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科学家”同学的一场对话

金博是个温和的人,其实他离我很遥远。后来,偶见一篇关于“科学家”的评选活动,他和他的团队发明了什么东西…哦,原来他是身边真实的“科学家”啊,一下子肃然起敬。小学时,好多小朋友的理想都是成为“科学家”,听上去特别“天方夜谭”..一不留神,原来同学圈里真的有一枚,简直是梦幻般的感觉。

金博是个温和的人,其实他离我很遥远。即使是在高中时代,这样的一枚帅气安静的学霸,是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风云人物。而我,则在人海中沉沦。然后我们渐行渐远,不见踪影。


后来,偶见一篇关于“科学家”的评选活动,他和他的团队发明了什么东西…哦,原来他是身边真实的“科学家”啊,一下子肃然起敬。小学时,好多小朋友的理想都是成为“科学家”,听上去特别“天方夜谭”..一不留神,原来同学圈里真的有一枚,简直是梦幻般的感觉。


我呢,是个问题特别多的人。用杨绛的话来形容我是妥妥的“书读的少,想得多”,满脑袋的浆糊。最近偶然看到“拍打可以治疗晚期癌症”的信息受到刺激了,“三观”震了一震。感觉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是我有问题了?太“方”太“轴”太“僵硬”吗?毕竟我是一个可以把太极拳打成广播体操的人啊。于是一时想不开,就向心中博学的金博(发现高智商的人知识涉猎很广,这是个普遍现象)“十万个为什么”了一下,然后有了一场有趣的谈话。


想想挺有意思,因此记录下来。



蜜丝周:我想请教一下,我对物理学一无所知,但我觉得“量子力学”挺有意思,我身边有心理咨询师很感兴趣,会将之与心理咨询相联系,量子啊原子啊共振啊纠缠啊,挺玄乎也挺玄妙。我想请问,从科学视角是怎么看待“量子力学”的?


金博: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从物理学上讲应该是完备的,就跟牛顿力学一样差不多都是没问题的。但是他有一些有些方面还是在研究的。只不过这个量子力学,理解起来跟一般的有点不太一样。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很多呀,我们所有的半导体芯片,你的手机芯片全是基于量子力学的。


把量子力学和心理学搞在一起,我认为是“蹭热点”,基本上是没有关系的。心理咨询中用“量子力学”的名词术语,相当于一个借喻的方法,就像文学上你用其它东西打个比方来说明事情是一样的,实际上的本质跟量子力学应该没关系的,就像你打比喻A跟B比较像,但实际上物理上是不一样的。


蜜丝周:我明白了,那你怎么看心理学家荣格的“共时性”这个问题,这个和量子力学的纠缠概念有点像的。比如说个假设,我刚刚在喝茶的时候想起你,然后恰巧在同一时刻你也想起我,我们一交流发现我们想念彼此的时间在同一个时刻,你怎么理解?


金博:这个不就是什么“心有灵犀”?


蜜丝周:你说“心有灵犀”也可以,但我觉得“心有灵犀”是一种表达或命名而已,这有点像量子力学上的“纠缠共振现象”。心理咨询的鼻祖佛洛依德他是想要讲科学的,他起初是个生理学家,他特别想要用自然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心理学,像解剖一样的,把人的心理过程看作是可用物质微粒来说明的量化决定状态。


而他的弟子、本来钦定的接班人荣格,是有点神叨叨的,他发展的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可以说是一种超心灵学,受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易经的影响。这也是他们两人决裂、分道扬镳的原因。我想量子力学和荣格心理学有些部分蛮像,你是怎么理解?


