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是怎么“生病”的?

简言之,意识代表着“我知道”,而无意识代表的是“我不知道”。这里需要分辨的是,我们的“不知”在生活中始终贯透。换句话说,我们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看似是清晰的,实则背后有很多无意识的东西推动着我们成为着。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成员间彼此影响着。这些影响,更多是以“无意识”的行为模式在转动着。什么是无意识呢?简言之,意识代表着“我知道”,而无意识代表的是“我不知道”。我以我不知道的方式言行举止在推动某些我不知道的故事、事故、关系进程、结果等等。这里需要分辨的是,我们的“不知”在生活中始终贯透。我们“可知”的,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多。换句话说,我们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看似是清晰的,实则背后有很多无意识的东西推动着我们成为着。我们从某个家庭中来,构成无意识结构的包括:家庭、社会、文化语境、重大事件、个人经历、个人选择等。

    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不能意识便让向外表达的与个人有关的部分“藏”了起来。“藏”起来本身并不会让我们相关的部分(愤怒、委屈、攻击等)真的不见,它们会像石头丢入水潭中一样沉入底部。那些始终在的东西,终归是会表现出它的价值和作用,不是不现,时机未到。当持续压着它们,不去归置、理解、转化,这些沉积在底部的“石头”,将以一个行动(如:感觉到愤怒时,立马作出相应的动作——打对方),或是身体化(愤怒积攒过多的人儿,心脏容易出毛病)的方式破壳而出。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孩长过来的,小孩与成年人都是主体,只是在表达自己无意识方面是以相反的方式在运作。以愤怒为例:成年人感觉到自己的愤怒会观察场合、关系、评估直接发脾气是否合适... 之后选择是压制愤怒、幽默化解、或直接表达...  越是小的孩子,在关于情绪感受上的表达,也就越是直接和赤裸。他生气了就是生气了,当他慢慢学会说话,会试着用语言的方式、模仿成人运用的方式去表达这部分感觉。也就是说,小孩在关于自己的情绪表达上,多数是直接呈现的,也较为一致(开心就是开心、愤怒就是愤怒)。他们的感知也更为直接和敏锐,尚未习得太多的矫饰。

    而世界,是成年人的。或者说,小孩子在诞生后,他们得加入这个世界,想加入就得学习成年人的规则。语言的、法律的、道德的、伦理的、文化的...   在他们尚且不太会使用成年人的“规则”前,他们用自己的感觉在与世界接触。所以他们很容易感知到那些藏在表象之下的实质。

    比如:两个闺蜜,闺蜜A带着自己的孩子跟闺蜜B相处,闺蜜A表示跟闺蜜B非常亲近,但是她的孩子看到闺蜜B时总是冷冷的。实际闺蜜A内心深处对闺蜜B有些不满,小孩在这里感知到了这部分,从而以他所感知到的真实感受去呈现。 这类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常常成年人会告诉孩子:打招呼啊!叫人啊!这是某某阿姨哦。但是孩子还是冷冷的,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反应两类倾向:1.跟对方解释,骂孩子;2.尊重孩子,继续跟闺蜜玩自己的。这两类反应取决于家长对自身的接受度,和承担的能力。为什么呢? 前者跟对方解释然后骂孩子,这类倾向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当孩子没有做好时,是我错了”的感觉升起来,底下伴随着“不好”的羞耻感,家长希望自己是“全好”的。后者倾向于跟孩子分离开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喜好,我有我的喜好。且家长在此允许孩子做不同的反应也提示出,家长也允许自己亲近及喜欢某个人的同时,并未分裂,去对“全好”进行追逐,并非“我不爽你我就不好”。未在内心完成分化的成人,在好和情绪上等同起来。不允许自己“不好”,哪怕实际的所谓“不好”在她那只是因为闺蜜说了某句话让她心里很生气。(孩子和母亲之间的连接感更为紧密和直接,所以孩子对母亲情绪的感知更为敏锐。)

