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压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脆弱的妈妈

遇到好事,夸大地告诉父母。我们的文化也非常鼓励这种做法,名之曰“懂事”。懂事这两个字,大约相等于“懂得不给父母惹事”。太“懂事”的孩子,宁肯自己磨挫至死也无法开口向父母求助。在不爱孩子的家庭里,父母心里只有自己的情绪,忽视小孩的情绪,强压着他们懂事。

这个世界上,有一大群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孩子。

遇到好事,夸大地告诉父母。而悲伤、委屈、倒霉、被欺负、被排挤,甚至失业、失恋、失眠,都牢牢瞒着父母,怕他们担忧。我们的文化也非常鼓励这种做法,名之曰“懂事”。

懂事这两个字,大约相等于“懂得不给父母惹事”。这是孩子发展的一项成就。想想小婴儿的时候,孩子吃喝拉撒都靠别人帮,不会说话只会哭,害的父母疲惫不堪,情绪困扰,时时刻刻都是在父母惹事。但随着孩子长大,慢慢他们就知道凡事需要自己担起来,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当然是可喜可贺的好事!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太“懂事”的孩子,宁肯自己磨挫至死也无法开口向父母求助。最极端的例子是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13岁的女孩遭遇了地狱般的景象,她都无法向父母求助。为什么?

因为我们不太允许小孩有负面的情绪。在不爱孩子的家庭里,父母心里只有自己的情绪,忽视小孩的情绪,强压着他们懂事。在爱孩子的家庭里,情况也并没有好很多,孩子伤心难过,妈妈比孩子还忧虑害怕,然后想尽办法让孩子开心起来。

妈妈说,这是因为她太爱孩子了。但这对孩子来说,会营造一种内疚感,带来一种沉重的负担。妈妈很脆弱,如果告诉妈妈我很难过,妈妈不但没有能力帮助我,她自己也会崩溃的。这种信念一次又一次地在孩子面前被验证,被固化。孩子不知道,我有权利对伤害说不,同时我也有权利被伤害,那不是我的错。

妈妈为什么这么脆弱?

因为妈妈心里的不安全感。我们心里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我们拼命工作,拼命存钱,拼命取悦他人,我们害怕被同龄人抛弃,害怕被时代抛弃,害怕被重要的人抛弃。我们害怕平庸,害怕不完美,害怕和别人不同。

因为边界不清楚。妈妈为什么害怕小孩难过,真的是因为爱么?因为她不想自己焦虑。在她的心里,她和小孩是混在一起的。小孩考不上好大学,她觉得自己丢脸。小孩伤心难过,她自己接受不了。当我们把另一个人背起来的时候,我们一定是过度负荷的。如果我们非得要和孩子混在一起,他悲伤我double悲伤,他难过我double难过,他焦虑我double焦虑,那我一定是承受不住的,我承受不住两个人的情绪,这一定让我害怕,想逃避。所以我只能否定你的情绪:“怎么会呢?老师对你很好的。一定是你的错”,转移问题 “同学欺负你,我们转学!”

如果我们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成年人,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孩子伤心难过,妈妈不会崩溃,因为妈妈很强大。妈妈可以拥抱你陪伴你,妈妈可以听你诉说,妈妈可以给你好的建议,帮你理清思路。妈妈可以保护你疗愈你,同时,妈妈自己的情绪可以不受你影响,不会被这件事击倒,她还是那个能足够自己快乐生活的妈妈。

愿孩子懂得,我们可以独立承担自己的生命,但承担不了的时候,我们生活在广泛的同类之中,可以守望相助。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