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创伤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第一类创伤事件的强度不大,但是持续的时间非常漫长。比如一个人在童年长期遭受家人忽略、虐待、抛弃、贬低、冤枉等等,这些创伤属于慢性创伤。代际创伤的基本特点:1、创伤事件不仅会对亲身经历创伤事件的当事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会继续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当事人的后代。

文 | 金尚

一、代际创伤概念及特点

一般来说,心理创伤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创伤事件的强度不大,但是持续的时间非常漫长。比如一个人在童年长期遭受家人忽略、虐待、抛弃、贬低、冤枉等等,这些创伤属于慢性创伤。

第二类是偶然的突发事件,创伤事件发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创伤的强度巨大。比如说车祸、溺水、大洪水、战争、大屠杀等。

研究者发现:南京大屠杀过后,幸存者的后代也会带着类似的恐惧、焦虑、害怕及身体上的一些应激障碍;母亲在孕期如果遭遇了不良的情绪或者应急创伤未能及时疗愈,生出的孩子在长大后也会带有这种类似的情绪。

研究者还发现:当一个人出现心理疾病问题,一般都可以从他的家庭系统中追溯到原因,可能是父母辈,也可能是隔几代的某一位前辈,曾经被忽视、被遗弃、非正常死亡等给家族带成了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在一代人发生了以后,影响下一代,甚至影响下下代的心理现象,叫做代际创伤。换句话来说就是,这些创伤会像基因遗传一样,传递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从而表现出与上辈人相类似的偏差行为。

代际创伤的基本特点:
1创伤事件不仅会对亲身经历创伤事件的当事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会继续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当事人的后代。即便没有经历那些事件,甚至对那些事件一无所知的后人,也会产生深远的、甚至破坏性的影响。 

2、决定人生命运的,心理学祖师弗洛伊德把它叫做强迫性重复,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把它叫做人生脚本、精神分析师曾奇峰把它叫做潜意识,佛教里把它叫做轮回。这几个概念基本意义大体一致,指的是儿童6岁前,与养育者形成的关系互动模式,将会形成这个孩子的潜意识和人生脚本,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断地进行强迫性重复和轮回。

、代际创伤传递的社会潜意识因素

1、重男轻女

自从原始社会结束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就开始了重男轻女,中国也不例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生儿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儿子就意味着后继有人了,香火可以传承了,晚年生活有靠了。所以,古时候骂人最毒的一句话,莫过于“断子绝孙”。

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一些特别悲惨的事情,比如一个家里生了女儿之后,有时候会遗弃、送人、甚至溺死。即便能活下来的幸存者,在家里也不会受到重视和关爱。并且,女儿是没有任何决定权和话语权的,所谓的“在家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敢情女人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是男人的附属物一样,相当于一件财产。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已经实现男女平等了,但在一些局部地区,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样就造成了女性的两个后果:

一是存在焦虑,低自我价值、低自尊,常常有“不配活着”之感。

二是会有幸存者内疚,觉得自己能活下来,是父母天大的恩情。自己唯有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方能报答父母兄弟的大恩大德。

2、儒家文化

中国儒家文化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百善孝为先”;在很多个朝代中,甚至提出了“以孝治国”。在古代,孝顺的人不仅可以受到各方称颂,甚至可以直接做官;而不孝的人,不仅在社会上被唾弃到无立足之地,甚至可能是杀头的大罪。

从《孝经》到《弟子规》,无一不是教育孩子要如何如何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所谓的“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君主对臣民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父权也对子女有着决定其生死的大权。所以,在古代,越是反人性的“孝顺故事”,就越是能得到人们的争相效仿和八方称颂,比如“奉母埋儿”“涌泉活鲤”等........

那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社会对父母和子女的道德要求是双标的,只有要求子女好何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教条和经典;却没有保护少年儿童的法规和书籍。由此可以想见,古时候的少年儿童,受过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虐啊!

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界,国家已经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国际上还有《儿童权利公约》,然而封建思想的余留在局部地区,还是可见踪迹。

 

3、我们的时代

对于我们八零后来说,父母多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

这里有一个历史因素,我们的父母出生在饥荒年代,成长在压制文化、黑白颠倒的年代。父母们自己没有青春期,没有隐私,所有的一切都要向“组织交代”;他们的思想也被“没有纪律没有规则”洗地,谁声音大谁就有理,谁穷谁红谁就最爱党。

那么,五十年代的红卫兵、红小兵、黑五类、未分类的做了父母之后就会形成一些特点:
父母们没有青春期,也因此不知道孩子到了12—18岁的青春期会有一些独立的自我意志要发展,父母一看就视为洪水猛兽,强力压制;父母们的成长时期,不被允许有隐私,也因此无视子女的隐私,随便闯进子女的房间,翻看子女的日记,检查孩子打电话给谁。

过度控制子女,由于很多五零后父母的人生是没有民主的,因此也不知道要给孩子民主。强迫孩子学不喜欢的东西,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工作,强迫孩子和不爱的人结婚;而对孩子的真正所爱,却拼命的打压和反对。

不敢成功,不敢富裕,怕被人说是资本主义,宁愿做穷人,也不要做“恶财主”,然后自相矛盾地把所有希望和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去替他们完成人生理想。接下来,就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导致孩子身心压力过大。

三、代际创伤传递的根源

那么问题来了?

