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你不是没遇上对的人,是没遇上真正的自己

灵魂只能独行,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控制别人的道路。如果偏要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你又要强行的进入别人的世界,最终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在自己的世界里等死,要么在别人的世界里被扯到四分五裂。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两项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不会逐渐消失,而是被压抑在心里,雪藏在“潜意识”的地下室里。

有依赖,就不可能有爱。灵魂只能独行,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控制别人的道路。如果偏要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你又要强行的进入别人的世界,最终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在自己的世界里等死,要么在别人的世界里被扯到四分五裂。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印度哲学家, 1895-1986)

为什么两个人一开始爱得死去活来最终会形同陌路?

为什么有些人陷入怪圈谈每段恋爱都觉得不合适?

为什么对最亲密的人反而最容易生气和不满?

为什么说爱了恨了累了其实是关系升级的开始?

为什么说亲密关系是最好的修行场?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处理关系。

而男女之间的关系是能量最大和张力最强的关系。几乎所有人一生都会经历这种亲密关系,甚至有些人毕生都在其中探索,在不同关系中迂回,期望寻觅理想伴侣。所以这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人生命题,也是很多人为此挣扎迷茫,甚至失望和放弃的命题。

通读两遍加拿大生命教练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后,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帮助你梳理自己的亲密关系以及通过亲密关系连接真实自我的好书。张德芬的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恰恰是对本书最好的总结。老罗的得到和樊登读书会都有推荐这本书,也有相关说书音频;然而我还是希望把这本书的精华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毕竟我们都看到太多在亲密关系中摸爬滚打的朋友,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

亲密关系有四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启示。 能走到第三阶段的关系都是幸运的,很多人在幻灭之后就放弃了;然后重新开始一段感情继续幻灭,再重新开始,周而复始...什么阻止了我们获得幸福?看完这四个阶段分别会经历什么,也许你就明白了。

 -绚丽-

我们用多年未满足的需求

堆砌出一个理想伴侣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背后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这个需求,来自于孩童时未被满足的愿望。

美国心理学家及正面管教专家简·尼尔森博士认为,孩童的两大需求是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我们要求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正是我们孩提时代所做的事。想要变得特别,来赢得父母的爱,来证明自己的特殊价值。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两项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不会逐渐消失,而是被压抑在心里,雪藏在“潜意识”的地下室里。当我们长大开始恋爱时,潜意识的需求冒了出来。我们幻想自己在别人心中是特别的,我们用这么多年未完成的需求堆砌出一个梦中情人,希望这个人能满足我所有的需求和期待。

但是我们发现,没有一个人能符合梦想情人的所有特质,再这样拖下去是不会有结果的。于是只剩下一个选择,也就是人类有恋爱史以来,绝大多数人都会做的选择,那就是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变得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只要一点点的改造和帮助,他们就可以变成能让我们快乐的人。我们会想,这不仅是为我们自己好,也是为他们好。而事实恰恰相反,改造是走向幻灭的开始。

-幻灭-

大人只是幼稚的小孩

企图通过控制伴侣满足需求

绚丽的蜜月期后, 冲突接踵而来。

随着关系越来越亲密,我们会在关系中回到小时候和父母的状态。你会发现其实“大人也只是幼稚的小孩”,只是把小时候哭哭闹闹的把戏变得更复杂而已。

当伴侣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会用偏差行为来控制伴侣,并借此避免梦想幻灭。

而这种偏差行为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怎么伤害我 我也要怎么伤害你)

——自我放逐(还努力干嘛?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一开始当伴侣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引起注意。比如说,你希望伴侣多关注你,又拉不下脸直接说出来,于是你会说你身体不舒服,或者你会突然板着脸生气,或者你会安静下来不说话......而这一切都是用异常的行为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其实你是在和伴侣说:“我需要你,你能不能多看看我!”

我们发现在关系中,特别是女人,总喜欢用暗示的方法去沟通。我在想什么你怎么能不知道呢?你不是爱我吗?你怎么这么不关注我?越想越气,越不愿意直接沟通;反而会用冷暴力来回应。

以下是一段大家都会很熟悉的对话:

——亲爱的,你怎么了?

——没怎么

——那你看起来不开心啊

——有吗?还好

——你能说说你到底怎么了吗?

——我昨晚生日,你这么晚才回来。不过也没什么,都过去了。

——啊!抱歉亲爱的,昨天跟客户吃饭太晚了,忘了你生日!我今天给你补上好不好?

