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临床心理学的联系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论述中国传统哲学与临床心理学的联系,就是在论述东西文化之间的联系,为什么这般说呢?毋庸置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各国文化的发源地,东方各国的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毫无夸张的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缩影。

     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潮流当中,作为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自然会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不乏有各种价值连城的著作,但是返本归元,寻根问祖,也还是能够找到几本享有很高的赞誉。一本是被誉为众经之首,有字天书的,成书于周朝的《周易》;一本是被孔子誉为“人中之龙”的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经》;一本是成书于三皇五帝时期的中医始祖《黄帝内经》;而另一本就是孙子的《孙子兵法》,在我看来,《周易》又是这几本书的思想源头。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论述中国传统哲学与临床心理学的联系,就是在论述东西文化之间的联系,为什么这般说呢?毋庸置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各国文化的发源地,东方各国的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毫无夸张的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缩影。而现在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冯特于186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现在临床心理学却在17年后的1896年产生于德国,在次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心理学一直在哲学的范畴之内。心理学的英文“phychology”希腊文是“phyche”意思的本身就是对心理或灵魂的解说。作为实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临床心理学,其本身的“临床性”“实用性与实践性”是它最大的特点。但从本质而言。虽然临床心理学是经过西方科学私立和哺育的学说,它当中囊括了西方的哲学思想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是却与东方文化史相通的。因为其本身的发生与发展,一直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我想也只有站在东方文化与融合的角度去表述这个观点,那么才能更有意义与价值。

     中国台湾学者曾世仁曾经说过:“中国是受《周易》的思想统领的民族,我们无时不刻不受它神奇魅力的影响,小至成语,大至风俗文化,都无一例外从中派生而来。中国自古至今一直重要受到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又属中国本土文化当中的儒道两家影响最为深远。从某种角度而言,老子的《道德经》是为中上层智慧的人解释《周易》的思想,因为《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知就难道多少读书人。而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为中下层智慧的人解释《周易》的思想,而儒家的思想就容易被我们所理解所吸收,也以此为指导思想来指导言行的表达。

      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重视阴的虚无柔静,这是儒道两家思想的根本差异,不过在儒家的思想中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虚无柔静下也包藏着刚强。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面,也是影响中国人为人处事,调整心身平衡的文化根源。

     《周易》思想中,一阴一阳,相对相反,但并非对立抗争,而是相互的,互补的。或阳或阴,错综变化不已,于变化中形成发展,在无穷的反复中保持和谐与统一。东方世界观强调世界的统一性,万事万物互相联系,超越个体的独立自我,而融入绝对的存在中。东方世界观没有必要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孤立的实体,事物有流动性,并随着时间空间推移不断变化,变化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与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先生的思想不谋而合。荣格一生对东方文化进行深刻而广泛研究,荣格一生所追求的治疗理论的目标之一就是心理学的各种状态,各种症状的对立而统一。即不是想办法生硬死板消除各种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在他看来这些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阴暗力量,虽对人的正常生活,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自身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其自身对人的人格发展与成熟有着很大的补充修复作用。他也认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任何力量是纯粹消极的,纯粹阴暗的,他始终相信任何事物、任何力量,都存在着积极的力量、光明的成分。“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产生,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而各种心理疾患,各种情结的背后的积极力量,也促使我们自身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完善。”这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光明,并不是没有黑暗,而是没有被黑暗掩盖罢了;真正的坚强,并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没有被卑下的情操压倒罢了"

      荣格与人本主义之父马斯洛也一直强调自身的潜能,其实每一个个体,都蕴藏着自我成长的种子,这粒种子不仅需要成长条件,而且还要为他成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和环境,心灵自身就具有强大的修复与整合力量,因而荣格提出“心灵无需外部任何力量,因为真正治好心灵的是心灵自己。自愈力的产生不是依靠外界的能量补偿,而是来自自身系统的能量转换,心理分析是无意识自愈力的唤起,所做的工作是情结能量的转换,心理学工作者不是能量的创造者,而是能量的引导者和激发者。

