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这样引导孩子网络消费

如果家长引导、监管不力,很有可能会家庭和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隐购”的刺激,加上如双十一的促销广告,使得小军对于抢购乐此不疲,有用的没用的只要商家促销广告吸引到缺乏消费指导的小军,他都会放入购物车内。从此,小军的世界里只剩下网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就这依然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直到有一天孩子惹上了更大的麻烦。

      在我近两三年的工作当中,很多来访家长主诉的问题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对孩子的影响,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等等,在父母眼里网络世界已然成为洪水猛兽,生怕把自己的孩子吞噬。似乎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一方面又担心互联网对我们的孩子造成伤害。不知道在你们的现实生活中,你们及你们的孩子是如何看待和应对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欢迎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今天我想就从网络购物这个方向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如何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活的习惯。
  “双十一”又要来了,天猫、京东等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已经开始预热,喜欢网购的朋友们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弹药了。网购对于孩子而言,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讲的“花零花钱”,但这又不同于“花零花钱”,因为网购更多选择、更加便捷,让大人与孩子都难以抵抗其诱惑。如果家长引导、监管不力,很有可能会家庭和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您或需要问,双十一怎么会造成伤害?跟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关系呢?透过双十一的本质,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和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双十一是一个人造节日,既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不是从西方舶来的节日,而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大众的心理变化,人们根据象形、象声、兴趣爱好和商业动机等因素人为制造出来的节日。从消费层面看,每个家庭的成员都是消费者;从技术发展层面看,时处网络时代,没有人能够摆脱网络的影响;从社会化层面看,网络购物形成了一个新的巨大的社交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规则、有冲突,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充满了诱惑和危险。
也可以这样说,看似简单的网购所引发的冲突实际上是新旧文化的冲突,它频繁的进入日常生活,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方式,不仅打破了家庭的固有消费模式,更是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买买买”的快意和风险同时出现。如何应对风险、控制欲望不仅是孩子要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父母需要面对和重视的课题。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案例,一个初中生,我们称他为小强。小强家境富裕,父亲是淘宝店主,妈妈几乎是全职“剁手党”,从网络上包办了家庭采购。可以说他们家的经济往来基本源于网络,这也使得小强耳染目睹,对网购习以为常。妈妈为了方便孩子网购,开通了自己名下的信用卡附属卡给儿子使用,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经济管理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了,一家人享受着网购带来的快乐。
小强的网购水平越来越高,他会在父母的忙碌而无法照顾自己的时候自己在网上叫外卖,这使父母分外高兴,认为网购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个大麻烦,觉得孩子有了网络的帮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自己的事务,而更加的减少对孩子的关注。直到有一天小强在同学那里接触到了“王者荣耀”,酷炫的场景,刺激的情节,胜利的欢笑,以及游戏中的各种装备使得小强深陷其中。为了更好的体验游戏,小强开始在网上采购装备,由于他使用的是妈妈的网银附属卡,因此当下就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只是训斥一番也没有作什么后续处理。
小强沉寂了一段时间,但欲望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游戏的渴望,对装备的追求使小强欲罢不能,聪明的小强防止被妈妈发现,开始借用学校门口小店老板的网银购买游戏装备,小强借助这些装备成了游戏高手,不仅赚回了购买装备的钱,甚至还有了收入。这时他的父母发现了,看到他居然还挣到了钱,也就没有再做规劝,还觉得孩子蛮有能力的,听之任之。
网络购物、网络游戏说到底还是一种关系的延续,需要人与人的接触与交流。虚拟世界的交流,由于年轻人本身缺乏的人际交往经验加之缺乏现实交往的基础很容易产生矛盾,在一次与本地网友的交易中产生纠纷,并由线上发展到了线下,双方见面,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冲动之下小强一刀把对方刺成重伤,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到了这个时候小强的父母悔之晚矣。父母对孩子的网购不加控制,疏于监管,甚至放纵,总认为网购、网游只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忽略了网络的复杂性,忽视了孩子的不成熟性,置孩子与风险之中,导致了严重后果,得到的是血的教训。
