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会伤人

什么样的事件才算是“超出一般常人经验”呢?创伤事件,不一定就会导致创伤性结果,因为人类有一种心灵自愈的本能。诸如绑架、强奸、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等等......但即便是这种行为看上去很好玩,或者儿童觉得很好玩,性虐待仍然对儿童有着极大的伤害。性虐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宗教、任何种族、任何男孩、任何女孩身上。

 文 | 金尚

一、心理创伤

创伤事件在精神病学上被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这类事件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无助、麻木,其发生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也有学者将创伤事件定义为“任何一种突然发生的、潜在的、生活危险事件”。什么样的事件才算是“超出一般常人经验”呢?

有两种标准:

一种是现实中发生的重大创伤事件:对成人而言,可能是强度上表现的重大。

比如亲人去世了,或者是强度特别大的生活事件,比如被遗弃了、离婚了、截肢了、失明了.....

另一种是内在体验的放大:而对于孩子来说,内在体验的放大就叫做超出一般。

创伤事件,不一定就会导致创伤性结果,因为人类有一种心灵自愈的本能。然而却有10%-15%的人在经历创伤事件后,会变成真正的创伤性结果,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就是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对人最严重的伤害!

二、心理创伤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

◆自然灾害

典型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灾、洪灾、雪崩、飓风、龙卷风、火山爆发等.....

◆人工的灾难

比如战争、坠机、火车出轨、海难事故、交通事故、陌生人暴力攻击等......

◆人为的灾难

所谓“人为”,就是侵害者是有意而为之,不论这个“有意”是意识层面的,还是潜意识层面的。诸如绑架、强奸、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等等......

第二种分类:

◆简单型创伤:

简单型创伤,多半发生在成年人,而且是偶然发生的,可能这一辈子就发生一次。

比如一次车祸、一次目睹911事件、一次走在路上被跳楼的人砸伤.......

◆复合型创伤

复合型创伤,常常发生在儿童时期,因为在儿童时期发生的这一类的创伤,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经常发生的;不仅仅是人为的,而且还是蓄意而为。这样反反复复、漫长的创伤事件极大可能性变成创伤性结果,而且迟早要发作。

怎么理解呢?

比如儿童生长的环境,父母亲可能有人格不正常、可能经济状况不好、可能受教育程度不够、可能药物上瘾等等。父母可能会把自己的一些愤怒、厌世、不满、自我厌弃投射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最软弱可欺、无还手之力、逃无所逃。

父母亲可能会因为在外面遇上了不顺心的事情,回家暴打孩子;可能会口出恶言,“你是个笨蛋”“你真让我丢脸”“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你是世界上最差最差的小孩”....怎样让孩子可以痛苦,就怎样说。

有些孩子看到父母亲迫害他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喊出“妈妈救命”“爸爸救命”。可他忽然意识到,迫害他的人就是他的父母亲,所以就赶忙用手把嘴巴捂住,因为他不能叫喊出来,因为迫害他的人就是他的父母亲。

三、原生家庭创伤

属于养育者人为的复合型心理创伤,如果是早年生活中经历的、长时间持续的就叫做原生家庭创伤。

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创伤只是精神上的问题或脑内功能失调,其实心理创伤与身体有紧密的联系。人们会被吓得动弹不得,会变得无助,会被击垮,瘫倒在地;会有一系列的生理改变。

如果你有原生家庭创伤,根据Herman(1992)原创、Meichenbaum(1994)改编的描述,那么你也许会有以下的某些症状:

1、情感和冲动的控制改变

慢性的情感失调(好像你的情感由它自己在指挥)

对愤怒的调节(管理与控制)变得困难

出现自残或自杀的行为

对性活动的调整变得困难

出现冲动的和危险性的行为

2、注意力和知觉改变

遗忘症

短暂性的灵魂出窍(短时间的失神)

人格解体

现实解体

3、躯体化的反应

消化系统障碍

慢性疼痛

心、肺症状

转化性症状(心理上的问题转变化为生理上的症状)

性功能的症状

惊恐

4、自我认知改变

慢性的内疚、羞愧和自责

感觉自己永远要受到伤害

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觉得没有人能理解你

5、对侵害者的认知改变

接受侵害者关于你自己、其他人以及所发生的侵害事实的歪曲的观念

理想化侵害者的形象

产生想要伤害侵害者的内在冲动

6、与他人的关系改变

无法去信任人

不断责怪自己

责怪别人

7、意义系统(怎样看待生活、他人和信仰)改变

绝望、无助

失去以前支撑你的观念

 

四、原生家庭创伤的分类:

1、躯体虐待 :

