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很难吗?这要问问“灰姑娘”。

最近有很多人儿问我:为什么我知道我自己认同了我父母给我的定义,他们对待我的方式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垃圾,为什么我还是很难改变自己呢?在这里我们需要先区分说明的是,知道和改变的差异。王子派大臣至全国探访,找出能穿上这只水晶鞋的女孩,尽管有后母及姐姐的阻碍,大臣仍成功的找到了灰姑娘。“你们会有王子的,像灰姑娘那样。”

   

    最近有很多人儿问我:为什么我知道我自己认同了我父母给我的定义,他们对待我的方式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垃圾,为什么我还是很难改变自己呢?(大致这一类)在这里我们需要先区分说明的是,知道和改变的差异。

    要改变,得先知道自己想变成什么样,定出一个清晰的方向目标,细致的一点一点去实行。这个过程艰难险阻,同时努力了不一定会达到,但是不努力,肯定是到不了的。知道,只是脑子里知道,改变涉及的是知道的同时用行动去体现,就像屎壳郎不断不断滚粪球,到一定时间,你才能够看到、感知到、明确的体会到“粪球”有多大。换句话说,知道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不断努力滚那个粪球。说到这里略微恶心,为什么要用粪球比喻?  唔,大概是那个过程其实从身心的角度上说起来,就是不断的体会那些痛苦不断的去面对痛苦不断的一点一点去修正那些像“屎”一般的糟糕体验,并把它转化成可以让自己前行的动力、活下去的勇气、把所谓悲观转个面变成乐观。

    滚粪蛋子恶心吧,没错,改变就是在生活细微之处,沉下心来不断去面对那些让你恶心的、痛苦的、羞耻的、愤怒的、绝望的、各种瞬间,尝试用新的方式去面对它的过程。刚开始很容易就想躲,妈耶粪蛋子来了...    这一躲,下个粪蛋子又来了,直到迎面而来的粪蛋子大到躲不掉,把人儿卷进去,变成粪蛋子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物化,变成行尸走肉毫无知觉、无意义、无价值(别人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什么,被他人定义价值)。所以,要改变就得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细化到生活中的细微处去面对那些让你感觉到不适的种种。比较下来,知道就显得非常容易了。

    我们知道的是,我们是谁,由很多因素决定,那些外在因素,我们没法儿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微小的说,我们界定自己是谁,容易直接触碰到的是,我们从小听多了且我们内心相当赞同的话语提示出来的线索。有的人儿经常被肯定、夸奖和珍惜:你很聪明、你真可爱、你是我的宝贝、我们很爱你...   比较容易出事儿的是那些经常听到贬低、忽视、否定的话语:你很恶心、你没出息、垃圾、都是因为你让我这么辛苦...  这类话语,不认同倒是不打紧,内心深切认同并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垃圾”,那就非常难在了。自卑、自我否定、自我攻击、抑郁...  接踵而来。这一类要改变起来,特别不容易。那些话语往往很多时候在我们跟商贩降价时、跟同事闲聊时、跟朋友相处时、跟恋人吵架时...  正经历一件看似毫无关联的小事儿,脑子里忒自然的闪现出“垃圾、没出息、没能力”等词儿,刺痛你的神经,像蛊毒一样难以摆脱。而要改变,也就意味着,得回到那个垃圾的位置上,从垃圾做起,往上一点一点修改及区分那些曾经体验过但现在并未处在那时的感觉、想法、意义。在一点一点修改的过程中,这也挑战着让我们不要那么偷懒的惰性。长期延用同一种行为模式,表达方式是非常容易的,在这里首先得调整自己的频率,放弃舒适的惯性。

    我们的位置,从话语的标记点上来说,对我们容易产生影响的是那些我们亲近的珍爱的重要他人。多数时候是家人,在家庭中我们有一个位置,一般“垃圾”类的位置,往往比较边缘一些。这个位置的重要性在于,垃圾需要一个归属,每个家庭中也有专门堆放垃圾的地方,把垃圾进行安置,这样才可以保持整洁和舒适,算起来是为了家庭做出了贡献。痛苦之处在于,毕竟被当成垃圾肯定不能保有自身的主体性、人性、无法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垃圾的人生,始终是垃圾的人生。想变成非垃圾,就得睁大眼睛先看清楚,自己是怎么变成垃圾的。排除开外在因素,自己主动选择了什么,在自己的人生里偷着什么懒。

借用灰姑娘的故事来进行说明:

          从前,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她有一位恶毒的继母与两位心地不好的姐姐。她便经常受到继母与两位姐姐的欺负,被逼着去做粗重的工作,经常弄得全身满是灰尘,因此被戏称为“灰姑娘”。有一天,城里的王子举行舞会。有一位仙女出现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鞋给灰姑娘穿上。灰姑娘很开心,赶快前往皇宫参加舞会。舞会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灰姑娘不得已要马上离开,在仓皇间留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派大臣至全国探访,找出能穿上这只水晶鞋的女孩,尽管有后母及姐姐的阻碍,大臣仍成功的找到了灰姑娘。王子很开心,便向灰姑娘求婚,灰姑娘也答应了,两人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

