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咨询效果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语讲:“子不教,父之过。”事实上家庭教育的滞后缺乏,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很大障碍。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发挥这些作用,以此来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恶化或巩固咨询效果,绝对事半功倍。

中国有句俗语讲:“子不教,父之过。”但是在孩子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以后,有60%左右的家长就已经放松了家庭教育,20%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学习成绩上,有45%的家长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如何教育心中没有底,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他们说的再多也没有用,家长的这些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事实上家庭教育的滞后缺乏,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很大障碍。

一、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看

1、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特点。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它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父母是否爱自己的想法,令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

2、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如何,往往也决定了他们自己所采取的教养方式。青少年人格的确立、习惯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无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内容的制约。总体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生活习惯养成、消费观念、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现实中,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二)从中学生心理咨询的普遍现状看

我们发现并通过实践证明——1、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家长有高的相关关系;2、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也离不开家长的全心全意配合,与其说家长想通过咨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不如说是家长通过给孩子咨询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结果是家长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所谓问题也就解决了。

通常的情况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也就是说当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一般不会考虑到自己与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关系,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于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治病,甚至把孩子弄到精神病院吃药打针。然而在我们的中学生咨询模式中,家长最终意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才是孩子心理问题滋生的关键,孩子真正的病根是家长。既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全家总动员共同解决问题,家长生病家长吃药。

这样的效果在个案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大的,由此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能否顺利走过人生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材的最重要因素,而家长又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心理咨询中家庭干预的作用

(一)自然随意的感染作用

家庭干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从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父母的教诲愿意听取。若家长不注重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思想,孩子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在校的成长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天长日久的熏陶作用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如经济环境、教育、职业、住房和邻居等都不一样。同一家庭内,各个成员之间的性格也各不相同。家庭背景不是影响家庭幸福的关键。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对家庭的态度才能对家庭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父母子女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最多,所谓“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便说明了这一点。据调查,在80%的问题行为学生中,其形成原因主要和家庭教育不力有关(如离异、寄养、放任、溺爱等)。另外,就孩子在校和在家的时间比例来看,在家时间要多于在校时间。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其实质就是人的人格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所谓“家风”、“家传”就是家庭教育继承性的一种证明;从家庭教育实施的时间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现为早期性和终身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李全彩,2000)。

发挥这些作用,以此来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恶化或巩固咨询效果,绝对事半功倍。心理咨询学里有种专门的针对家庭教育的咨询办法——家庭治疗,它就是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作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发展的目的。

三、家庭干预的渠道。

科学的家庭干预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一)以身作则,提高素质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平等、民主、团结、和睦、融洽),争取创建学习型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风”、“家传”。

(二)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一些家长总觉得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并不尽然。其实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都有许多“盲点”。心灵的沟通与关心最能打动人。通过观察和谈话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体贴入微,才能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解决他们的问题。进行亲子对话,通过写信、谈心、打电话等形式抽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树立“孩子,让我们坐下来谈谈”的观念和模式。

(三)欣赏孩子,宽容孩子

现代的家长似乎都与自己的孩子过意不去,孩子无论怎么好也总是不完美,家长在此蛮不讲理、霸道专横,竭尽家长的权威或淫威。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值得喜悦欣慰的过程,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心情去对待孩子成长中的任何问题,青春期是什么,它是人真正成为人的巨大兑变、裂变,成长总要付出代价。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的成绩和决定,只要不违背原则,他们尽力发展了即可。

(四)尊重孩子,引导孩子。

对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大多数家长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换位思考、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尤其是孩子的思想、人格得不到来自家长的尊重,所以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而有的过于严厉、粗暴,孩子一见家长就害怕,就会对家长存有戒心,有意躲避,有意掩盖真实思想,不讲真话,只讲家长爱听的话,以假象蒙骗,家长就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情况。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分析、引导和帮助改正。对问题不是包庇,在于解决和治疗。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