我今年16岁,我都不记得我爸是第几次打我了。我正在房间里玩游戏,我爸喊了我几声,我没听见,然后拳头就啪啪啪地落到我背上、头上了。

每次只要在9点以后回家,都会挨揍。有时候我妈去劝说的时候,连我妈都打。

任何给孩子造成肉体痛苦的行为,不论其是否留下了伤痕,都叫做躯体虐待。

在数个横跨各个社会、民族、种族的人们,每天都在犯着同一种可怕的罪行——对儿童进行躯体虐待。除了在个别高度文明的国家认为这是违法的行为之外,大多数的国家和民族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包括中国。

很多人在做了家长之后,总是会有掩饰不住打孩子的冲动。当孩子不停哭闹时;当遭遇了不顺心的事情时;当与配偶吵架时.....这种冲动就会特别的强烈。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孩子有什么问题,不如说是父母自身的情绪失控。

这些习惯性躯体虐待孩子的父母有着这样的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这些虐待者极度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每当需要发泄愤怒的时候,就会向孩子发动攻击。

第二,这些虐待者常常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代理父母,认为孩子应当满足他们父母从未满足过自己的情感需求。

第三,这些虐待者往往来自被虐待的家庭,他们的行为是小时候体验和领悟的轮回,他们从受虐者变成了虐待者。

第四,这些虐待者真正愤怒的人是他们的父母。

2、性虐待:

那天妈妈不在家。

继父把我叫到卧室,叫我摸他阴茎、舔他阴茎,用铅笔戳我下体,说完了之后给我糖吃。

我不敢违抗,但是我觉得好羞耻。

我终于鼓起勇气对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说我不要脸,并叫我不要到处声张。

有些人可能会以为,“性虐待”只是身体上的侵犯;但实际上,儿童性虐待不仅仅是指“猥亵”和“强奸”,但凡与性相关的活动,无论孩子是否愿意,都是对儿童的性虐待。

侵害者可能会用粗暴的手段让儿童做这些事情,也可能假装成一个游戏,或者给儿童以各种奖励。但即便是这种行为看上去很好玩,或者儿童觉得很好玩,性虐待仍然对儿童有着极大的伤害。

性虐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宗教、任何种族、任何男孩、任何女孩身上。有些人对儿童进行了性接触,但更多的人只是对儿童进行了与性有关的触摸。

大多数时候,性侵犯者不是陌生人,而是儿童非常熟识的人,可能是亲戚(叔叔伯伯、表哥表姐、堂哥堂姐、舅舅、姨妈姑妈等),也可能是周边人(保姆、司机、邻居等)。

侵害者可能会警告儿童要保守秘密,不能告诉别人。他们可能会威胁儿童,说这是儿童的错,如果家人知道了,父母会为此感到丢脸和羞耻。

所以,很多时候儿童不告诉父母,是因为感到羞耻、难堪和害怕;有些儿童可能会对侵害者感到非常愤怒,或者被吓坏了;还有些儿童可能对此有罪恶感。

由此,很多儿童不愿意公开自己受到的性虐待,或者需要一段时间去积蓄揭发的勇气。

3、情感虐待:

心理学上,情感虐待是指在一段关系中,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对弱势一方进行控制、无视、侮辱等持续性的心理折磨。

◆情感忽视

我是女孩子,父母为了生小弟弟,给我伪造了残疾证明,并且在我妈怀孕前后把我寄养到了亲戚家中两年。

回到父母家后,同龄人在玩耍的时候,我在带弟弟;同龄人在学习的时候,我还在带弟弟。

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是给弟弟,我像是一个隐形人。

情感忽视是一个关乎存在感、价值感的创伤,是指我们没能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相应的情感支持和回应。

被情感忽视会造成的感受有:被拒绝感、被无视感、不对等感、绝望感、自我评价的挣扎感。

长期被情感忽视会带来四点影响:

1、会觉得自己不好。

2、会带来自我忽视。

3、自我价值感不足。

4、常常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当每次被忽视时,被长期情感忽视过的人,会首先严厉责备自己,并且极力去讨好对方。他们以为只要自己对对方足够好,就能够得到对方的爱。但是他们逐渐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同样被忽视,他们还是没有办法得到关爱。于是,他们就会对自己说:“我果然没有存在的价值。”

儿童被养育者忽视后,也开始自我忽视。自我忽视的人,最擅长关怀他人,却从不关怀自己;最喜欢讨好别人,却从不讨好自己。他们可能会轻易原谅他人犯下的错误,而一旦双方有争执和冲突,首先自我认为是自己不好,自己有问题;而对方是没有问题的。

情感控制

2018年6月17日,重庆一位女子酒后去江边欲轻生,经过民警及时解救后得知,这位女子有个女儿,高考志愿瞒着自己填了北大;而女儿成绩一直非常好,高考极有可能考取北京大学。