    当代喜欢看类似灰姑娘故事的人群,大多数以青春期-35岁的女性为主。当代整容的大部分人群,以18-35岁区间的女性为主。而这两个现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幻想,那就是关于“王子”的想象。由于王子的诱惑力极强,有钱有权有才华有容颜对自己好,这是关于王子的标准想象。而过于急切的想要变成公主的女孩们,很容易受到“漂亮”的诱惑,直接动刀整容

    女性的身份认同与男性的身份认同形成的不同之处在于,1.从生殖象征的角度来说,男孩儿通过自己有小鸡鸡来确认自己为男,女孩儿就比较尴尬了,看着好像没啥,没男性那么明显,那怎么确定自己是女而非男呢? 2.男性在社会中的身份确认相对有更为明确的定位(男主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的身份确认更加复杂化。从传统主内的相夫教子遵守妇德,到内外兼顾。3.男性和女性在社会角色的功能分工上,男性倾向理性(规则)、女性倾向感性(情感),理性嘛条条框框的都设定好了,感性就比较多维化且不那么容易被确定了。这三点提示我们的是,男性的身份认同相对是外显易于固定的,而女性的身份认同是内隐易于变化的。固定的条框总是让人安心和确定,易于变化的相对让人焦虑不安一些,摸索起来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当有那么一个广泛大众赞许的标准“漂亮”被明确提出时,那么多人儿整容便很容易被理解了。时代变迁的复杂性引发了广泛的女性身份焦虑感,故而急切的希望有那么一个确定感,通过行动的方式(整容)把不确定的身份锚定下来。灰姑娘的处境,在她家里是不受待见的,可有可无、继母及姐姐并不在意她甚至虐待她,这就是一个家庭中“垃圾”的处境,以最有话语权的继母为主人来进行位置的分配。相对在意她的父亲则是缺位的,缺位的在意,等同于画饼充饥般的想象。“我知道我爸爸是爱我的”,虽然她爸几乎没有存在的痕迹。换句话说,无异于自欺欺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说,这父亲不在,不代表父亲不爱啊?那是,这父亲偶尔回家一次,真关心灰姑娘,会看不到她身上的淤青衣服上的泥土甚至不跟灰姑娘谈心?可能又会有人觉得,那是灰姑娘不说啊。好吧,灰姑娘不说,那为什么她不说呢?原因当然很多,最符合故事逻辑的可能性是她不想给父亲造成麻烦,继母那么恶毒本身就是麻烦,这说明灰姑娘定义麻烦的标准有点歪曲,她完全看不到真实,且为着自己的懂事自我满足并陶醉其中着。更为关键的是,真正在意的人,就算没有发现本质的眼睛,也有感受对方的能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说,“垃圾”的位置确定,并不是只由继母决定的,她的姐姐、父亲都参与其中。

  灰姑娘故事的本意,大概在于制造女孩儿们对未来那个憧憬的美好愿景。“你们会有王子的,像灰姑娘那样。”这里,我持反对意见。首先,这世界没有仙女儿,其次,也不会有人送你水晶鞋。在现实中,女孩儿成为女人,必须放弃憧憬,实际的去体会那些辛酸苦辣。相信灰姑娘故事且不存疑,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我活着但是我只是做梦”的陷阱之中,总是在期待他人来满足自己、改变自己、疼爱自己。很难回到自己身上,这也就会造成很难作为自己活着的局面。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只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灰姑娘被逼着做家务,她自己不情愿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安于在自己的位置上。她回避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不情不愿,意味着心有不甘。正是因为她心有不甘,她的处境才那么艰难。童话骗到的人不少,心里有公主梦没问题,但是只是做着梦,不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变成自己的公主,那么遇到王子的可能性稀少。而能力不够,哪怕遇到王子,也难以维持关系的平衡。人家是王子,久了之后自卑、嫉妒、没安全感、怀疑、多愁善感..  自己的内心有公主那么强大,才可能hold王子,而提升能力,不是靠想象就可以完成的。

  成年人的世界,讲究的是利益互换,精神的或是物质的。童话中的灰姑娘,婚后便没有了音讯。那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作为王子,你什么都有,那关于另一半的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有梦想是很棒的,把梦想仅仅陷于做梦就对不起自己的梦想了。再从无意识的角度来说,在家族中被当成“垃圾”的人儿,已经做了二三十年的垃圾,要一下子变成“公主”的可能性太小。而骨子里认同了二三十年的“垃圾”的位置,哪怕去到新的地方,也很容易因为过于适应垃圾的位置再次跌落下来。这里的跌落,更多是无意识不由自主选择性的跌落,因为那个曾经习得的感受过的过于熟悉了。

  所以,改变就是这么难。知道了还不行,还得避免自己陷入想象性的知道——把知道仅仅限制于知道而已,放弃那些虚妄。要改变,必须得一步步光脚踩过那些曾经让你疼痛流血的刀山,有些时候还不单单只是脚。还得浑身赤身裸体在刀山上滚来滚去,直到顿悟,得到一个关于自己在那块儿刀山反复滚的意义。当你想要改变的目标够清晰够明确,且离目前的距离还有点远,那就做好滚得血肉模糊的准备吧。血肉重铸,必然会经历苦痛的,但也不亏,在此之后你定然会改变成你想要的。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