悼,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当作是一个小大人,有时候还要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充当父母角色的子女,不得不快快长大,他们跳过了快乐玩耍、充满自由与好奇心的童年。

成年子女们也会哀悼那个失落的假自我,哀悼他们为了抓住父母的爱而戴上的一幅幅假面具。一段时间之类后,面具几乎变得不可分辨了,即使是戴着面具的孩子本人也几乎忘记了面具的存在。

成年子女可能会哀悼那个并不存在的理想化父母。尽管他们可能认为自己与父母有着亲密的关系,但他们会忽然意识到,这是因为戴着假面具,把父母的需求摆在最前面,并且否认自己的需求。
哀悼过后,我们会意识到。你在童年时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并不是你的错,并不是因为你很坏,而是因为你的父亲或是母亲在育儿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过去的伤痛和伤害,不是你的错,你毋须为此负任何责任。

一般来说,完整的哀悼分为四个阶段:

1、否认和麻木

有些丧失者在丧失事件发生后,会目瞪口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难以相信这一消息。他们会说“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不可能”。然后把这一强烈情感隔离开来,假装这件事情不存在,自动化地继续过着常规的生活,仿佛丧失事件从来没发生过一样。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是强烈紧绷的神经、焦虑悲伤压抑的情绪、随时有可能精神崩溃。

奶奶告诉青青一个噩耗,妈妈在赶集的路上出事了,被一头受惊的驴踢翻在地,肚肠都甩出来了,头上的血溅得到处都是。

青青懵了,“不可能的”“这不是真的”,青青不可思议地摇着脑袋。

直到很多天后,青青仍然不相信这个事情,“不可能的”,以后怎么办?

爸爸一个人在外打工,家里面老的老、小的小,自己还在读书.......

奶奶怎么办?弟弟妹妹怎么办?

我怎么养活他们?

“这件事情绝对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2、情感大爆发

在丧失发生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丧失者开始检视丧失事件的现实,接着很可能会在否认现实与接受现实之间摇摆。当他相信丧失事件是真实的时候,会感到痛苦和绝望;不得已接受现实后,会出现大量的情绪:痛苦、愤怒、恨、无能感、被抛弃感、内疚感等等,于是会悲伤、会哭泣、会喊叫,甚至出现一些攻击性的行为……

一个月之后,青青慢慢地开始接受现实。

不清醒的时候,就拼命的摇头,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噩梦,总有一天梦会醒的。”清醒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事情已经发生了,自己一定要坚强,去找个事情做,养活一家老小!”

然后,每天时而哭泣,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时而绝望......

3、寻找往日痕迹

经过数次的找寻、反复的思考,丧失事件是怎样发生以及为什么发生,丧失者逐渐意识到,并且接受丧失事件是永久性的。此时,他们意识到所有的寻找都是徒劳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挽救不了,然后陷入抑郁和冷漠之中。然后,还是会时不时地,去寻找逝者往日的生活痕迹,并在注定失败的过程中,慢慢体验着分离。

两个月之后,青青接受了这样的一个现实,开始寻求今后的生存。

回忆妈妈每天做的事情,开始学着妈妈的样子照顾奶奶和弟妹。

遇到不会做的事情,就向天上的妈妈询问,自己应该怎么做?

4、接受并面对现实

最后是与世界建立新关系的阶段。

丧失者者开始意识到自己身处新环境,并且要考虑如何与新环境建立关系,以及考虑如何应对。他们会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和新环境,意识到必须努力担当原来并不习惯的角色,培养新的生活技能,并准备好要与新的个体建立关系。

三个月之后,青青在叔叔的帮忙下,找到了一个饭店洗碗工的工作。

工作很累、很辛苦,不过可以包吃住,赚的工资可以全部补贴家用,养活一家老小。

弟妹在上学,奶奶平时做饭,负责弟妹的一日三餐,生活终于走上了正轨。

  

二、臣服当下,对抑郁说是

1、臣服当下

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从哲学来讲,人只能活在当下,不可能活在明天或者昨天。生命总是在此时此刻此地度过的,只有当明天成为今天这一刻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的享用它。

臣服当下,是一种内在状态。当你陷入泥淖,你最需要充分认知到的,就是你想要脱离困境。如此,你将聚焦于当下时刻,不会给它乱贴标签,这表示你不会去评判当下。如此,你将不会对当下有所抗拒,不会产生负面情绪,你会接受当下的本然。在这之后,你就可以采取行动,想办法让自已脱离困境。

这些行动,我们称之为正能量。它们要比愤怒、绝望或悲伤的负能量有效多了。直到达成目的为止,你都应该持续的臣服于当下,不去贴任何标签。臣服当下,表示要展开你的双臂接受此时此刻,接受这个身体,接受这个情绪,接受你周遭的一切事物,接受你这一生,接受你这个人………

赛斯说,所谓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存在的,所有我们的存在,就只有当下。

当下,是说我们所有身体、精神与心灵的力量,都集中在了当下临在的这一个灿烂焦点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最有威力的一点,是由存在的核心浮升到现在,垂直直通到存在的源头。

这个当下涵括了我们所有可能的过去与未来,我们可以选择,并且去改变它们。

过去像是一连串的电磁波,存在于物质的脑与非物质的心智中;未来也是心智与大脑中的一连串电磁波,而这种波是可以被当下改变的。

对知觉者来说,过去或未来,并不比当下更客观或独立,这组成过去或未来的电磁波,多半由各人的知觉所形成。

过去很少是你记得的那样,就在你刚刚想起那件事情的一瞬间,你就已经在重新安排它了。当个人的想法改变时,过去也就被再创造了;当你改变了自己的信念,也就重新书写了过去的程式。

而当下的每一刻,又是未来所有事情的一部分,每一个行动都会改变另一个行动。我们现在的每一个行动,将来的所有事情,也会相应地发生着改变,因为所有的存在都是在一种“变为”的状态,变为“更是它自己”的状态 。

17岁的女生珊珊在做沙盘的时候,在左下角的沙子里,埋了一个缺胳膊断腿的士兵。珊珊对心理师说,在自己8岁的时候,父母为了生二胎,给她办了假残疾症的时候,她的心就已经死了。这些年来一直是一具尸体在活着!

