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寂”现象的心理分析

浪寂现象是指那些陷入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的人。浪于形骸,而又寂寞孤苦,故称浪寂。在此,我用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分析一下。于是本我和超我就产生了矛盾,而自我是负责调和两者矛盾的。浪寂现象的人向本我投了降,以追求快乐为最终目的,将超我的要求压抑下去。

    浪寂现象是指那些陷入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的人。浪于形骸,而又寂寞孤苦,故称浪寂。这类人被网络游戏所困扰,但同时又不是那种自甘堕落的人。对游戏爱的心痛,但又弃之不能。于是出现了自己明明非常讨厌游戏,却又每天不得不玩得怪现象。有的人说他们实在是空虚啊,没有事情做,所以玩。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你同样可以做别的事情去弥补空虚,不一定非玩游戏。在此,我用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分析一下。首先解释一下,所谓的本我指的是一种源于生命本能、追寻快乐的原欲性的精神存在;所谓的超我指的是在社会环境的约束和教育下形成的活在准则和制度下的理智精神状态;看似两者是矛盾的,却是矛盾,但却由“自我”来统一成一个完整的人格。看上去好像很难理解,其实很简单。本我要追求快乐,于是对自我说:我要玩游戏,它能使我快乐,使我逃避现实的压力。在虚拟的环境里我可以任意驰骋,不必理会现实的各种规则和约束。然而超我是道德上的我,他会说:你不能玩啊,他太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他会令你失去很多东西。于是本我和超我就产生了矛盾,而自我是负责调和两者矛盾的。调节的好自然没有问题,若调节不好,三者失衡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浪寂现象的人向本我投了降,以追求快乐为最终目的,将超我的要求压抑下去。但是它是不可能时刻被压抑的,在有的时候他会跳出来继续抗争,(比如在梦里)于是自我就要继续调解,在抵挡不住超我的压力时。自我就会说:我去上自习,我去图书馆,我考研等等。把本我的要求暂时压抑下去。这样三者经常处于失衡的状态,就会引发心理问题。这样的人其实很痛苦,一方面要承受内心的谴责,另一方面还要追求游戏带来的快感。这种人其实很悲哀,一方面叫嚣发奋图强,另一方面却继续颓废。心理咨询师也许会用行为主义的办法,让他们干别的事情,或是少玩,定时定量。然而他们能逃过内心的冲动吗?那就要看自己的意志力了,别人帮不了,只能靠自己。浪迹现象的人要是自己能管住自己,那就不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根本原因就是自己意志力太薄弱.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帮人戒除网瘾的机构。其性质类似戒毒所。里面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强制你做别的事情,其过程相当痛苦。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家长为了孩子长久的发展,仍然会忍痛将孩子送进去。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还记得《扁鹊见蔡桓公》吗?要是最后发展到深入骨髓,司命之所属,不可救也的时候,什么都晚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