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谈“被拒绝”的学问

我发现,原来“拒绝”这个行为,内涵还挺丰富。这么说,是因为发出拒绝行为的这个人,他的态度会让人对拒绝这一态度产生不同的感受。在火车上,看到一个三岁半的小男孩,他想买火车上来回推着车走动销售的高价水果拼盘。第二次,卖水果的再次经过,小男孩又想要,妈妈拒绝了。

我发现,原来“拒绝”这个行为,内涵还挺丰富。

这么说,是因为发出拒绝行为的这个人,他的态度会让人对拒绝这一态度产生不同的感受。

1

在火车上,看到一个三岁半的小男孩,他想买火车上来回推着车走动销售的高价水果拼盘。

第一次,妈妈给他买了。

第二次,卖水果的再次经过,小男孩又想要,妈妈拒绝了。

立刻的,我心想,也许,这里要发生一次孩子要买妈咪不给买然后哭天喊地的结果被妈妈责备的场景。

再加上售货员不停的给这位妈咪说买吧买吧,在火车上又不是在家里。小男孩极力想要。

妈妈再次摆了摆手,售货员略带鄙视的走了。

小男孩略带情绪的哼唧了两声,妈妈什么都没有说,继续之前和孩子平和的互动,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没有从这位妈咪身上看到任何的不高兴,没有从她身上发现任何一丝的对孩子的需求的厌烦,也没有看到对这个孩子的行为进行什么深刻的教育指正。

简简单单只是几个字,不买。

而这个三岁半的小男孩呢,随机也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该如何和妈妈互动就如何互动。

让我有点差异,这和我第一次想的完全不一样。

原来,就这么简单。

2

在电影《小男孩》中,一家四口的平静因为爸爸被迫去服役参加战争而被打破,主人翁是八岁小男孩Pepper,天生矮小瘦弱,为此没少受同龄人欺负,还被取绰号为“小男孩”(little boy)。

他最好的朋友兼搭档,就是自己高大魁梧的父亲詹姆斯。

自从爸爸参军走后,小男孩一直期盼爸爸回来。

有一次因观看一个魔术电影,最好在现场魔术表演环节被魔术师选中到台上表演,用自己的魔法移动瓶子。而当他摆出魔术师电影里的造型姿势,双手向前前后端起开始发功,最后时刻,瓶子真的因为某种原因向他移动。

而从此,这个孩子真的相信了自己似乎拥有魔力,可以移动瓶子,那么,也有可能利用魔法唤回自己的父亲。

他的这种行为不停的在持续,早已惹恼了他的以成年的哥哥,有一天,哥哥当着路边众人的面,愤怒地指责、揭穿小男孩的那不切实际的魔力幻想……

同样的,小男孩的一个成年人朋友(几乎是缺席的父亲的替代者之一),日本人,桥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揭穿了小男孩的这个幻想,但是不同的是,他是在自己的汽车里和小男孩一起,郑重其事的告诉小男孩,他的魔力是不可能让爸爸回来的,世界上没有魔法这回事儿。

不同于他哥哥的是,桥本认认真真的看着小男孩,带着一种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情感与自尊的态度。

小男孩感到失落,这时,桥本又给予一种支持,用了一句话:去做任何你觉得合理的事情。

小男孩情绪又好转。

3

我们都被人拒绝过,也拒绝过他人。

当我们被拒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是像火车上的妈妈和桥本一样的么,还是像小男孩的哥哥那样的。

生活中无数次的被拒绝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情绪与自尊状态,会让我们对拒绝形成一种特定的认知与感受,由此,也对自己的被拒绝的那些部分形成一种特定的情绪体验,比如羞耻感,自尊破碎的感觉,从此对自己这个部分的难以接纳。

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决绝他人时所持有的情绪状态与思维内容,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不同色彩的拒绝行为,也可以看到被拒绝的人不同的情绪反应状态。

也许,最简单的、不夹杂负面情绪的拒绝,能让我们都把事情简单化,也就不会心灵的痛苦和复杂的情绪纠葛。

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是被拒绝了一个需求,那事情就仅仅是关于那个需求的;如果被拒绝时连带着被厌恶了,那整个人的自尊都被牵扯了,感觉就不好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