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贫困生心理韧性研究报告

适应与发展良好的贫困生,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减轻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根据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

题记:这是一个调查研究的结果部分,省略了前面的研究过程,这样的删减阅读起来会更加顺畅一些。

一、贫困生心理状态

1、我要改变家庭的现状

适应与发展良好的贫困生认为,贫穷是一种有待改变的现实,只是暂时的,并不代表永远如此。家庭经济困难具有正向的意义,是一种磨练和经历,而不是一种苦难。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使父母过上好日子。家庭背景并不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自己将来不会再像父母那样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命运能够得以改变。正如张载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1)“处在逆境当中,肯定有一种要改变现状的心态,不可能你父亲是农民,你这辈子非得还是农民。”2)“你必须自己去改变,不想着改变,根本不行。”3)“我父母老是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个谚语。”

2、我只能靠自己

在适应与发展良好的贫困生看来,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自己没有社会关系可以依赖,如果所学的不是优势专业,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呢?只有依靠自己,依靠自己学好专业知识。他们认为,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力量,接受大学教育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只有自己加倍珍惜大学时光,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积极锻炼综合素养,才能增加就业应聘时的砝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如王勃诗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1)“每年有那么多毕业生,就业压力多大啊。想到这种情况,心里就着急了,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呢。这就有了一种动力,要发奋学习。”2)“在好的专业,都是单位过来签协议的,但在普通专业需要你自己去找,你学习要不是最好,那么你就没法跟他们比。”3)“你看家庭条件好的,他父母可能有认识人,就是学的再不怎么好,毕业之后人家也能安排工作。但是你呢,没有人,就得自己去找,就得靠自己。”

3、别人行我也能行

适应与发展良好的贫困生认为,很多和自己家庭背景相似的人,通过不懈的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承认,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在他们眼中,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自己同样可以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但是别人的经验和长处也是值得学习的。他们善于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经常与优秀同学保持联系,特别是那些和自己家庭条件相似、性格相仿的同学,积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方法,主动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他们还经常借助网络、书籍等渠道,向与自己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相似的名人学习,以此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正如李白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1)“在交往当中发现,有的人特别优秀。大家同样都是同学,同样都是大学生,他就特别优秀,为什么你就不能呢。这种心理就是:他行,你也一定能行。”2)“还有就是在电视、网络看到那些,比如像俞敏洪他们,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你能从这些人身上抽象出一种精神。”3)“看到自己身边的邻居、亲戚,他们家庭当中有一个人走出去了,然后把整个家庭都带起来了、带好了,很受鼓舞。”

4、要多学点东西

在适应与发展良好的贫困生看来,为了在毕业之际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不仅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主动借鉴周围优秀同学的经验和长处,而且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他们认为,由于受到生活条件和成长经历的种种限制,以至于某些知识和技能掌握地不充分,比如说电脑知识、英语口语以及交际能力等等。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这要求具有学习陌生事物的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特别重视在这些知识或者能力方面的提升和完善,丰富的业余时间和多元的校园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提升和历练的平台。如1)“咱们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不太好。但是吧,未来工作不一定只用这一个专业的东西,所以说你在大学当中,必须要多学点东西。”2)“在逆境当中,他接触到的人、事物都比较少,这就需要他不断地向外部扩展。然后他不懂的也很多,比如说电脑知识,逮谁问谁,就想丰富一下自己。”3)“学习陌生东西的能力,这个对以后的发展非常有用。比如说经理要求你办个什么事,你以前没办过,但是一旦你拥有了这种能力,你就会自己想办法来办好这件事情。”

5、不能对不起父母

适应与发展良好的贫困生认为,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奉献了一切、耗尽了所有,自己所要改变的不只是自己的命运,肩上承担的更多的是家庭的责任。在他们看来,父母勤劳、节俭地供养自己读书是多么不易,父母希望自己成才的心情又是那么热切。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把心思花在学习上,就会有一种深重的负罪感,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辛苦。正如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1)“父母去买菜,比如买西红柿吧,那种好的比较贵,父母就不买,但是旁边那种小的,吃是一样的,父母可能就买这种。为什么呢,就是为了省钱,供养你上学。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有一种愧疚感。”2)“父母供他来大学读书多么的不容易啊,必须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要学习再好一些,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辛苦。”3)“看到那些堕落的学生,一看他们挂科了,哎呦,这一点是最可怕的,自己必须好好学,学懂学会。”

二、贫困生教育启示

1、理性的认知

根据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人们并不是被事件所困扰,而是被对事件的看法所困扰。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并不是由家庭贫困直接引起的,而是源于对家庭贫困的认识和评价。在适应与发展良好的贫困生看来,家庭经济困难是对自己认识、意志和能力的一种考验和锻炼,家庭背景并不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志。可见,形成对贫困的客观认识是贫困生良好适应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2、积极的归因

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时,知觉到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因素、稳定因素、不可控因素,个体将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如果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因素、不稳定因素、可控因素,将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行为的动机。适应与发展良好的贫困生认为,贫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不代表家庭地位和个人价值的丧失,也不能去怨天尤人。家庭贫困是一种有待改变的现实,只是暂时的,并不代表永远如此。很多和自己家庭背景相似的人,通过不懈的的努力和奋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所以,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贫困生形成对贫困和成才的合理归因。

3、主动的应对

适应与发展良好的贫困生,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减轻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在业余时间里,他们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主动借鉴优秀同学的经验和长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心理学家肖计划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成熟型应对方式表现为主动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求助于他人,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则表现为退避、自责以及幻想等行为。成熟型应对方式有利于缓解精神紧张,最终帮助个体成功地解决问题。所以,贫困生形成成熟的应对方式对良好适应与发展至关重要。

4、适度的动机

通过访谈发现,贫困生迫切希望在学业、社团活动和班级事务中展示自己的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认为,父母勤劳、节俭地供养自己读书是多么不易,父母希望自己成才的心情又是那么热切。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有一种深重的负罪感,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辛苦。根据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长期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容易使人出现紧张、焦虑、自负等不良情绪。正如洪应明所说,日中则昃,水满则溢。因此,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引导贫困生形成适度的成就动机。

5、家庭的联结

适应与发展良好的贫困生非常重视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他们认为,自己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肩上更承担着家庭的责任。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使父母过上好日子。相关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贫困生心理韧性特质形成和心理潜能实现的重要条件,应鼓励贫困生多与家人沟通,增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结,满足其安全、归属与爱以及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