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创伤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珊珊的父母在珊珊2岁时就离婚了,父母相互推诿,都不想要珊珊。最后,珊珊跟母亲生活。于是,珊珊一直小心翼翼地讨好着妈妈,生怕妈妈一不高兴,就把她抛弃。为此,珊珊经常陷入到自卑、自责的境地,经常性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没有任何人生的意义。我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就会有人受到伤害。

文|金尚

一、消极思维(习得性无助)

二、情绪障碍(过度警觉)

三、解离症状

四、躯体形式障碍

五、药物和酒精依赖

六、边缘性人格障碍

一、消极思维(习得性无助)

珊珊的父母在珊珊2岁时就离婚了,父母相互推诿,都不想要珊珊。最后,珊珊跟母亲生活。于是,珊珊一直小心翼翼地讨好着妈妈,生怕妈妈一不高兴,就把她抛弃。

上中学后,珊珊以同样的方式在讨好着每一个同学,为同学们打饭、打水、铺床、写作业,也因此自己的事情一塌糊涂,学习也在中下游徘徊。

为此,珊珊经常陷入到自卑、自责的境地,经常性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没有任何人生的意义。

儿童在遭受了长期的不公正对待之后,就会形成如下的一些消极信念:

“我总是做不到”“我为自己感到羞耻” “我可能是个倒霉鬼” “我不值得被爱” “没有人会接纳我” “我很卑微,渺小” “我再怎么努力也不能达成”  “别人会发现我是一个伪君子”........

人类在受到心理创伤之后,显现出来的情绪主要是恐惧、害怕、愤怒等原始性的情绪,并且带着某种碎片化的记忆。所谓碎片化记忆,是说记得不太清楚,但是记得的事件又特别的强烈,就好像是强行放电影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在大脑中重复播放。

那么,这些碎片化的记忆,经由杏仁核、经由海马体,传到大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的时候,由于其零零碎碎,心理创伤者就会形成一些消极的认知:

1、自责、自罪。别人都很好,别人都很优秀,每个“他人”都很重要。我不好,我差劲,我糟糕,我一无是处。我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就会有人受到伤害。因此,我不能愤怒、不能生气。

2、人是不可信的。 地球是危险的,人类是危险的,亲人是危险的,这个社会不可信,到处危机四伏。我不能相信任何人,包括亲人。这个世界只有诈欺和谎言,我不会爱任何人。

3、生活没意义。我活得这么卑贱,没人爱我,没人喜欢我,我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我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活着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人不可信”“这个社会不可信”,所以,这些受创伤的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会呈现出禁闭退缩的状态。由于觉得人不可信,每个人都是危险的,所以会躲避人际关系,逃到自己的世界中去,形成孤僻、退缩的人格特点,严重的会形成抑郁症。

“我活得没意义”,“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当一个人有这样的一些信念,在头脑中盘旋时,他还活得下去吗?这个时候,就很可能患了抑郁症。所以这些受创伤的人就会反复的自残、自伤,最后就是自杀。一不留神,可能就自杀就成功了。

二、情绪障碍(过度警觉)

每次,当听到大皮靴踩踏地板的声音,小雨就会不由自由地发抖,然后四处张望,有时候可能还会伴有四肢抽动。

心理师了解到,在小雨幼年时,就非常害怕父亲大皮靴踩踏地板的声音,因为这意味着父亲回来了。

她不能确定父亲情绪是好是坏、是阴是晴,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会突然打妈妈,有时候连小雨一起打。

过度警觉:一个人对亲密关系中的真实(预感)风险有着极度的敏感性,比如担心被拒绝、被遗弃、被忽视、被虐待.....

一个过度警觉的个体,在风险出现之前会想办法防守或逃避,尽其所能地来防止不愉快的感觉发生。他们通常对他人的行为感到焦虑,并且,对模糊态度感到抓狂,所以,往往会通过控制来缓解风险感,比如翻电话、跟踪、索要密码.......

过度警觉通常由以下因素形成:

1、披拒绝/被遗弃/被忽视/被虐待的恐惧
一个遭遇了童年依恋创伤的人,常常会担心被拒绝、被遗弃、被忽视、被继续虐待。这些来访者普遍地认为,自己被他人利用,顽固地觉得任何人都不会在意他们,他们所在乎的一些人将很快离开他们。

在童年时候,你可能在试卷上拿了一个B,妈妈对你说,“你真差劲,你真笨,真后悔生了你。试卷难没有错,是你做错了,如果下次你不拿A,妈妈就要生小弟弟了。”你的内心有着强烈的被抛弃感、被忽视感。成年后有了男朋友,你的男朋友也会经常对你说类似的话,然后你的内心就充满了高度警觉的敏感。