再看一个案例,这是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我们称他为小军吧。小军在父母和亲友眼里是典型的乖孩子,平时在家在身为工薪一族的父母的严管下不碰网络,更别提网购了,哪怕小军对网购充满了好奇,也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当他看到同学们在网上购物时,总是好奇的凑上去观看,欲得不能的潘德拉盒子终于在一天请同学帮忙代购中被打开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了一个在家不上网,在外找人帮忙的“隐购一族”。
“隐购”的刺激,加上如双十一的促销广告,使得小军对于抢购乐此不疲,有用的没用的只要商家促销广告吸引到缺乏消费指导的小军,他都会放入购物车内。渐渐地,小军的小钱包空了。为了网购他开始编造谎言从父母那里骗钱,就这都无法满足他的购买需求。
从此,小军的世界里只剩下网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就这依然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直到有一天孩子惹上了更大的麻烦。
有一个周末,小军父母外出参加聚会,留小军在家,他发现妈妈居然把网银U盾还有密码记录本放在电脑旁,没有收起来。他兴奋之余打开电脑用妈妈的账户顺利的完成了一笔网购交易并且由于金额较小没有被妈妈发现。从此以后,只要父母不在家,小军就会利用妈妈不收U盾的习惯过足网购瘾。好景不长,有一天小军在购物时发现一个退款提醒,误以为是妈妈购物退款,便按照对方的要求填写了账号及密码,之后对方再也没有出现,他也没有在意,再关掉电脑之后就去玩了。等到晚上妈妈发现银行卡的钱都不翼而飞,在父母的追问下,小军只好老师的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小军中了钓鱼病毒,被黑客骗走了钱。
于小强的父母不同,小军的父母过于担心孩子的网购行为,同时不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只是简单粗暴的堵塞孩子进入网络世界的通道,没有有效的引导孩子去面对,与其想方设法让孩子躲避现代生活的新方式,倒不如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在满足孩子的需求的同时理性的看待网购,让孩子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网络生活。
两个例子我们看到的都是网络以及网络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那怎么做能正向引导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网络思维和网络消费习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这个家庭吧。
小芳的妈妈是一位互联网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网购达人,更是一位细心的妈妈。因为妈妈从小就有意识的注重和孩子的交流沟通,一方面会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去看待,一方面又会以妈妈的身份去给到孩子一些自己的建议,尊重、平等、开放的同时言传身教,树立必要的家庭规则,使得母女俩就像闺蜜一样,妈妈不会过分关注孩子的隐私,同时孩子对妈妈几乎是无事不谈,也总能在妈妈那里获得相对满意的答案,或者妈妈会陪着她去寻找答案。
妈妈发觉每当自己在网上购物时,孩子都会很感兴趣的坐在一边看自己操作,并询问一些关于网购的事情,妈妈并没有回避和阻挡,而是邀请孩子也来体验一下网上购物的感觉。当孩子学着妈妈浏览网上店铺时,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似乎每个都是自己喜欢的,开心极了,妈妈观察到这一点鼓励孩子多买几件。妈妈这样说,小芳反而冷静下来,想起妈妈说的节制,自我管理,精心的挑选了一条丝巾,按照提示一步步完成交易,当电脑显示“付款成功”后,小芳跳了起来,得意的向妈妈说:“网购真方便!妈妈,我给你买了一条丝巾!”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妈妈激动地把孩子搂在怀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芳也参与到家庭网购当中,妈妈邀请她当监督员,充当参谋,管控妈妈购物的欲望。网购不仅仅是一条新的消费渠道,更成了这个家庭的沟通渠道,通过网购的过程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更多了,相互之间更为理解,父母因为孩子的积极参与亲密关系也更加和谐。
互联网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的触网难以避免,看似简单的网购行为已经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家庭生活模式,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消费思维。但虚拟的网络世界复杂而多变,对于心智尚未健全、自我管理不足的青少年来说,更需要家长的小心呵护与细致训练,应对风险、控制欲望不仅是青少年要面临的新的挑战,也是父母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在严管和放手之间要有一个权衡。
对此,有以下一些建议:
第一,管好孩子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家庭是一个人最初成长的地方,家长是孩子消费社会化的首任导师。研究表明,任何家庭成员之间对消费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而以代际间的影响更为突出,进入网购时代,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面临这一个全球的文化消费环境,这自然会导致家庭的消费决策关系的变化。对父母而言,意味着自己要进入二次成长过程,学习新的消费模式以及带来的新消费观念。在父母的学习成长的同时,以身作则严格的执行家庭成员共同制定的家庭消费计划,当父母做出表率,要知道,父母的消费观念会影响到孩子的消费活动的走向,理性的对待网购时,孩子自然也会效仿,进而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相对成熟的思维模式;
第二,一定要注意与孩子进行沟通时的方式方法,不妄加指责,也不轻易夸奖,在一定规范内的平等尊重,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消费过程当成亲子沟通的过程,对于消费的交流内容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内,网购使孩子的价值选择范围扩大了,他们的参照物更多了,父母可以借此在类似金钱观、价值观、自我管理等等方面和孩子进一步交流,充分利用这么一个工具增进亲子关系,正向的引导孩子;
第三,理性的看待网购,理性的引导孩子接触并参与网购行为。对于网购,我们既要顺势,也要控制。尽管有了网购,孩子的生活场景依然是在现实当中,用现实的方法管理网络事务,父母应该在细心看护下给予孩子实践的机会,给与孩子试错的机会,既要给到孩子买东西的机会也要给到孩子存钱的约定,做到管理资金、合理消费,做一个守望的家长。我们能在远远的地方看着孩子自由成长,同时又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爱的目光一直伴随着他成长。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