      而从《周易》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推论出“任何心理疾病的产生于发展,其根源在于阴阳失去应有的平衡,因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维持人们心理活动中阴阳比例也有所不同,用通俗一点的话解释就是:任何心理症状心理障碍的本身对人的心理与心灵的本身并不能造成伤害,能使心灵造成伤害的是症状存在的时间多少,症状分寸没有把握好分寸。例如,内因性情感障碍的抑郁症,虽然其发病的生理学基础到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具体的发病机理也不是很清楚,但没有妨碍心理学家对病症的探究与治疗,但从心理学方面来看,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分的自我贬低,妄自菲薄、自我价值感缺失,对周边事物抱有“糟糕之极”“过分概括”的思维方式。但如果适当的自我贬低就是谦虚,适当的对周围事物持有一种警惕,怀疑态度,可以让我们避免盲目的自信而造成的伤害,这种警惕我们称之为谨慎。谦虚谨慎这两种品质,有利于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更好的生存,更好的保护自己。例如,当我们在生活中遇见遇见重大的挫折的时候,在适当的场合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悲伤与痛苦,在短时间内进行深思,出现孤闭,都有利于内心的整合与心理的平衡。在我们生活中的多个阶段,我们大部分时间正如儒家文化倡导的那样“自强不息、锐利进取、拼搏奋斗”而在某些特殊的时期,更准确的说是生活中少部分时间,我们又需要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那般“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用晦以明”都是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为以后更好的发展而努力克守的。

      人们想要在各种关系中做到游刃有余,要想在面临各种困难与挫折时,显现出冷静沉着的心态,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人在自然界中的,在宇宙中的位置,功能与局限,那些是人类能控制的,那些事是人类所不能控制的,那些事很难人为改变的。第二步就是要努力的通过各种渠道,认清各种事物的本质,认清他的含义与外延,认清它的功能与局限,从而认清他们的内在发展规律,只要在此基础上外加内在修养,方能在各种复杂多变的大千事物中,才能够合理的把握好符合当时情景的各种事物所占的分寸,当然想达到这个境界,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他需要我们自身不断的探索思考,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需要一定的心性修炼,从本质上而言,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求道、学到、悟道”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产生,虽然原因错综复杂,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将其“返本归元”也无非是两股力量在催生着制约着他们的发生与发展。它无疑就是阴阳两股力量,这两股力量包容万千,善与恶、积极与消极、刚强与柔弱、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兴奋与忧伤等等相对立的状态,都只不过是他的派生物而已,而心理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将这两股力量做到对立而和谐,矛盾而统一。也只要这样此才能根本上治愈心理治病。《周易》中所蕴含文化中一直提倡那个“变化与流动”正如太极图一样,是不断流动和变化的,也就是说“真正的平衡时动态的”就如自行车一样只要在动态中才能更好的维持平衡。

      而在如今在后现在心理治疗方法中,也都或多或小的体验出这一思想,例如NLP“身心语言程序”、九型人格理论体系、叙事疗法、萨提亚的家庭治疗等都体现出这一思想的这一魅力与适用价值,为现在的心理治疗的方向指引了方向。杨德森教授将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充分的提炼与吸收,创造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道家认知疗法,并概括了“利而不害,为而你争”“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克刚”“返朴归真,顺其自然"的32字心理保健口诀,对调治中国人心理疾病产生了积极作用。其实心理学的权限只在与适当的时候,用光明照亮心灵,去驱赶心中的黑暗,而不是也不能消灭黑暗。

      为了适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心理学也只有实现转型,和西方现在人文主义心理学进行深入的对话和融合,才能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文化中蕴含的宝贵资源与其的重要价值。因为中国传统哲学缺乏严谨的操作程序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操作正是中国这一传统哲学,这一古老学术形态的特点或缺陷,故研究和吸收,运用西方治疗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这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弥补中国传统哲学的不足与局限之处,也唯有这样,中国古代哲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将东方文化的非理性、非逻辑、以直觉为主的文化与西方理性、逻辑科学为主导的文化充分的沟通与融合,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心理学研究建立在自家深厚的文化根基上,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也为世界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