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死人的不是不完美,而是过于追求完美而丧失人性。

能够逼人抓狂的,往往不是那些不完美,而是过于追求完美。当然,追求完美在事业上往往利大于弊,而在人和人的关系间追求完美,丧失的便是真实感和连接感。一定的要求是在借助要求展现自己的边界。当以“爱”的理由开始奉行完美,其结局很容易陷入悲情,往往也会失去爱本身。

能够逼人抓狂的,往往不是那些不完美,而是过于追求完美。当我们追求完美,便已走向刻板僵硬的“操作流程”,把人当成了“机器”,或是物品。当然,追求完美在事业上往往利大于弊,而在人和人的关系间追求完美,丧失的便是真实感和连接感。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所要求、要求伴侣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朋友按照自己的规矩。一定的要求是在借助要求展现自己的边界。过多的要求,一来束缚住自己;二来捆绑住他人;三来屏蔽了人主体的即刻性和真实感。当以“爱”的理由开始奉行完美,其结局很容易陷入悲情,往往也会失去爱本身。

扑面而来的爱,容易使人溺毙——吴谢宇弑母

北大学子吴谢宇,从小品学兼优。吴谢宇16岁时父亲肝癌去世,在此之前,其父出轨被他撞见。在其父死前,选择跟他的情人通话。在其父死后,其母性格开始暴怒无常。吴父与吴母的关系在旁人看来,夫妻关系和谐,是,正如吴谢宇在亲戚及同学那的口碑:宇神、完美的孩子、完美的学生。吴谢宇从小就是学霸,其母在父亲死后,拒绝接受学校抚恤金,同事形容她是一个有些悲情且怪异的人。吴家经济条件不好,其母还是会接济亲友,因为她要做“完美的人”“最刚强的人”“不输任何人”。吴谢宇从小也是乖乖男,据同学描述,其母对吴谢宇控制欲较强。在其父死后,其母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他身上。当吴谢宇要去做交换生这个时间点上,吴母同事回忆吴母在办公室很开心的说自己要跟儿子一起去美国,不久之后,吴谢宇杀掉其母。此后他找周围人借了144万,开始逃亡。逃亡过程中,他经常去嫖娼,爱上了一个妓女,与此同时,他自己做“鸭”。

吴谢宇弑母一案,引起大家热议:为什么一个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优等生会杀掉他的妈妈?在我看来,原因只有一个:吴母把吴谢宇当成他的全部。吴母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在吴谢宇身上,在吴谢宇那没有了自己的空间,吴谢宇整个人被填的满满当当(占据),毫无喘息空间。

关于吴母:

在吴父死时,选择给另一个女人通话。此行为的潜在意义在于,“你这个女人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是她,哪怕我要死了。”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女人,你老公要死了,你陪在他身边,最后他却念念不忘另一个女人。从根本上来说,吴母作为女人的存在感,在那刻被否定得体无完肤她对她老公想必是很爱的,爱使我们认同另一人。在此之后,她关于一个人用死亡都要否定的女人存在感”,放在了还与老公这个人有关的唯一联系——吴谢宇身上。 从那时开始,吴谢宇与吴母的轨迹,已经写上了“悲情”,由于误认。

吴母并没能识别自己的混淆,而这部分混淆在她跟儿子的关系间继续弥散开来。这部分混淆一部分是她不能分开儿子和吴父是两个“人”;一部分是她不愿意跟吴父在心理上分开;她为了证明自己的“女人存在感”吴父死了没法儿看到怎么办呢?借着吴谢宇,这个他们共同孕育的存在,去显示她的不甘心。还有一部分,她将吴谢宇视为存在之关键,她把自己的存在寄托在儿子身上。种种线索表明:吴母没有什么朋友、没有娱乐、没有什么特别亲近的关系,这三点可以证明的是,吴母并没有自己。

吴母的年龄大概在48左右,她嫁人时的时代,还并没有我们目前这么宽松,多数女人在内里依旧在遵循着“嫁夫随夫”的律令。丈夫死了,随儿子,但她内心深处在经历了丈夫临终前最后一口气都要找其他女人的创伤后,她不相信男人,包括她的儿子。对丈夫的恨,一并放在了儿子身上去施加。所以她对儿子要求较高,控制欲较强,不过是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确定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依托。深深抓住自己最为重要的人儿,是在创伤应激情况下常见的反应,吴母这一抓,抓得太久了。

