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与儿童成长

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对母亲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

依恋是什么?通俗点儿讲,依恋是一种能诱发正向情绪的社会联接,依恋是我们生命中第一个建立的社会关系所选用的模式,依恋能让孩子从正常的情绪状态变得高兴,也能让孩子从负面的情绪状态中得到缓和。此外,每个人类个体婴儿期的依恋本质直接影响到他成人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式和倾向,依恋行为系统存在于婴儿与主要看护着之间,母亲往往是婴儿最早最重要的依恋对象,因此母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对母亲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到了新环境中,儿童紧紧挨着母亲,几乎不去探索新环境。对母亲即将离开表现出焦虑,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或愤怒。然而一旦母亲回来,他们一方面表现的要跟母亲接近:他们要和母亲有身体接触。另一方面却又选择了负面情绪的身体接触方法:他们对母亲又踢又打,往往还伴随着愤怒的表情或者号哭。对于这样儿童的过激行为母亲与之“博弈”靠的是耐心、静心与陪伴,不回应无理要求亦不扼杀合理愿望,心理大师科胡特主张: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认同,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淡化消极行为,培养责任感,早期的以色列人对于孩子教育发生在孩子的俄狄浦斯期,男孩女孩都要做必要的家务劳动,为家庭发展出力,这是每个孩子的责任,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健康正常的孩子需要有人对他说“是”和“不”,说“是”的时候要果断,说“不”的时候要坚决,成人拖泥带水,界限不清,孩子会混淆概念在“是”与“非”之间游走,行为上拖延,逃避,依赖……心理上攻击,愤怒,焦虑,指责他人,习惯化外归因。并且孩子会在种种未被满足的愿望中找到借口,沉浸在“病态”里,完成潜意识里的继发性获益。

上一篇:夸孩子的哲学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