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幸福, 请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越早越好

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个生理上已经成年的学生,越活越迷茫,对自己的基本喜好那么不了解?总之,只要家长们愿意为孩子的幸福着想,积极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能付诸行动,孩子们就是幸福的,他们的未来也一定越来越好!

在大学任职期间,来咨询的学生中,有挺大一部分是跟专业选择有关的,尤其在面临专业分方向时,考研选专业时,这种情况,我经常问他们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对哪个专业感兴趣?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

Why?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个生理上已经成年的学生,越活越迷茫,对自己的基本喜好那么不了解?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询问他们大学专业是怎么报的,他们的答案惊人的一致,父母帮忙报的。

第二个问题答案依然一致。

“为什么要报现在的专业?”

“因为觉得以后就业好。”

直到第三个问题:

“那你本来想报什么专业的?”

这时他们的回答才会出现真正的主角,他们自己。

只看上面的描述,可能很多人会笑出来,因为确实有点荒唐,不和逻辑,但是这又是活生生的现实情况,也许现在或以后还会继续发生。中国家庭父母主导的模式很难一下改变,但是为了避免上述“悲剧”的恶化,作为一个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认为有责任为家长们普及一下职业选择的一些基本常识,也希望各位家长,本着为孩子未来幸福负责的态度,能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避免让自己的孩子走弯路。

“1%的天分+99%的努力=成功”,“干一行爱一行”…….以前这些名言警句鼓舞着努力勤奋的孩子加倍的努力勤奋,认为只要这样做,肯定有出头的一天,也误导着无数的家长,认为对专业喜欢不喜欢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但是事实是,在很多行业里面,如果没有任何天分,只靠努力,是做不出成就来,最重要的是,他们会越做越痛苦,没有目标,没有幸福感。

当然,对于曾经吃过苦的父母们来讲,维持生存的,获得丰厚物质回报才是工作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至于喜不喜欢,有没有成就感,幸福感?有了钱,那些自然就有了啊!

真的是这样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讲,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均有这五种需要, 满足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低层次的需要被合理的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马云会说,现在钱对他来说,只是一些数字,即他的物质需要已经被满足,对他起不到激励作用了,通俗的讲,就是再多的钱也不能让他有成就感和幸福感了。

当然,马云是太极端的例子,不具代表性,但是他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其表现出的人性其实是共通的,那就是,当物质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会把重点转向精神需求,即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

而事实上,相对于我们前几代人对物质的匮乏感,目前的95后、00后甚至10后,对于物质的需求感越来越低,因为他们童年时期中国经济已经转好,小的时候物质上基本是富足的,即他们的前四个需求(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基本上是得到保障了的(当然也有一些孩子这些基本需求是没被满足的,比如父母爱吵架,闹离婚的等等,这里暂且不详述),对这些孩子来说,以后的工作价值更多的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即,他们会越来越倾向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从中获得成就感,进而产生幸福感。

那么问题又来了,孩子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尤其是在高考志愿的时候。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了。

绕了一大圈,终于回到了文章的主题,作为父母,怎么帮助孩子做正确的人生规划。让现在的中国父母学习郑日昌教授那样的“放养式”教育,估计是不可能了,因为他们太渴望“帮”孩子了。那到底应该怎么“帮”,才是正确的帮呢?

通过对各类行业顶尖人物的成长研究发现,我们人生来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是非常清楚的,比如香港著名词人林夕是在初中时就确定要以写词为生;股神巴菲特从小就对数字充满兴趣,5岁就开始做生意了;马斯克从小爱思考,9岁就自学编程…….所以家长们要特别注意孩子在早期表现出的一些行为偏好,那时多是天生的,即天赋。

上次在上催眠课程时,郑日昌教授也跟我们分享了他大儿子的成长经历,其中提到小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对戏剧的喜爱,并且模仿能力很强,最后他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我比较认同教授提出的“放养”型教育理念,即让孩子自由发展,随心随性,这样才不会把他们真正的天赋压抑或磨灭或混乱。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我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种情况,就是因为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太多干预。本来小时候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后来家长会安排各种兴趣辅导班,也不管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擅长不擅长,反正别人都上了,我的孩子也要上;再加上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压力太大,没有发展业余爱好的时间和精力,就这样孩子们的天赋被慢慢消磨掉了,以至于成年时都忘了自己曾经是有兴趣偏好、在某方面是有天分的人。每当看着陷入失落、自卑情绪的孩子时,我的心里都很酸楚,但又感到无奈和悲哀,因为他们最好的引导时间已经过去了。

这也是我在这里长篇大论论述这个问题的根本动机,希望家长们能及早了解相关知识,发现并保护孩子们的天赋,能帮助发展那是最好的,这样会让成年后的他们事半功倍,人生也会少走很多弯路,内心的健康程度和幸福感也要强的多。

具体的操作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就是少干预,多观察。观察孩子在闲暇时间经常主动做什么(当然看电视、打游戏除外,并且最好不要让他们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我有一个外甥女,她从小就爱画画,4岁的时候表妹给她报了一个画画班,现在已经7岁了,小学二年级了,看她写完作业之后,自己还要再画画,平时问她要什么礼物,也都是跟画画工具有关的。所以我经常跟表妹说,一定好好培养,以后肯定能在美术领域有成就,最重要的是她是真的喜欢。

第二,如果有能力,尽量支持发展。就像我的外甥女,她明显喜欢画画,那就尽量给她找好的老师,从小给予高质量的教育和指导;比如我一个朋友的孩子10岁了,平时喜欢写作、看书,并说以后就要做作家。那我就告诉朋友要重视,书籍选择方面也要引导,尽量多读经典,培养文字的审美水平,再过两年可以考虑找一个好的写作老师。

第三,年龄越小,越要选好引导老师和教育材料。我们小时候接触的内容往往像给我们的人生打下了一个基调,就像暴发户不可能是贵族一样。贵族之所以称得上是贵族,是源于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受到的家庭熏陶,是渗入到血液的一种性格和习惯。早期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有条件的家庭,如果发现了孩子在某方面有特长,建议选择水平素养高一些的老师指导,如果没有老师,那自己在选择教育材料时,尽量选择经典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材料。

第四,如果现在孩子已经比较大了,条件允许的话,请尽量尊重孩子的想法。接触很多大学生,其实他们挺迷茫和无助的,之所以会来咨询,多半是因为父母不理解,没办法沟通。所以很多时候不是这些孩子叛逆,不喜欢跟父母说话沟通,而是在父母那里他们获得不了他们想要的,认同、支持和必要正确的引导。作为父母,建议能放下成见和固执,宽容的看待孩子,接纳他们的想法。这种接纳不是什么都由着他们为所欲为,而是愿意聆听的姿态,尝试理解的努力。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往往能冷静下来,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也会愿意跟父母敞开心扉。在孩子的迷茫期,来自家人的情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只要家长们愿意为孩子的幸福着想,积极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能付诸行动,孩子们就是幸福的,他们的未来也一定越来越好!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