    小孩在此,以他真实感知到的感觉去表现自己的真实。规则是先在的,而有的真实在每个人的感知那,是不被允许表达的。有的人不允许自己表达自己的愤怒、有的人不允许自己表达悲伤、有的人不允许自己表达成功、有的不允许自己表达真实....    这些不允许,借着至亲的连接感很自然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在越是原始的地带,“弱肉强食”以更为赤裸及残暴的面目上演着。“弱肉强食”作为人的原始的动物攻击性,在骨子中一方面作为支撑我们向外蓬勃生长的“生本能”散发着魅力,另一方面未加规则限制的攻击性在自由生长的情况下,容易滑向“死本能”的毁灭端。从这不难看出,生与死仅在一念之间得以倾覆。“原始地带”如何识别?我们清楚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文明规约。我们拥有自由,而自由的前提是“有限”。在“文明”不能到达之处,那些原始欲力沉积的地方,也就是无意识所在之地。成年人的“无意识之地”大多数时候被放在一旁,而小孩要长成成年人,他的起点也就是“无意识之地”(混沌)。小孩从混沌(无意识)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意识,成年人在意识之中触碰自己的无意识。

    小孩很容易感知到成年人的无意识之下,在涌动着怎样的感觉、如何变化、真实是怎样.... 而这部分不被亲近的成年人接纳时,且越是不接纳的情况下,成年人便会把自己的这部分难以耐受的情绪投放在小孩身上。并归结于“都是你的”,这是对自身感知不够清晰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在家庭结构中,作为“症状”,或是表现出某些“症状”的原因。与此同时,也说明了“弱肉强食”并非是原始社会才存有的现象,在触手可及的家庭生活中,随时都在上演着。小孩和老年人都被定义为弱势群体,老年人好歹曾经“强势”过,不管是怎样的强势,他们至少在经验上是比小孩多的。在越是行动化(以具体行动表达情绪)和身体化(心理感觉以身体症状表达)的家庭结构中,“弱肉强食”会显得更加的明晰。此类景象大概便是:成年人因曾经遭受父母无意识化的对待(身体施虐、心理施虐)后,父母老了会无意识的报复。刚好成年人生了孩子,老去的父母将这部分无意识化的“报复”,转而施加在成年人的孩子身上。重点强调:整个过程都是无意识的,也许会有一些强烈的感觉在涌动,不过仅仅是感觉涌动了一下子。

还有些惊人的无意识重复,如:

成年人在3岁前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成年人生子后,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养育,3岁后接回。

青春期时成年人第一次写了封情书,被父母发现狠狠揍了一顿。成年人的孩子在青春期发了一封情书给同班女生被请家长,成年人在语言上狠狠的羞辱了孩子。

成年人的学习成绩在六年级前都很一般,自己的孩子在6年级后成绩突飞猛进。

成年人的母亲在30岁时患上子宫癌,成年人在30岁时子宫出现疾病。

成年人的父母在生下他时候迅速分开,成年人在婚姻中妻子生下孩子后,找了一个情人。

......

    无意识重复的玄妙之处在于,你曾经经历过某个创伤,那个创伤发生的时间点、季节、天气、类似人物、类似故事、类似情感反应、类似挫折… 在无意识的推动下,以“我不知道”的形态全数上演,像极默剧复刻。一不小心(无意识),这部分新的相似事件,将那个“创伤”扩大了,若是不去意识,那它的性质还是创伤。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魔力在无意识中复刻并重新上演曾经的创伤呢?这要说回,构成“我是谁”的核心上来。那些曾经非常痛苦的,参与了“我是谁”的构建之中。当我们迷茫时、无价值时、无存在感时、沮丧时、感觉到无意义时、特别悲伤时...   换句话说,当我们有强烈的某种感觉在心间时,不由自主的,那些曾经非常痛苦的感受被调动出来。想必大家对“有强烈的某种感觉”在心间泛起并不陌生,这也说明“无意识重复”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罕见,它太常见了。它的出现,正如垃圾分类的阿姨在你倒垃圾时询问你:“你是什么垃圾”般的灵魂拷问。 

    家庭中,当一个孩子表现出某类症状时,比较有效的做法,便是作为家人,各自处理自身相关的症状。停止将自身不能承受的,继续放置在孩子处,去面对自身。哪怕说把孩子当成“物品”让他承载你们的“垃圾”,放太多,会彻底撑坏掉的。毕竟,咱们中国古话可说了:一根筷子容易掰断,一把筷子不容易掰断。注:如果你是那个孩子,千万别侥幸想着让家人改变。改变,只能是自愿。他想变的情况下,不管什么阻碍他都会克服,他不想变的情况下,想尽各种理由也不会改变什么。且,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惨,那就更要记得,若是他想改变,你也不会这么惨。不放下期待,你便寸步难行,毕竟期待在他处,而你的脚只能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路放在他处,你没法儿下脚啊!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