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安全感”误当成“爱”!

很显然,“神”是无法被打败的。总之,爱情不光是那些林林总总的,也不光是价值观的认同,若有人把“安全感”误当成“爱”,最终等来的或许仍然是痛苦和别离。

1

最近看了一档相亲节目,其中一个女生成功牵手后,当被问道为什么会和一个显然和“自己在节目开始所描述的理想型”完全相悖的男生牵手,一时竟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这恐怕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快乐幸福的模样,那么,女孩的哽咽说明了什么呢?

若以财富、才智等指标评判,那个与之牵手的男生虽不是泯泯于众,但也绝非优秀。这样的一个男生,真的可以打败女生心目中的男“神”吗?


2

很显然,“神”是无法被打败的。那么这里就会有两种猜测:一是女生妥协了。然而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在节目上妥协意味着在观众面前给自己打脸,这种当众否定自己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若仅仅是为了追求节目效果,也就丧失了讨论的必要性。

二是女生真的被打动了。那么,除了那些已经在卡片上秀出来的文字介绍,男生身上究竟具备了什么样的特质吸引了女生呢?或许这才是让大家应该会感到好奇的部分吧。

3

首先我们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来自何方?众所周知的,如颜值、才华、品性、权力财富等等。但除了这些,似乎总还有一些什么很特别的感觉,在冥冥中左右着我们的选择,时不时让一众吃瓜群众大跌眼镜。

它似乎说不清也道不明,常常难以言表。但当我们终于遇到了那个他,我们就会知道他就是那个对的人,就是那么轻描淡写般地,他便占据了我们内心的王座。

如果真的去追问这个女生,她或许会这样告诉你:和他在一起很舒服。

他或许没什么出类拔萃的特点,但他能让她感觉很舒服,舒服到让女生可以抛弃颜值、才气、房子、车子、存款等通常会折磨着一般人的择偶硬条件。


4

心理大师阿德勒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生活、工作和婚姻。而在我们这个干什么都要像吃快餐一样迅捷高效的时代,大家似乎已经习惯把婚姻择偶所需涉及的内容全部量化,就像婚介所或红娘网站所做的那样。量化是有好处的,量化之后才便于帮助我们从茫茫马群中筛选出那匹条件最优秀的黑马。

如果你来上海,你甚至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相亲角,里面却都是清一色的爸爸妈妈们。他们或拿着一块板子,或挂着一块横幅,上面展示的全都是他们子女的各种学历、荣誉、薪资等各种择偶条件。

这种相亲的成功率究竟有多高,我不知道。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需求在的地方,就会有市场。那么有人亏有人赢,自然便都是寻常事了。

无疑,物质的条件可以量化,比如几套房子、几辆车子、父母背景、银行存款等等。但是像“舒服”这样的指标究竟该如何量化呢?

让人舒服是不是意味着有同理心?我们身边也不乏有善解人意的小伙伴,但要说其情运亨通,却也不见得。

5

爱默生说: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

在节目里的那对男生女生,从表面上来看,男生似乎并没有给出很多,也没有刻意去追求女生,仅仅是聊了一些生活琐事,给人以淡淡的感觉,旁人看来更是完全没有如天雷勾动地火般的场面,可以整个high翻全场,但是她却能从他那里获得源源不绝的安全感,让她不愿意错过他,只想紧紧地把他抓住,再也不放手。

莫非这真的是那种所谓的超越了现实的灵魂碰撞吗?有些人可能仅仅坐在一隅,便拥有令人安神的能力。有些人仅仅用一个眼神,便能让你如沐春风。有些人话不多,但是他短短的一句话却胜过别人千言万语。

6

歌德说:爱情,你的话是我的食粮,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


就像两块分离许久的拼图,在遇到彼此前,对另一半的想象可能是局限在特定群体内的,也可能是天马行空般地不存于现实中的,但一旦对接成功,他便是她的真命天子,似乎任何的解释都显得多余。如果一定要给个解释,或许与佛家所说的顿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

这种看似非理性的选择,有时也不禁让我怀疑,似乎人类的“生物本能”也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说到这里,弗洛伊德恐怕又要偷笑了,可能会以他素来自负的模样嘿嘿一笑:就算你们现代人自诩理性,还不是逃不出我的性学三论?

7

最终,女生到底是选择了“爱”还是“安全感”?这个恐怕很难说清,也许是前者,也许是后者,又或许二者都有。两者的区别在于:爱具有建设性,是一种付出,能让感情持续燃烧,是一种源源不绝的原动力;安全感则是一种内在需要,是一种索取,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感情便会因单方面的能量枯竭而走向决裂。


女生此刻所做的选择是否真的适合她,我们现在仍不得而知。若不对两人最终的结局进行跟踪分析,就在此刻妄下断言,终归是不妥的。毕竟一段感情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便恍若那夜空中闪烁的烟火,明亮却短暂。

总之,爱情不光是那些林林总总的,也不光是价值观的认同,若有人把“安全感”误当成“爱”,最终等来的或许仍然是痛苦和别离。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