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被女儿搞炸毛之后…

真是太有对比效果了。然后,昨晚上,一言不合我就被女儿搞癫狂了…昨晚难得和女儿一起做点厨房工作。我和我女儿的母女关系,照猫画虎的抄袭了我和妈妈之间的母女关系,既是最亲近的,也是最难忍受的。我也常常惊讶于女儿对我的“抄袭”。

1

 

真是太有对比效果了。

一天前,有个朋友还跟我说“真佩服你,有不同的意见,你可以有理有据的提出来讨论…”

然后,昨晚上,一言不合我就被女儿搞癫狂了…

 

事情是这样的。

昨晚难得和女儿一起做点厨房工作。我让她拿刀切一些水果,切完后她拿着刀东戳戳西戳戳…我提醒了两次“不要拿刀戳来戳去..很危险的..”但我女儿虽然“哦”却没有上心,又第三次继续拿刀去打开水龙头…我就爆炸了,一下子把刀夺了下来,并严厉斥责她“怎么不听妈妈的话,已经说了两次不要玩刀了…”


结果当然很不好。

 

几分钟后我就内疚了,然后跟女儿去对话:

我:“对不起,妈妈又对你暴脾气了….”

女儿:“我习惯了”。

我:“问题是,我好像对你最不能忍住脾气….”

女儿:“正常啊,我对你也最不能忍住脾气….”

我:“我提醒了你两次,你为什么没有听进去,还要继续呢?”

女儿:“因为你没有讲清楚啊…. ”

我:“要怎么是讲清楚….我已经说了拿刀戳来戳去很危险….我真的要再多说一点你会停止吗?”

女儿:“我也不知道….”

我的内心戏:我再多说一点,你肯定会说“妈你好啰嗦….我不听不听我不听….”(忍住是个本事)

 

2

 

在上述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所学的正念、理情疗法RET、正面管教“积极的暂停”等,在那一刻统统不翼而飞了…..

当然,我之后用上了正念的“自我同情”,当时的状态会生气很正常啊,暴怒会来也会走,内疚会来也会走….

总的来讲,当时觉察不够,涵容不够,hold不住自己的情绪。


这真的是一生的功课啊。

 

但是,同时我也反省到了,我和女儿之间,绝不等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

 

一般社交人际中,理性更多一点,想法再不同,闭紧嘴巴不讲话可以吧,再不行,转身就走也可以。

 咨询室内的关系也更不可比拟,我们总是在努力去理解来访者“症状”背后的意义,共情先行,这是一种工作态。

 

3

 

那么,在母女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既是最亲近的,也是最难忍受的。

 

这里到底有什么?

 

然后脑子里冒出来一句话:“孩子就是你自己…”其实这句话是别人和我说的,但当时他就说完这一句就走了,而现在这句话从我自己心里冒出来了,好像一个声音凭空而降。

 

我和我女儿的母女关系,照猫画虎的抄袭了我和妈妈之间的母女关系,既是最亲近的,也是最难忍受的。

 

我也常常惊讶于女儿对我的“抄袭”。她对我讲话的时候,“那把一件小事渲染成一个大事件的动静,那脸部表情极尽全力的充分运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还有手舞足蹈…”,我简直看惊呆了,啊呦,这一个小小的我呦。

(心理动力学专业术语叫认同,或者还有因为有血缘关系,而超越时空的长成了我….)

 

然后我就想起了当年“生孩子”时候的感受。

第一眼看到时是失望“怎么办,生个女儿这么丑?”

之后常常是“热泪盈眶”,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从我的身体来,养育她的过程就像我穿越时空回到过往,把曾经年幼的自己再去抚育一次…


4


所以,当我和女儿的关系,变成了“我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就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

 

内心总是要出现的苛责。OK,我只给你两次犯错的机会,第三次你试试看?甚至,前面两次“给你犯错”的机会,其实也不是诚心的,而是虎视眈眈的在等待“瞧,我给过你机会,你就是做不好的….”这种“苛责”源于对自己的不认同、不接纳。当然,这也是我早年“被忽视”的关系模式的翻版,做好了才能博得眼球,博得欣赏。比如,我随之出现的“内疚”,也是“做错了什么”之后的即时情感反应。

 

没有边界的边界。我和女儿,就像是“左手和右手”的事情。孩子与我,相互之间是最依恋的一个存在,我常说的一句略显偏激但真心这么认同的一句话“父母不一定爱孩子,但孩子一定爱父母,他们永远在寻找着父母”。虽然我自认为我和女儿之间不是连体婴儿,但我们内心对彼此有着最高要求的期待,所以我们之间彼此迅速的进行着情绪传染或情绪宣泄,一言不合立马炸毛。我女儿说:“妈妈,你对别的孩子的脾气,都比对我好….”而我女儿,我好多朋友看到她都说“看起来很懂事很独立….”

 

只给予而不尊重需求。小学时,我妈给我做了一条“湖蓝色的长裙”,我记得我只穿过一次就收藏起来不见踪影了。因为我小时好动,不喜穿“优雅”的长裙。这事跟“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一样,我给你我想要给你的。反观我和女儿,也是如此。我常常问我女儿,做这个事情好不好?女儿的回复常常是“随便…”但我去问她的需求是什么时,我常常又着急于“你怎么这么不上路?或你怎么这么幼稚?”我做不到龙应台说的“孩子你慢慢来,我等你一起长大…”我做的是“孩子你快快快,因为这个世界变得很慌张….”

 

 

5


纪伯伦的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耳熟能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值得记在心间,刻画在心上。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哥哥谈话,关于他和儿子的事情,我说“把孩子当成朋友那样对待就好了”。其实说的是对的,但说说简单做做难。

 

我写了这么多,但我并不觉得我是一个“坏”妈妈。有时候受邀去讲一些“亲子教育”之类的讲座,我基本上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在“父母成长是根本”这一点上。

 

从“孩子就是我自己”这一个感悟出发,更是如此。所以,我并没有怎么努力地成长一个“好”妈妈,我只想努力的成为一个“好”女性,一个有“自己”的女性,“内心顺畅”的女性,然后让我女儿看到。



作者简介:

高校副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硕士,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米尔顿·艾瑞克森学院临床催眠治疗师。主要培训有第四届中挪精神分析长程培训项目、第六届中德催眠长程培训项目、张海音客体关系学派理论与技能培训项目等。

我所体验的咨询: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容器中,我们一起细细品味、慢慢切磋每一缕细腻的情感,看到自己,四目相视,会心一笑。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