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有多少妈妈在为他们一起悲悼。为今生不能再见的母子,为曾经视若平常的天伦……"
1
昨天,上海徐汇区一小学门口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惨剧,1名29岁的男子持菜刀,砍伤了3名男童及1名女性家长,两名受伤男童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从网上疯传的现场视频中,我们能听到家长撕心裂肺的求救声,令人揪心。
现场视频截图
究竟什么样的人,会将尖锐的匕首,刺向手无寸铁的孩子?
凶嫌被警方控制
警方通报称,犯罪嫌疑人为29岁的黄某,无业。今年6月初,黄某来上海打工,因生活无着,于是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进而行凶。
上海警方通报
2
凶手为何残杀无辜幼童?
新闻传出后,很多家长说,连看到新闻标题都已经觉得触目惊心不忍点开看,根本无法想象,怎么会有人能够因为自己生活受挫,就拿利刃砍向手无寸铁的无辜儿童?
新闻截图(来源:新京报)
砍人男子照片曝光后,一名网友表示,凶嫌是其同学,上大学时因为竞选班干部失败,就一直觉得所有都针对他,“也不跟同学来往,有反社会的感觉”。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此类犯罪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点原因:
(1)人格障碍产生反社会动机: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比如,认知方式偏激,妒忌心强,容易冲动,情感冷酷等。这些人格缺陷在特定情境或者特殊刺激下,就会引发极端行为,去报复他人和社会。
(2)人生挫折引发攻击反应:
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者受到挫折的时候,通常会对使自己受挫的人表现出攻击性。有80%甚至以上的凶杀案都与此类报复心态相关。
一旦因为恐惧或者无法接近这个不愉快的根源而使得直接报复无法实现时,便会将愤怒发泄到另一个替代物身上,而这种攻击或者替代性攻击指向社会时就成为了一种报复社会的犯罪。
为什么报复社会型犯罪往往以无辜的人作为目标,特别是女性和孩子?
除了因为老幼妇孺的反抗能力较弱,能满足凶手的控制欲和征服感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因素。因为反社会人格者报复的是社会,不是报复弱者。所以,他们选择的地点是容易被社会关注的地方,比如学校、医院、车站等,这些地方,往往儿童、老人等弱者也比较多。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州桑迪·胡克小学发生严重枪击案,枪手残忍杀害27名师生以报复社会。
3
遇到意外暴力事件,家长和孩子如何自救?
每次遇到针对无辜儿童的恶性伤害事件,我们在痛心和愤怒之余,总会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手无寸铁的孩子?
两个月前,陕西米脂一中学发生十余名学生被仇恨社会者砍杀的惨案后,一位来自事发当地的公安干警,根据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为孩子们总结出了面临突发的暴力伤害该如何自救的建议,在这里我们罗列出来,供所有家长参考:
(1)前提条件:请平时让孩子养成走路不带耳机的好习惯!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安全防护,也能够方便及时地捕捉周围的危险信息!
(2) 跑起来。
听到周边有异常后(例如大声的哭喊和呼救),应快速判明情况,迅速逃离危险区域,奔向安全地带,越远越好。
判断清楚危险的方向,选择好逃跑的路线。一定要避免低头乱窜、跑向死胡同之类的地方。
扔掉你身上的书包、水壶等不必要的物品,以防它们影响你逃生的速度!
(3)会躲避。
如果你不能迅速地逃离现场,那么就要就近选择安全的地方躲起来,例如商店、宾馆、饭店、民居等。
(4)要冷静。
千万不要哭,要学会冷静应对。请把门反锁,并远离窗户,可以躲到屋外边的人看不到的地方,例如门后边、桌子底下、床底下等等。
迅速把你的手机或电话手表调到静音状态(非常非常重要!!!)。
在确定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偷偷用微信或短信等不会发出声音的方式,向你的家人和朋友求救,再由家人或朋友向警察报警。
(5)等救援。
危险发生后用不了多长时间,警察就会赶到现场。
这时,如果你正在逃跑途中,要迅速地跑向警察寻求保护;
如果你正在躲藏过程中,那么不要听到响动,就急急忙忙地往外面跑。
要知道,警察赶到现场后的首要任务,不是抢救伤员,而是迅速地制服犯罪嫌疑人,消除危险状态!所以你要等到警察现场处置完毕,确认安全以后,再从你所躲避的避难场所出来,寻求警察的帮助!
写在最后
今天,网上很多家长都在愤怒地呼吁对上海砍小学生案的凶手“处以极刑!”“千刀万剐!”,但是这类报复社会型犯罪最令人恐惧的地方在于,即使这个凶手被处决,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家人仍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因为多么残酷的刑罚都无法阻止别无选择或失去理智的人铤而走险,处决犯罪根源比处决罪犯本身更重要。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除了本身性格特质之外,也和他们的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能够在酿成悲剧前获得疏导,此类惨案或许就可以避免。
愿相关部门能更快地拿出具体的措施来,对那些心理疾病患者以及生活上遭遇重大变故的群体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心理疏导,这些成本,与他们蜕化为狂暴杀手后所带来的惨重代价相比,真的是太小太小了。
而那些还潜伏着准备伤害无辜的孩子的人,也许并不会给我们太多准备的时间。
- END -
本文来源于:心理老资料网(微信号:yidianlin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