2失控的恐惧
作为一个孩子,你可能感受过无可奈何的无力感,很多情况你都难以控制。那么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你会对掌控感有着强烈的需求,以此来满足安全感的需要。

对掌控感的强烈渴求会制造大量的焦虑。当事情没有按着计划进行,你就会很容易感到沮丧、不适和压力。担心如果你没能施以控制,局面就会崩溃。更重要的是,你怕自己会被他人控制。

一个来访者说,如果她对下属放松,不控制下属的工作进渡,她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和强烈的恐慌。如果放弃掌控,让事情按着自然方式去完成,她就会担心局面坍塌,自己被控制。


3、对被爱感到困惑,并被同一个人伤害
因为那些心理创伤是双亲造成的,因此,当你遇到一个深爱你、又能保护你的人时,你就会下意识地觉得他也是伤害你、置你于危险中的人,这个女孩子就会产生心理混乱。

如同小时候,既希望被父母关怀,又对父母的亲近心生恐惧一样,这其实就是创伤逐渐形成的过程。十分遗憾的是,有这样童年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会下意识地把自己转身于一个既爱他又伤害他的关系之中。


      

三、解离症状

这是一个普通的上学日,课间休息的时候,男同学大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起了自己写给他的未署名的情诗。

突然地,小敏想起了小时候被母亲罚跪在家门口,被周围的邻居、小孩围观的场景。

小敏突然间觉得这一切都不是真的,都是虚幻的。或者这只是一个噩梦,或者是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

小敏恍然间感觉到,自己的意识飘到了天花板上,在毫无感觉的看着教室里的表演。

“他们是在演话剧吧?”小敏想。

有一些受创伤的来访者会报告,“好像掉进黑洞里”“好像在空中漂浮”“好像人卡机了,动弹不得”“好像被炸飞了,变成碎片”“好像行尸走肉,看外面像画面,听人讲话好远”“好像我趴在泥潭里, 四肢消失了”“好像来自另一个平行空间”“好像自己周围有一个玻璃罩子”

解离,是“我”被击散后呈现的感受,简单来说,就是情感麻木、生活不真实。我们其实是通过一系列感受来确认“我”存在的:时间、空间、躯体。当这三个基本感受的其中一个缺失的时候,我们就会在瞬间被打散,进入解离状态。 

一般而言,解离症状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多重人格、解离性遗忘、解离性神游......

何谓人格解体,你在照镜子的时候,突然觉得镜子里的这个人很陌生,或是在马路上,看到自己阳光下影子,然后就会问自己:“这是谁啊?我认识吗?”有时候看着自己躯体的一个部分,就又会感觉,这条腿是谁的?是我的吗?到底是不是我的?真的吗?

然后走在大街上,看到熟人,似曾相识,又好像不认识,这个人是张伟吗?到底是不是?你会觉得所有的人你都见过,又好像都不认识,都是陌生人。

所谓的现实解体,就是,你看周围的一切好像都不是真的。你有一种感觉,你是通过一个毛玻璃在看这个世界,周围的一切似梦非梦。你怀疑世界已经毁灭了,地球上只剩你一个,这些景象只不过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你似乎不记得现实中发生过什么事情,你要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来,你是怎么来的。这个地方,你好像很熟悉,又好像不熟悉。你怀疑你是从平行空间或古代穿越过来的。

所以,解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逃离现实。因为当时的那个状态让你非常的恐惧和害怕,所以在当下的那个情景,你就逃离了当时的现实。由此之后,你不仅逃离了当时的现实,也逃离了当下现实中的现实。

四、躯体形式障碍

小欣的父母吵了十几年,天天说离婚,天天对骂,甚至打架,但还是生活一起。

小欣从8岁起,就爆发中耳炎,反反复复,时好是坏,就是不能根治,而且每次回家就会加重,去到学校就减轻。

小欣对父母说,“要离快离,别说了离又不离”。父母诧异地看着小欣,然后面面相觑。

终于在小欣20岁那年父母离婚了。小欣的世界从此一片清静,奇怪的是,小欣十多年的中耳炎也不再复发了。

一般而言,躯体形式障碍包括了躯体化障碍、疑病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躯体持续疼痛障碍........