她试图通过掌控儿子恢复自己对自己的掌控权,可是这个做法不能站住脚,她并没有回到自己身上去调整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采用剥夺儿子的存在感的方式去获取自己的存在感。正如她对丈夫的认同般,对方不爱自己,不认同自己,她却对他非常认同一般。这种关系从一开始便是施受虐的,以至于延展到她和儿子的关系上,也是施受虐的。像主人和奴仆,一方的存在基于践踏对方的存在,一方的滋养基于另一方的放弃主体性。这种主人和奴仆的关系,在吴母对待自己的要求和吴谢宇对待自己的要求上也有所体现。吴母自身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不惜牺牲自己本就不那么乐观的经济情况去补贴他人。而吴谢宇在此处同样的是口碑超好,要达成口碑超好,这意味着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智去满足他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们耗费这么多的精力去满足他人时,自身的亏损便在意料之中。一直亏损,总有崩盘的那天。吴母和吴谢宇如此强烈认同的关系,要有所改变,太困难了。他们俩不分彼此,所以吴谢宇杀母,不如说他杀死的是那个他不想要的自己,在此之后确实如此,他从品学兼优,演化到去做“鸭”,变成一个不同于之前的他的这么一个全新的人。

关于吴谢宇:

吴谢宇最终去做“鸭”,很难说跟他撞见吴父与另一女人的事件无关。当他过够了被吴母牢牢抓在手里的日子后,他希望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出现,作为一个男人出现。在他的印象中最为深切影响他的,便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抛开“道德”约束后,与其他女人出轨。他需要那么一个形象,那么一个模子去找回自己陌生的部分,所以他也彻底抛开“道德”,去做“鸭”。被吴母拽在手里,没有自己的主体性,这对他来说更像是被当成一个物品活着。而做“鸭”的另一个象征性意义在于,彻底释放那些本能的东西,本能的东西看起来危险,却也最是鲜明和鲜活,以此来锚定他“男人”的开端。

压垮吴谢宇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概是当他有机会去美国做交换生时,吴母要跟着一起去。可想而知:当你生活中感觉到处处被压迫,处处受限,终于有了这么一个机会可以离开这个处境,那得有多轻松和开心?可是,没过多久,那个人,你没法儿摆脱,哪怕是去到异国都不能摆脱。这又有多崩溃?吴谢宇已经贯彻了那么久的品学兼优,这已经提示了从吴母对他的要求,到他自己认同吴母的要求并将之奉行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时。他终于发现,那个他所想要逃离的人,已经在他骨子里了。从我们旁人的角度再试想下,一个你无比想要摆脱的人,就在你的骨子里,你有什么感觉和想法?对于我们非常想要摆脱的人,我们往往是愤怒的、仇恨的、厌恶的。对于这部分,比较常见的是: 抑郁症患者通常会采用自我攻击,伤害自己,自残,甚至自杀的方式去应对。在吴谢宇这,大概是退无可退后,再也无法忍让的崩溃在那刻爆发出来。为了达成:“杀了你,我就干净了,我就是我自己了,我就解脱了”的愿望。

对于男孩儿来说,要成为一个男人。会借用重要男性(多数时候是父亲、以及第一男性养育人)和重要女性(多数时候是母亲、以及第一女性养育人)的一部分经验去建构自己的内部世界。我所爱的女人如何看待男人、我所爱的男人是怎样的男人、他们希望我成为怎样的男人....  吴谢宇的父亲去世时,恰好在吴谢宇形成身份认同的关键期:青春期。故而对吴谢宇而言在青春期父亲的去世,对他而言在形成他自身的男性身份认同上已经存有一个创伤需要他去跨越了。与此同时这部分由于吴母自身的在那刻激活的创伤也待处理,加之吴母从位置层面上来说是高过吴谢宇的,位置高一筹的人牵着低一筹的人在走着。吴母借助吴谢宇,把他当成物品去修复她自己的创伤,而忽略了吴谢宇自身也是一个人,也会伤心难过痛苦。所以,当吴谢宇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在此得先越过吴母对他的控制,穿越吴母的创伤,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所以,吴谢宇变成“鸭”,爱上妓女,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从吴母对他的“道德”高标准开始进行反击。以彰显他的主体性、男人存在感、身份认同。可惜的是,这些反抗是通过一个“杀掉”对方的行动进行的。

在吴谢宇和吴母处,我们不难见到的是吴母对自己、吴谢宇对自己“几近完美”的要求。为了保持在“道德”顶部的位置上,而这种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排开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在吴谢宇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关于他如何“好、优秀”,吴母如何“好、优秀”的形容词,很难在故事中看到温暖的涌动。温暖的涌动多数时候来源于“爱”在故事底下流动的感知,当人和人之间丧失了“爱”的连接,这关系便很容易断裂开来。写这篇文章,笔者的本意并不是评判对错,评判对错没有什么意义。而是借助这个故事,我们感知自身。以实现,对罪犯的人化当我们可以真正理解自己的冲动是怎么回事,也许我们能够防范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