——补?你也是忙工作,算了,不用了,都过去了

——亲爱的?(不知所措)

——(不说话,沉默)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默认对方拥有读心术,我不说,你给我猜,猜不出来你就是不爱我,不关注我。可是人真能懂读心术吗?显然不能。即使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彼此坦诚沟通,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感觉和需要。因此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一直倡导“一致性沟通”,所谓一致性就是身心一致,心里想的和说出来的一致,这样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夫妻作为一个整体,也不会把精力花在彼此的猜想中内耗。

比起引起注意,更内耗的是权力斗争。走到这个阶段,单纯的耍花样引起注意,已经不能满足逐渐焦躁的心。

而在关系的权力斗争中,我们常见的有3种方式:

——用攻击和发怒来麻痹痛苦

——用冷暴力(情绪抽离)来逃避痛苦

——扮演“受害者”来被动攻击对方

发怒的好处是能量够大,足以盖过一时的伤心和痛苦。潜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常常会让我们在遇到痛苦刺激时,快速转换为怒气,来保护我们。至少生气的时候,我在告诉自己,我是对的,他们做错了我才生气的;这样一转换,感觉好多了。大家不妨试一试,在很低落伤心难过的时候,找件事情找个人,去证明对方是错的你是对的,很快你那股怒气会带着你一起冲天,你会享受到一时的快感。而有些人习得了这样的行为模式,一再用这种证明自己且攻击别人的行为来麻痹痛苦,往往最终两败俱伤,也远离了真相。

相比主动攻击,很多人更怕冷暴力,也叫情绪抽离,很通常发生在男人身上。双方起了冲突,开始争吵,没两句话,男生就开始低头,沉默甚至找个借口出门。乍一看,貌似是这个男人挺大度的,不跟女人计较。可是,真是这样吗?争吵不一定是坏事,有意义的争吵还能增进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只是用一种宣泄的方式说出了各自的需求。可是情绪抽离,是冷暴力,是逃避痛苦。不管怎么逃避,痛苦一直都在,不管你是和当下的伴侣还是换了一段感情,总有磨合和痛苦的时候,一味逃避也是远离真相的行为。一昧逃避,甚至会把痛苦假想得越来越大,大到你更不愿意去触碰和面对。

第三种方式扮演“受害者”,是一种更高级的攻击形式。我不跟你明面上据理力争,我也不打破和气,我就是装可怜装委屈,我就是要证明我为了你做了这么多,但是你什么都回报不了,让伴侣产生极大的愧疚感,想尽力通过各种方式去补偿你。就比如说上面所举的关于生日的对话,明面上是女方知情达理,其实是女方通过这种方式来让伴侣产生愧疚感,以此来控制伴侣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被动攻击的方式,并没有让双方真诚地交流,还是在权力斗争中拉扯,互相折磨,依旧没能去面对真相。

而直面真相的做法是什么呢?是放下立场。

在所有争吵中,男女方总会各执一词。如果你不喜欢现在亲密关系的状态,你只要放下立场,去寻求和谐就可以了。在一般情况下,你的伴侣也会跟着改变。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了手,就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所以那句“不计较对与错,而看看得与失”真是说出了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

放下立场之后,是时候去探索一下我们这些反应背后的行为模式和内心渴望,所谓的自我觉察莫过如此。

以下是一些问题范式方便你开始探索自己。

1)我想要什么?

2)有没有什么误会是需要澄清的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最真实的

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 是否似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呢

6)我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我们往往会发现,只要你安静几秒来思考,你的情绪强度就会减弱,当你思考完这几个问题后,有可能你就平和下来了。当双方都能够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情绪,去找到情绪背后的认知和想法,然后摊上台面来谈谈,双方就能感受到彼此的痛苦,察觉到彼此在成长中带来的烙印。而看见本身就是在解决问题

-内省-

在冲突中洞见自己

在内省中连接自己

内省阶段开始的标志是,我们开始对这段关系感到倦怠。

就如我前面所述,很多关系在幻灭阶段就结束了。反正爱了恨了也累了,那就结束吧!可是就算结束了,我们还会迎来下一段感情,如果我们无法去找到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模式,那我们会一直在不同的关系中打转,以至于到最后我们都不相信爱情了。所以,一些大龄单身青年,其实不一定是从来没遇到对的人,很大可能是从来没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内省阶段,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在关系中存在这样的行为模式:

——对真理的恐惧

——原生家庭的翻版

——从关系中投射自己

对真理的恐惧是常见的,想想我们有多少左右为难的事情就一目了然了。举个例子,一个女人在纠结要不要和自己的老公离婚,和一个新男友在一起。如果选择跟新男友在一起,她能感受到更多激情和爱意,但是他并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自己又一直没有工作,对未知和改变充满恐惧;如果继续留在老公身边,虽然有稳定的家庭生活,却要忍受着不愉快的感情和性生活。

大到择业择偶,小到买车买衣服等等,左右为难的情景随处可见。可是,左右为难是耽搁生命的最有效的工具, 它往往会把简单的选择变成峰回路转的戏剧情节,然后迷惑当事人,看不出这种情形所造成的真正影响。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影响呢?影响就是让我们无法寻求真理。那什么让这个影响持续发酵呢?是我们对真理的恐惧。