金博:我也不是搞量子力学研究的,只是大概知道一点。量子纠缠指看上去很远的两个物体,好像没有关系,但如果物体A有动作,物体B也会有动作的。量子力学解释是A和B之间建立联系之后,它就变成了一个整体系统,会彼此影响,虽然看上去很远不相关,实际上是有关联的。如果借用到心理学里,如果A在某一时刻想到B,B恰好也在同一时刻想到A,那他们之间是不是有一种特殊联系方式建立关联的?这个部分很难说,科学本来有些部分也说不清楚。


但这种“心有灵犀”现象,可能有个前提,是这两人互相想到对方的概率有多大。比方说从来没想过是突然想到的,还是说时不时会想到,如果是后者,是很正常的。如果是前者,十年都没想过,突然想到了,就是比较奇特了,如果有心理学解释也是蛮有意思。


蜜丝周:这样说的话,我理解是“概率”或“自我催眠”的部分。当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应用“量子力学”的时候,我觉得也是在走向“灵性”。


我觉得我自己不懂的太多了。比如说“蝴蝶效应”,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亚洲某个地方刮“飓风”,这个可以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吗?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走“科学路线的”,我喜欢心理动力学,是觉得心理动力学的理论是比较朴实和实际的,人类早期母婴互动、儿童心理发展以及对病人的一些研究,以及看到和早期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是蛮实证的,有依据的。灵性心理学我是有些接受无能。但蛮有意思的,我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但同时人也是愚昧的。比如巫术、跳大神这种也可以摆平一个人,人不一定要脑子很清醒、很理性科学的活着,人也是可以愚昧的、但心理状态平衡的活着。


金博:科学最大的特点是可证伪性。就是一个科学理论,在某一天是可以被证明为假的,如果说一个东西绝对真的,或永远没办法证明为错的,就不是科学。蝴蝶效应,说说而已,是没有办法被证明的。然后实际上也不可能发生的。蝴蝶效应发生的前提是所有的系统都是正反馈,然后雪球越滚越大,滚到亚洲就引起风暴。但实际情况中,很多情况不是理想化的,有些反馈是负反馈,搞搞就消失掉了。


蜜丝周:听起来蝴蝶飓风好像是个寓言故事,是人造出来。这个故事我们常常在心理学一些课程上用,有时用来说明因果关系,因果之间并不是一定是明晰的联结,或是因是遥远的,或有因未必有果,有果未必有因,不需要去验证和查明的。


科学上是说“有因必有果”吧,但是不是发现有太多的问题,太多的奥妙,是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呢,是没有因果的。或者是觉得科学还不够发展,科学知识还不够广,还无法解释这个世界。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科学知识足够多,就可以解释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


金博:因果关系解释蝴蝶效应是对的,但引起飓风的因可能是很多,蝴蝶可能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部分。这个因有可能在达到果的过程中被消逝了,无关紧要了,也可能在达到果的过程中被放大了。蝴蝶效应是个极端情况,微不足小的因,后来放大放大,变成产生结果的最主要的因,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很多问题科学是解释不了的,没有什么原因,只是现象,所有很多大科学家最后会去信仰宗教。科学也只是一套系统而已,不能解释所有。最有名的科学家牛顿,他最后发现宇宙第一推动力找不到,然后信基督教,这是个故事,实际上他本来就是信教的。在以前,宗教和科学不是分这么开的,科学家信教是很正常的。


蜜丝周:科学相对而言,搞得是外在的世界。有的时候我们想用科学的东西来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心理学里面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研究是在做这样的一个工作。但同时可能会发现,内心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一样,总有一些部分是没有办法完全搞明白的。所以当我们看到有这样的一个未知的世界的时候,会理解成有一个强大的一个未知的力量,在运行着这个世界,以及运行着人类的心灵吧,那这个时候可能宗教就很好用。


金博: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会说他懂所有的科学问题。真正的科学家只懂他自己的领域,一般来讲,做科学研究的人不会认为科学可以解释所有,如果有人这么说,他肯定不是真正做科学研究的人。真正的一个科学发现背后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比如再做A理论研究的时候出现一个问题,突然发现这个问题可以导向B理论的研究,科学研究不是按照剧本设计好的故事,大多数是偶发事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生命科学研究了这么多年,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而且短期内也不可能搞清楚。所以有些国外的科学家会去信教很正常,而且我发现有信仰的科学家比没有信仰的科学家做事情要做的好。


蜜丝周:当你这样来说“信仰”的时候,听起来“信仰”像一种敬畏,或良心,我觉得敬畏或良心是“超我”,或者好像“灵魂”的一部分,灵性的,蛮玄妙的。这样归根结底的问题变成了,有灵魂的存在吗?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英国科学家做过一个研究,就是临死前、去世时刹那体重之间的差异,就是灵魂离体,灵魂的重量,由此来说明灵魂的存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部分?