同一个大社会文化背景下,为什么有些家庭几乎没有代际创伤,而有些家庭有轻中度的代际创伤,而某些家庭却有着严重的代际创伤呢?

代际创伤理论最早是由心理治疗师莫雷•鲍恩(Bowen)提出来的。鲍恩认为,家庭经历会形成一个塑造每一代的价值观、想法和体验的模板,然后将这个模板传递给下一代。

第一、鲍恩强调的,是原生家庭实实在在的成长经验和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而不是个体认识到的或个体内化的体验对个体的影响。一般而言,我们看一个孩子的行为模式是怎么样的,基本上就能猜测出来,他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

案例1:强迫症的传承

小明有着较为严重的强迫倾向,写完作业的时候,左一遍右一遍地检查,生怕哪里错了,得不了一百分;握笔的时候,左一遍右一遍地看握笔姿势图,生怕握笔姿势一不标准,父亲就要过来强行纠正;晚上睡觉之前,要左一次右一次地检查书包里文具是否带齐,铅笔是否削好....

小明的这些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和睡眠质量。每天晚上要到12点才能勉强完成作业,睡下之后,又忍不住地起床检查书包,一天晚上要起上好几次才肯罢休。学校每次测验和考试,小明都不能按时完成,因为每道题小明都要左想右想、左思考右思考,非得万无一失,百分百准确,才肯做下一题.......

心理师了解到,小明父亲本人就一名强迫症患者,平时家里要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紊乱,否则就要大发脾气;平时吃菜的口味,就固定那几个菜,一旦妻子变换菜品,小明父亲就要生气,大骂妻子;每天规定了小明先做什么作业,然后做什么作业,最后做什么作业,绝对不允许乱了顺序;规定小明必须坐哪把椅子,一旦小明私自换椅子,就要大发雷霆......

第二、鲍恩的主要观点:

1、你呈现的不只是你自己,还有你的从小成长的家庭。

2、你当下的家庭模式,根植于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3、帮助他人解决当下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至少采取三代人的视角。

案例2:指责型丈夫+讨好型妻子

一对夫妻来找心理师解决问题。丈夫抱怨太太很多事情做不好,每次都要让他大发雷霆,比如太过宠溺孩子、饭菜不合胃口、太懒、不做家务、太工作狂........太太则抱怨丈夫,一天到晚的骂人,骂完自己骂孩子,骂完孩子骂自己,就好像别人永远都是错的,而他永远都是正确的一样.......

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心理师了解到,这个丈夫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指责型人格,就好比你把水杯放在右边,她就要说你为什么不放在左边;而如果你把水杯放在左边,她又要说你为什么不放在右边。丈夫毫无反思地承袭了母亲的这一特点,在与妻子儿子相处的过程中,把这一指责型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妻子的母亲和丈夫的母亲是同一种类型,你把水杯放在右边,她有意见;而如果你把水杯放在左边,她也有意见。

那为什么妻子会成为讨好型人格呢?这是因为,妻子从小就对母亲的这一特点深恶痛绝,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一定不能成为这样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妻子的能量干不过母亲,只能在内心里向弱势一方的父亲认同,所以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而丈夫,则在父母互动的过程中,看到了人格强势带来的好处,在内心向母亲认同,所以就形成了指责型人格。

父母所经历的心理创伤,对子女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1、经历创伤的父母们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健康。

父母们面对心理创伤时,一方面想要否认这种恐惧感,另一方面又想要去揭示这个痛苦。因为公开那些创伤,可能会触犯一些伦理和禁忌;而压抑在内心中,又时时有一股要喷薄而出的宣泄欲。父母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冲突的,所以,父母的情绪往往会呈心境循环化,时而回避冷漠,时而敏感易怒;喜怒无常,阴晴不定。当我们无意识地吸收了父母压抑的、没有处理的情绪之后,我们就会承袭了父母情绪不稳定的人格,从而影响正常人际社会的功能,以至于成年后难以融入社会。

2、孩子成为亲职化父母,既要照顾好自己,还要照顾好父母。

一些受过创伤的父母,年纪轻轻的就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希望了,只有通过后代来来帮自己实现愿望了。父母经历过创伤的孩子,第一,要自己疗愈童年的阴影和心理创伤;第二,为了照顾父母的情绪,要给自己戴上一副强大的面具;第三,要补偿父母因为自身能力受损未能实现的心愿,为父母而活。这样一来,孩子就成为了亲职化的父母,不仅成为了父母的情绪配偶,甚至成了父母的父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孩子所受的心理创伤,一点都不比父母少。

