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孩子畏难、做事缺乏意志力是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实际上畏难是孩子缺乏意志力的表现。意志力是面对长远目标时的热情和毅力。意志力是将生活看作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

孩子做事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不肯坚持,怎么办?孩子畏难、做事缺乏意志力是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孩子遇到困难,逃避本身就是他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做出的一种选择,但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好的选择呢?实际上畏难是孩子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意志力是面对长远目标时的热情和毅力。意志力是有耐力的表现。意志力是日复一日依然对未来坚信不已不只是这周、不只是这个月,而是年复一年。用心、努力工作来实现所坚信的那个未来。意志力是将生活看作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

关于意志力的作用,首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TED 的演讲,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再网上找来看看,题目是《毅力是成功的钥匙》,演讲者Angela 通过大量的取样和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成就与智商并不是绝对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志力。

意志力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呢?

首先我们试着思考一下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什么让人做了不同的选择。为什么有人选择迎难而上,而有些人则选择随波逐流?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给出了她的答案,她的关于“心智模式”(Mindset)的研究,大概是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心智模式,是指我们对于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等等方面,是否可以改变的基本看法。她的研究发现,关于这一点,人们大概有两类看法:一是:这是可以改变的,即“成长型心智模式”,这样的人有“能力增长观”;另一类是:这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这是“僵固型心智模式”,他们有“能力实体论”。成长型思维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断成长的,所以他更关注人的能力成长。而僵固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他们更多的信念是为了证明自己行或者不行。

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是成长型思维的人。原因很简单,人的能力就是在挑战中成长,我们很容易理解肌肉越多锻炼就越结实,其实大脑的神经网络也是这样,面对越多问题,解决越多问题大脑也就越发达,如果一味逃避问题,大脑就没有锻炼的机会。

僵固型思维从哪里来?

1、忽略

忽略会造成孩子自我价值感低、防御。忽略的反面是关心和爱,孩子本能的酒需要关注和爱,如果满足了孩子被关注和爱的的需要时,孩子就会感觉到安全。心理学上讲“安全依恋”,如果母亲和孩子建立了安全依恋的关系,孩子就会有勇气去探索世界了。如果忽略他呢,孩子不会觉得是父母不对,而是本能的觉得自己不够好,为了防止被你忽略,他就会想办法隐藏起“我不够好”这个头脑中的事实,所以他就会想办法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

2、评价

很多家长会认为评价会敦促孩子成长进步,实际上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会理解为如果我足够好你就会爱我,如果我不够好你就不会爱我。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孩子会担心自己不被父母或者他人认可,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这时他们就会在幻想里创造出一个他们认为父母会喜爱的自我来,这就是一个“假想的自我”而这个“假想的自我”通常是完美的、强大的、优秀的、不会经历失败的,当他们用假想自我来对照真实的自我时他们会非常焦虑,因为真实的自我肯定和这个假想自我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他们会努力维持这种幻想,他们会害怕让别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因为他们觉得只有维持完美的一面才能被接纳和爱,而暴露缺点和经历失败就意味着不被接纳,这就是所谓的“虚假的高自尊”。这种虚假的高自尊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父母的忽略和评价来维持的。

3、过度保护

    父母过于焦虑,将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度保护,从而压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

1、关注:给予孩子积极关注,培养安全型依恋模式,让孩子有勇气用力量去探索新世界。在第一期的《妈妈是超人》中,有一个亲子默契的问答:其中一个问题是嗯哼提问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妈妈霍思燕回答游乐场,而嗯哼回答滑雪,妈妈说:太好了,他成长了,他不再是那个爱玩塑料球的小孩子了,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玩更多好玩的了。这就是对于孩子成长的积极关注,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了解到孩子的成长,只有对孩子积极关注,我们才能接收到这些信息,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2、鼓励对事不对人

我们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为了给孩子自信,往往会在他完成一件事后给予积极的评价,如:“你真棒!”或者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中往往会说:“加油,你是最棒的!”实际上这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心理负担,从而促生“虚假的高自尊”,让孩子对失败有过大的心理负担。这时候最好的鼓励是针对具体事件,而不是孩子本身。让孩子在沟通中体会到具体事件的成败并不等于对自己的评价,鼓励的时候是这样,批评的时候也需要这样做。

3、增加自我能效感

自我能效感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主性,而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性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我能效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做一些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如自己穿衣、吃饭,或者帮父母做些简单的家务。提供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决策和选择的权力, 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倾听他们的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不仅锻炼、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使他们经常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