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破裂关系中人格特征和心理因素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对婚姻关系有较大影响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有哪些呢?一个人心理年龄的高低和自身的经历、生存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这类人在婚姻关系中会表现得患得患失或者过度控制。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对婚姻关系有较大影响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有哪些呢?
1、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相符
针对离婚年龄越来越小的情况,发现很多年轻的夫妻对于物质和信息自由很满足,虚拟社会化程度很高,好像什么都知道,但事实上人格心智的成熟度很有问题。
从理论上说,人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发展应该是一致的、相符的;实际上,人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往往并不完全同步,这是普遍现象。但现在很多人年龄上是成年人,心智上却远未成年,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与成年人的标准相差太远。
比如一个30多岁的年轻爸爸,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1个多月后仍然不敢抱他,而且时常会感叹“我怎么就有了一个儿子了?我觉得我自己都还没长大呢”。显然他的心理还没成熟到做一个爸爸,尽管他的生理已经完全具备相应的条件。
当心理年龄远低于生理年龄时,人必然无法承担起该生理年龄所该承担的责任,自然而然地会希望自己是被照顾的一方。这也是为什么适婚女性更愿意找年纪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而男性也越来越多地接受姐弟恋。
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之所以一次次被拿出来作为美好爱情关系的佐证,正是因为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一个人心理年龄的高低和自身的经历、生存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年龄较生理年龄低的人,基本上从出生就是备受全家人关注的中心,只有被呵护、照顾的经历和感受,而没有照顾、呵护别人的实践和体验。在婚姻关系中,更倾向于让对方照顾自己,却没有想过对方在家里也是“小公举”;为人父母之后,一下子角色转换,也很难立刻适应。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必须明白的是
,夫妻是平等的,相互之间的尊重是关系维系的基础,如果只是一味向对方索取,那么另一方必然会有忍受不了而逃离的一天。毕竟配偶不是你的父母,夫妻角色并没有赋予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无条件包容的角色任务,千万别把对方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为人父母,更要明白父母是孩子生活的引路人,是孩子的塑造者,幼稚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成熟的下一代。
无论是走进婚姻还是成为父母,都需要尽快地学习并让自己成长起来,适应新身份的要求。
2、自我认同度低
在我接诊的情感个案中,造成婚姻、情感障碍的第一大性格特征是——自我认同度低,也就是不自信,即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
这类人在婚姻关系中大多表现得敏感、多疑、过度依赖。
他们往往对婚姻不自信和对自己不自信。因为对婚姻的不自信,总是担心配偶情感移位或行为出轨;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生怕哪一天被配偶抛弃,认为自己和他人不一样,配不上美好的事物。
不自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的不认同,不敢正视自己,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很多来访者会问我,“老师,我在这段婚姻中真的失去自我了。我该怎么办才能让自己自信一点呢?多看些提升自信的书可以吗?”
一个人的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不同的精神分析流派都进行过相关研究。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出生6个月时就已经决定了成年后的性格,佛洛伊德认为是在俄狄浦斯期(3-5岁),精神分析学院派认为是在13岁以前。无论是哪一种流派,他们的研究结果都一致表明,性格是早年形成的,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当然,在之后的成长、生活环境以及经历会有一定的修正作用,但并不会动摇其根本,这也是为什么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看书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整认知的作用,能不能让自己更自信,取决于能否建立起新的、积极适应性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通过一些行为训练,比如21天习惯养成,积极的自我暗示等,可以慢慢地学习欣赏自己、肯定自己。
如果想要彻底解决自信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对自己的过往进行梳理,通过对特殊意义事件的回顾和重新赋义,认清自己之后从根源上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如果同时配合行为训练的话,可以达到更高效、快速的效果。
3、安全感不足或缺失
造成婚姻、情感障碍的第二大性格特征是——安全感不足或缺失。
这类人在婚姻关系中会表现得患得患失或者过度控制。时刻关注配偶的行踪,查手机、电话查岗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似乎只有对方始终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才会心安。
我的来访者中不乏有这类行为的人。当他们控制不住地偷偷查看配偶的手机后,如果发现配偶并没有什么不当行为,他们往往不是因此产生信任,而是认定他/她之后某次一定会有不当行为被发现的。他们不断地猜疑、不断地想法设法去证实,就像墨菲定律说的,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里,概括了人的需要层次,依次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一般来说,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以后,人才有能力去发展高层次的需要。所以,当一个人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满足之后,安全的需要就成为首要的、最重要的需要。
安全感强的人,一般能具备较高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安全感不足的人,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常常会有失控感,内心冲突很大,经常会体验焦虑、恐惧。
徐静蕾在谈及自己恋爱往事,毫不遮掩,尤其在公布男友的最新选择标准时,老徐说:“我什么都有,你有单纯、善良、帅就够了。我不需要别人给我安全感,我挺有安全感的。”
很多人在婚姻中会认为,我选择了你,是因为你能给我幸福和快乐,让我有安全感。正是这种托付的心态,会要求对方对自己的喜乐负责。他们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或从不顾及配偶的想法和感受;另一方面又不认同自己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别人造成的,从不承认这些都是源于自己的选择。
一个期望从别处获得安全感的人,一定会最终失望。因为,安全感,别人给不了!
安全感缺失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早年人际信任关系搭建失败,内心恐惧和害怕失去或被抛弃。追根溯源,没有安全感常常与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有关。在接诊的个案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童年经历和创伤。只有当来访者愿意并有勇气去面对的时候,才是有机会重拾安全感的时候。
没有人不害怕失去,总会有一个瞬间会让我们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这是很正常的。要知道,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你无所畏惧,而在于,你明明畏惧,但还是能勇敢面对,积极生活。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