3、经历过创伤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忽视和虐待。 

很多经历了创伤的父母,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着情感淡漠、无亲和力、拒人以千里之外的问题。他们已经把自己的感受排除在外,只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也因此不会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情感淡漠的父母,很少与孩子亲密、不拥抱孩子、不与孩子牵手、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对孩子极度忽视。然后又非常顽固地要求孩子要“优秀”,要“出人头地”;否则就是“笨蛋”“废物”,无情地贬低、批判、否定孩子,让孩子觉得“不优秀就不配活”。

4、经历过创伤的父母,可能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全感,对孩子过度控制。

与忽视型父母相对的,是过度控制型父母,这类父母往往是在以往的创伤中体验到了极大的不安全感,由此形成了极度不安全和焦虑的应对方式。他们对生活时时担忧,害怕哪天一松懈下来,就没有饭吃,生活过不下去了。因此,他们迫切地想要通过成功来保护自己,以消除无助感。在有了孩子之后,这类父母就会顺理成章地、把这种不安全的焦虑感传递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度的期望。孩子能力只到80分,父母却要求孩子达到100分,哪怕考99分都都要挨揍。于是孩子活得生不如死。

三、代际创伤传递什么内容

1、身心(人际关系模式)症状:

这些身心(人际关系模式)症状,表现为一种命运的强迫性重复,也叫轮回。 

比如父母离婚,子女也离婚;父亲外遇,儿子也外遇;母亲堕胎,女儿也堕胎;亲代人际关系不良,子代也人际关系不良;亲代家庭暴力,子代也家庭暴力;亲代女强男弱,子代也女强男弱........

还有一种情况,是与父母相反的症状。比如童年时被父母严厉管教,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就过度放纵孩子;自己童年缺衣少穿、挨饿受冻,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就拼命给孩子吃、穿;自己童年被父母过度忽视,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就过度的干涉和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

2、人生任务:

表现为,孩子要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去实现父母没有完成的理想和愿望。
比如,父母因为没上过大学而遗憾,子女就把考上好大学作为人生任务;父母呆在一个没有感觉的婚姻里,不敢离婚,结果子女在婚姻中遇到一丁点不如意就离婚了;父母很遗憾自己没有成为公务员,结果子女就鬼使神差的当了公务员.......

还有另一种比较隐秘的任务传递,对子女的命运可能更为深远。比如,父母离婚了,母亲就经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如何如何命苦,如何好何为了女儿幸福,自己孤身一人没有再找。于是,女儿长大之后,就会出于内疚感而在无意识之中,破坏自己的幸福,也离婚了:“看,我没有背叛你,我也不幸福!”然后,在自己有了女儿之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向女儿哭诉......

3、自我身份认同:

表现在孩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 
比如,父母从小被看作是团体里不受待见、吃闲饭、多余的人,孩子也会常常把自己认同为团体里不受待见、吃闲饭、多余的人。反过来,父母小时候被认为是团体中的重要核心人物、领袖人物,孩子也会把自己认同为,团体中的重要核心人物、领袖人物。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相反的表达方式。基于父母的某些不良人格特点或社会地位低下,给孩子带来了自我的自恋创伤,孩子激起了对父母强烈的不认同,从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母亲喜欢在人后说三道四、搬弄是非,常引得邻里关系鸡飞狗跳,女儿从小对此深恶痛绝,在与社会化的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这个毛病,从此不在背后说人半句不是。

 
4、家庭教养方式:

并非父母们的故意,而是他们自然学到的唯一的一种亲子互动关系。

比如,父母见到孩子就很开心,经常与孩子拥抱、玩耍,总是赞赏、表扬、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骨子里的自信——我是可爱的、是值得被爱的、是受人欢迎的。成年后,也会把这份善意带到人际关系中,于是就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模式,世界也就回应了他感觉到的各种美好。最后,获得了人生的成功、幸福、快乐、自我实现,在有了自己孩子之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与孩子互动,形成良性轮回。

反之,父母一见到孩子就批评、呵斥、责骂、贬低,甚至动不动就暴揍一顿,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一个骨子时的自我贬低——我是被讨厌的、我不配活着、我没有价值。孩子在成年后,就会对世界有一份敌意,“这个世界到处危机四伏,人类是不友好的”,然后,世界果然就回应了他所认为的各种邪恶,“世界是坏的,人类是残暴的”。最后,成为了社会的失败者,痛苦、悲伤、抑郁。在他有了自己孩子之后,也会无意识地用父母粗暴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形成恶性轮回。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