如上述案例,其实这个纠结的女人基本的恐惧就是害怕失去某些东西,她害怕失去稳定的婚姻和经济来源,害怕面对未知,害怕变得不安定。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选择真理。不把自己置身于只有这两个选择之间,而是尊重内心,从这困境中解脱出来,去看到自己的需求,去相信自己的能力,然后为自己带来最好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故事中的女人遵循内心,发现其实自己是希望生活有更多激情,这种激情不一定要选择新男友或者留在老公身边才能获得,尝试一些感兴趣的新鲜事物,尝试去工作等等,都可以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当我们找到内心所求之时,我们就可以跳出两难的困境,不把自己限制在现实提供的这两个选项中,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种行为模式是我们常常把原生家庭的模式复制到和伴侣的关系中,我称作“原生家庭的翻版”。原生家庭中常见的相处模式是死忠和牺牲。所谓死忠,是因为小时候我们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去做一些忠于父母希望我们做的事情,或者习得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价值观让我们看起来和家人是一致的,会更有归属感。以至于长大后,有些人依然死忠于父母,而非真正做自己。父母说这份工作稳定,于是踏踏实实往下干,不再去思考自己的优势天赋;父母催着结婚生孩子,于是找到个差不多的对象开始走过程,并没有去探索这段感情对于自己的意义。而死忠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无法尊重真正的自己,也无法为自己做负责任的选择。

家庭里常见的另一种相处模式是牺牲。是否牺牲的判断标准是,你是否在其中享受到快乐。譬如说,同样是洗碗,表面是行为和结果都一样,但是心里面是否乐意,就是判断牺牲的标准。

举个自己的例子吧。史匹桑诺博士划分了5种主要的牺牲者角色,包括“英雄”“隐形人”“小可爱”“问题儿童”和“烈士”。而我小时候就是“英雄”型的小孩。我成绩优秀,经常在家照顾弟弟妹妹,家务做饭一手包办。长大后好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家里的事我都应该负责,包括父母的关系,父母和弟妹的关系,弟妹的学习成长等等。长大后,虽然离开了父母,但是我习得了这个行为模式,继续扮演这个英雄的角色。以至于在亲密关系中我也是最操心的一个。但是我在这中间并没有享受到快乐。我开始注意到自己是在“牺牲”而不是快乐的付出,因为我发现我开始向另一半抱怨自己负责和操心的事太多,根本不是自己想做的,然而我又总忍不住继续操心。因为我从小就习惯了这种角色,以这种角色来获得家中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你已经厌倦了牺牲的行为,而且不得不问自己,在跟伴侣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你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做自己。如果你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会怪罪伴侣,觉得都是对方逼你的;但如果你能对自己诚实,就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是你小时候做出来的牺牲的翻版。

而牺牲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被迫牺牲(虽然伴侣并没有逼迫你);第二种是为了摆脱这种模式,你会做出完全不同的极端行为;第三种是你会因此心力交瘁甚至离开。而整个牺牲这场戏,都是你自导自演的,而你无所知而已。

另外,牺牲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有牺牲就有放纵,就像钟摆,你离中心越远,牺牲或放纵的程度就越严重。牺牲和放纵是共生的关系。就如《欢乐颂》里面小美与家人的关系一样,小美不断牺牲自己赚钱给哥哥和妈妈,他们也会因此放纵起来,希望从小美身上得到更多。而终止这个循环的关键就是停止牺牲。

第三种行为模式是投射。这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我们对别人行为举止的评价,都只不过是我们对自己评价及信念投射出来罢了。譬如说,你会批评这个人怎么这么势力这么爱拍马屁,其实你是不喜欢自己身上势力和拍马屁的部分。譬如说你会欣赏一个人的优秀上进,其实是你自己喜欢自己身上优秀上进的部分。为什么最终走在一起的一些朋友总是有些相似的,因为你喜欢对方的那部分,其实也是在喜欢自己的那部分。而我们和伴侣的关系越亲密,投射现象就会越容易让我们远离对方。因为我们越亲密的关系,对我们来说就会越熟悉,就如我们家人一样。于是我们的伴侣早晚会让我们想起父母、兄弟姐妹等,也总会因此想起一些不愉快的日子。这些不愉快的日子会让我们开始排斥对方,把所有不愉快的经验都投射到伴侣身上,因此产生抗拒。

在内省阶段也有一些原则供参考: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出问题的框架

——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启示-

亲密关系是最好的修行场

是通向灵魂的桥梁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们更加了解了自己。

读到这,你可能就明白我开场抛出的问题,为什么亲密关系是最好的修行场? 因为伴侣以及这段关系,都像一面镜子,照出真实的自己,让你看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及过去的行为模式。

而当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你就开始与自己建立起灵魂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启示对你的影响愈深,你就愈能察觉到每个问题背后的礼物与经验。你的会慢慢渗入你的行为模式中,影响你去从事适合自己的天分的工作与活动。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Let). 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你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你的内心的引导而做的。

而想以“允许”的态度来过日子,你必须先有能力辨别是什么力量在影响你的决定。个人的感觉、欲望和冲动往往会干扰你,让你无法接触到自己的灵魂。所以培养自由选择的能力很重要,这种能力叫做“无私的明辨”。我们能够去辨别哪些是冲动和欲望,而哪一些才是真正的自己。这需要不断的修炼和探索自己,找到情绪背后的需求,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本质。

以上就是亲密关系的“生命周期”。

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毕生都在处理关系,而所有的关系都像镜子,照出真实的自己。而唯有连接真实的自己,我们才有平和的大爱。

下一篇:如何克服自卑?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