心理师用叙事疗法,让珊珊重新叙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珊珊回忆,有一次自己发高烧,爸爸妈妈不眠不休地照顾自己了两天两夜;珊珊还意识到,自己上的是贵族学校,而弟弟上的是普通平民学校;珊珊想起来有一次自己与弟弟发生冲突,爸爸妈妈明显是站在自己这边的.......经过这样的回忆,珊珊意识到,爸爸妈妈是爱着自己的。

在再次的沙盘中,沙子里埋的残疾士兵换成了小鱼,而在小鱼旁边,有一条清澈的河流,通向美丽的家园......

珊珊过去的记忆,发生了改变!

2、对抑郁说是
这里说的“抑郁”,不是指抑郁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抑郁情绪。基本上,所有的原生家庭心理创伤,不管是表现为哪一种形式,都会伴随着抑郁情绪。当抑郁情绪来临时,我们怎么办呢?

对抑郁说是!

人们在与抑郁情绪直接照面的时候,第一个本能是转过头去;第二个本能则是讨价还价,希望离它越远越好。然而,任何我们拒绝的,其实都在把它变得重要,并赋予它支配我们的力量。

人们处理不良情绪通常有两种方式——压抑或发泄。压抑,意味着不允许它释放,那么它就会像一个充满了氢的气球,来不得半点的挤压或高温,挤压会破裂,高温会爆炸。所以,被压抑下的情绪,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波澜不惊,但是内里面却已经在翻江倒海了。因此,对身心灵来说,压抑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这种毁灭会让情绪走向崩溃的边缘。而如果我们借由情绪向无关的弱者肆意发泄,发泄完之后,内心仍然是布满了空洞和虚无;对弱者造成的伤害,又会导致自己抑制不住的内疚,从而加重不良情绪体验。

我们允许情绪来去自如,像微风般掠过,似白云般飘过。对于情绪,我们不必要去掩饰或是控制。情绪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拥抱它,我们的生命才算完整。每个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不可思议的正面力量。如何将情绪的破坏力转化成你生命里的正面力量,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

首先,承认情绪就在那里,我念或者不念它,它都在那里。这个情绪是我的,我对我的情绪负责,我注视它,但不被它抓住。我允许它来去如风,因为它是我的一个朋友。因此,喜悦时,情绪陪我一起欢笑;悲伤时,情绪陪我一起度过。

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感受上,去觉察情绪正在身体的哪个部位,不要回避或压抑它,不要试图控制它,只是去感觉内在的翻腾或颤抖。深呼吸,无论感觉到什么,都允许它在那里。

接下来,需要我们通过做一些耗费精力的事来把压力力比多用光,比如跑步、快走、做家务………..或者,我们可以允许它以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恐惧时,它需要颤抖………..生气时,它需要呐喊尖叫………..当情绪被允许做了它要做的事,自然会逐渐平息下来。

最后,安静地躺着,闭上双眼,开始冥想。在这个时点上,是我们认识自己极佳的机会。此时,我们可以问自己:是什么激起了我的情绪?会有什么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我害怕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信念或想法引发了我的强烈情绪?

三、我们内心的冲突

原生家庭受创伤的人,基本上都有一个关于爱与恨的心理冲突,其实也可以说是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心理冲突,或者说是亲密与分离、爱与自由、愧疚与仇恨等,都是同一个意思。而这个爱与恨指向的客体,不管在现实中是指向什么事物,其根本的隐喻都是指向父母。

爱是恨的近亲,恨也是爱的近亲;恨不是爱的反面,爱也不是恨的反面,冷漠才是。一个你对他没有任何期望的人,你不会费事的去爱他或恨他,因为他没有触及你,你也就无谓爱恨。

恨涉及了一个很痛苦的与爱分离的感觉,这个意思,是要把爱再得回来。恨不是对爱的否定,而是爱而不得。当一个孩子对父母说“我恨你”时,他其实是在说,“我那么爱你,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坏?”

很多人对父母都有着一个仇恨与愧疚的心理冲突,如果不能释放这个仇恨与愧疚,心理创伤就无法疗愈,同时各种慢性病、慢性疼痛也会伺机而来。

为什么仇恨:你对我如此控制、你不允许我有自己的意志、你不让我做自己、你把我当成一个工具、你把我当成了一个私有财产、你不爱我、你遗弃过我、你迫害过我……….所我,我仇恨。

为什么愧疚:我不爱你、我不喜欢你、我不想与你亲近、我不想和你呆在一起、我不想听从你的安排、我不想成为你的私有财产、我不想要当你的工具、我想要远离你………所以,我愧疚。

毕竟人生一场缘分,很快地,这份愧疚就会带来“幸存者内疚感”,所以康复第三阶段,我们就来探讨“如何消除幸存者内疚感”。很快

地,仇恨也会带来一个“自我无价值的羞耻感”,由此,康复的第四阶段,我们就来探讨“如何消除毒性羞耻感”。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