在此之前,就因为高考填报志愿的事情,与女儿发生过争吵。没想到女儿还是不听话地自己做决定填了北大。该女子觉得女儿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听话了,自己活着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就要跳江寻死。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学习好还是不好,没关系”“人生发展好不好,没关系”“孩子开不开心,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听话”。

这就是中国的听话哲学。

中国向来有孩子要听父母话的传统,孩子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都是父母说了算,孩子没有决定权。换言之,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孩子不算是独立的人,没有人格权和自我决定权,只是父母的附属物。

情感控制包括了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过度期待。过度保护说的是溺爱型父母,过度干涉说的是无边界型父母,过度期待说的是严厉型父母。这三种父母都各自把控制孩子的把术演绎得各自“精彩”,让孩子的人生重度窒息,严重的甚至生无可恋。

譬如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即便有也不许上锁,要求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要向父母报告;譬如强制控制孩子,不论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流产堕胎,都要让女儿与男友分手;譬如要求孩子一定要考100分,孩子考到99分都要挨揍,并且自己气得吃不下饭。

这不是爱,是控制。把控制说成爱,是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对这个谎言,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受伤。

只要是我说的话,儿子就必须无条件服从,要不然我怎么树立权威,还怎么当父亲。儿子一放学回家,就必须做作业。可是儿子说要休息一下,我就忍不住勃然大怒,他怎么能违背我呢?

侵害者通常认为自己的强制行为是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否定孩子的意志,通常是为了控制住孩子,并且认为自己非常清醒、非常明白。

◆情感勒索

爸妈生你养你,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养大,对你恩重如山,你怎么还不......

自从有了你之后,我连一场电影都没看过,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所以你应该......

情感勒索,也叫情感敲诈、情感绑架,即以爱的名义要挟对方顺从自己的想法做事。其核心在于“扭曲”二字,一般会经历这样几个步骤“要求——被拒绝——威胁——对方内疚或惭愧——对方屈从”。

情感勒索者一般有两种类型:虐他者、自虐者

虐他者的逻辑:

1、如果你不顺从,你就是不孝子,是白眼狼。

2、当你不让步时,你就是自私、邪恶、贪婪、没心肝的人。

自虐者的逻辑:

1、如果你不照我的意思去做,我就会很痛苦,可能会旧病复发。

2、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会死。

很多中国式父母很擅长于告诉子女,“父母恩重如山,要二十四孝”,要对父母“有良心”。因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来,养育子女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养儿防老。

有些父母在看到婴幼儿的时候,不是看到一个可爱的孩子,而是看到了将来会有人报答自己的大恩大德了。以至于个别父母在孩子三岁前,极度忽视、放任自流,因为孩子三岁前“不记事”;而在三岁后,才开始对孩子好,因为“怕孩子记仇,将来不养老”。

而孩子在长期的“感恩教育”影响下,也会觉得自己生命源自父母,今生惟有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方能报得父母恩。

我们被迫与情感勒索共舞,却根本无法看清勒索者的手法,他们的行动仿佛笼罩在层层浓雾当中。这层层浓雾就是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勒索者往往会利用受害者的这几种情绪来要求对方顺从他们的要求。

情感勒索者会将这层层迷雾,以排山倒海之势灌进双方关系中,让我们不敢逾越他们的意志,只得乖乖顺从。而当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时,我们还会感到无以名状的恐惧感和罪恶感。

五、关于儿童虐待有多普遍

虽有数据,但我们对此仍是不确定。因为儿童虐待的定义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而且许多受害人不愿意公开受虐的经历,最终使儿童虐待的范围难以确定。

以下数据来源于中国权威某报告:

每4个成年人,就有一个童年遭受身体虐待。

每5个女性中、每13个男性中,就有一个童年遭受过性虐待。

每年有4.1万名儿童被照料者杀害(这一数字远低于实际数字)

情感虐待是最广泛的儿童虐待形式。

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

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表的《别让孩子在家暴的阴影下成长——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研究》中,描述了中国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所呈现的特点:

1、暴力主要来自父母,父母单方施暴更为常见

2、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女童高于男童

3、家庭结构发生变化、非婚生家庭和流动、留守家庭的儿童更容易成为家暴受害者。

4、未成年人遭受家暴原因复杂,因家庭矛盾拿孩子撒气和暴力管教为主要。

5、多种形式的家暴并存,遗弃、性侵害和家庭拐卖应当引起重视。

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些孩子确实遭受了虐待,而给其中一些孩子造成的后果是,他们将这些问题带入了成人阶段。如果你在童年阶段遭受了虐待,并且现在正与心理创伤问题进行斗争,你要知道有如此经历的并不只有你一个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