金博:灵魂,是没有办法证明不存在的,所以从科学上讲,不会说灵魂不存在的。英国科学家这个研究,我想单位是极小的,在误差波动范围内,当不得真的。这样讲好了,人活的时候是运动的,心跳的,死的时候,心不跳了,重量本来就会有变化的。现在很多事情不好信的,比如我们小时候听过的爱因斯坦做板凳,牛顿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发现万有引力,全是故事,不是真的。


蜜丝周:那灵魂存不存在,有还是没有,从科学上来讲,是不确定的。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物质的存在?你会相信进化论的观点吗?


金博: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肯定想不明白的,这种问题想多了,容易入教,我是不会去想的。但可能你们搞心理学的,好像是个专业问题,肯定要去想的。进化论的观点在科学界不是被普遍认可的,也是有很大问题的,达尔文的反对主义者也是相当多的。


蜜丝周:跟专业没什么关系吧,你就没有想过?你在青少年年代的时候也没有想过?中年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没有想过?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启蒙问题吧。现在有个词叫“空心病”,其实这也就是个好听的名字,实际上就是自恋障碍,很多发生于名牌大学生身上。


金博:活的这么精彩,想这些问题干什么,也是想不清楚的。每天忙都忙不过来,不想这些事情。


蜜丝周:这些事情往往是在不忙的时候才想起的。有些人有一种活法,就是让自己塞满,不能有闲暇时光,所有时间要用工作、娱乐等塞满,一旦空下来,会感觉巨大的空虚感,不知道为了什么这么忙忙碌碌,忙而无益。当然我知道你活着很有充实和意义。


我想人总要有所依仗才能活得好。信科学也行,信宗教也行,相信进化论也行,都是支柱,都能活的好,最麻烦的是,啥也不信,心里一团乱麻。


金博:空心病一般不会有人这样的吧。自我意识啊,我觉得一般人的确很难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情况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我看过一篇经典的文章,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估。


蜜丝周:“空心病”塞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会回到我的存在是没有意义这个问题,动力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自恋”的问题。就是他的自尊水平很低,内心其实觉得自己不够好,活着没有意义和价值,他的内心世界都是被外在所充斥的,比如你要去学习,要考上名牌大学,以前可能是为父母的面子活着的,没有自我的部分。就是他外在取得很大的荣誉,但不能充实到他的自体里面的,成为他自己的。


你说的《哈佛商业评论》文章中的优势和劣势,好像称斤两一样的,拿出去卖的感觉,和自我意识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相关的,我觉得自己很棒,我喜欢我自己,其次是和人际关系相关的,家庭啊爱人啊亲人啊朋友啊,最后是和社会功能相关的,工作啊,成就啊。


人和人之间是很不同的,你可能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世界,一个是内在世界。这两个世界是相互反馈,交互作用的。不同的人,对两世界的注意力分配是不一样的。



本文得到金博同意发出。

金博说,随随便便的一场聊天,内容肯定会有一些错误的地方,但没关系,保留即时的内容挺好。

我想,我在这里留存的是,除了这些即时的内容之外,还有流逝的时光、闪光的思想、不解的困惑。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这个世界是奥妙的,但也是朴实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安定感。


感谢金博。


 

---------------------------------------------------

作者简介:

高校副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硕士,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米尔顿·艾瑞克森学院临床催眠治疗师。主要培训有第四届中挪精神分析长程培训项目、第六届中德催眠长程培训项目、张海音客体关系学派理论与技能培训项目等。

我所体验的咨询: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容器中,我们一起细细品味、慢慢切磋每一缕细腻的情感,看到自己,四目相视,会心一笑。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