在创伤事件发生以后,有很多人会出现周身的不适。其中,疼痛、全身各个地方的疼痛是一个很典型的表现。而且这是慢性疼痛,也就是说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疼痛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记忆。研究者对受创伤人群进行测试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平均指数,要远远高于一般人。也就是说,受创伤人群长期处于一个焦虑的状态,持续地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

还有,在当时创伤情形下,有过被折磨、挣扎、战斗等等;那么这种身体的感觉也会记录在身体中,成为全身,或者身体某一部分的疼痛,比如说—— 

有个来访者,每次与男友在亲密前就会莫名的下腹疼痛。下腹疼痛,不明原因的下腹疼痛,对于女性来说,很多的下腹疼痛与子宫有关系。后来心理师了解到,她的心理创伤来自于流产,内心觉得自己伤害了一个小生命,既是对孩子的内疚,也是对自己躯体疼痛的记忆。

但是有些来访者,并没有受到过父母的虐打,也没受过躯体上的折磨,成年后也出现了全身上下莫名其妙的慢性疼痛,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童年时被过度忽视,完全没有被关注过,成年后会用周身的慢性疼痛来表示自己也是与双亲有互动关系的、自己还活着——一个糟糕的关系也比一个没有任何互动的关系要好。

 

五、药物和酒精依赖

小俊不记得,自己是第几次喝酒了。

参加工作一年来,小俊总是整夜整夜地紧张焦虑害怕,然后忍不住一遍又遍地关门。是的,他非常害怕,害怕一个人睡,害怕关灯,害怕一个人在房间。

失眠特严重的时候,小俊就会不停的喝酒,有时候也会使用drug。——再这样下去,这份工作怕是保不住了。

小时候也是这样,家里没厕所,夜里想撒个尿、解个手,都要跑到外边草丛里。父母睡得正香,何况怀里还有个弟弟,根本不会陪他去。

很多人对成瘾是否是疾病进行过长久的辩论。

如果成瘾是种疾病,那么我没有办法选择和掌控,我就不该承担任何责任,我只是被成瘾这个病“劫持“了;如果成瘾不是疾病,知道后果而为之,那么我在做个人选择,这是我的个人意志,承担后果吧。

成瘾是个世纪之病,现代很多人用成瘾行为来掩盖其真实的痛苦。这些成瘾,包括了食物瘾、购物瘾、赌瘾、酒瘾、烟瘾、工作瘾,当然也还包括各种药物依赖。

沉溺于成瘾成为了一些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等同于,借着外在事物,证明自己快乐或存在的慢性死亡方式。成瘾行为是当我们无法面对真实痛苦时的止痛剂;否则,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受创伤的感觉。

研究者发现,当我们在治疗药物和酒精依赖的人时,也必须同时治疗他们的父母及家庭。因为很多的物质和酒精依赖,事实上与心理创伤是共病。

1、早期的创伤经历(例如儿童性虐待),会导致以后生活中,发生创伤的更多可能性。

2、这些心理创伤的累积,会导致显著的创伤后应激和烦躁不安。
3、这些痛苦感受,会导致心理创伤者使用药物滥用作为“自我治疗”。

4、药物滥用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受创伤者对环境觉察能力降低,由此,可能会卷入到危险的环境和行为中。

5、这些事件又增加了额外的心理创伤和创伤后痛苦的可能性。
6、增加了的痛苦,又不由自主地导致更多的药物滥用。

六、边缘性人格障碍

“妈妈又犯病了”,小丽想。

刚刚还在背后把小丽姨娘、姑母大骂了一顿,各种羞辱性词语、恶毒性词语,无所不用其极。

停了一会儿之后,又叫小丽去给姨娘、姑母家,请亲戚来帮忙插秧。并告诉小丽,姨娘和姑母是他们家最近的亲戚、最亲的亲戚,以后亲戚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也一定要义不容辞。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一种心理障碍。

l 边缘性人格经常对自己是谁不太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这种不稳定的自我印象,可能导致频繁的更换学习方向、工作、朋友、目标、价值观和性别意识。

l 边缘性人格缺乏目标和低自尊。很容易在愤怒、悲哀、羞耻、惊慌、恐惧与兴奋感、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散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

l 边缘性人格严重缺失被爱的体验、他人的关怀,所以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当面对分离、被拒绝或即将失去时,可出现强烈的应激性反应,譬如,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并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如自伤、自残、自杀等来阻止被抛弃。

l 边缘性人格一面期望被关怀、被照顾,另一方面又害怕亲密关系,内心冲突不断。控制情绪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经常出现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情感爆发时可出现暴力攻击、自伤、自杀等行为,可能会伴随有冲动性的酗酒、挥霍、偷窃、药物滥用等。

根据最新版的《DSM-IV-TR》的描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要征状如下:

1、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像中的被放弃。

2、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特征为变换在过度理想化及否定其价值两极端之间。

3、认同障碍:自体形象(self image )或自体感受(sense of self)持续明显不稳定。

4、至少两方面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5、一再自杀的行为、姿态、威胁,或自伤行为.

6、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情感表现不稳定。

7、长期感到空虚。

8、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下一篇:为什么家会伤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