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比喻,让你读懂心理学在育儿中怎么用

在这种困惑的时候,我很庆幸自己遇上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它真正在教我们生活中的每句话到底该“如何说”,才不会伤害孩子,让孩子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发自内心的遵守规则,健康发展。“如何说”也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比喻一:心理学与育儿之间有一座桥。

弗洛伊德重点研究了人0-6岁时不同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的特点;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并描述了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这些都为我们更好得了解自己、认识孩子的心理发展给出了很多理论支持。但即便是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的人来说,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还是会有“我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不知道到底怎么做”的困惑。

有句话我很喜欢:“因为爱,每句话要好好说。”可到底怎么说,到了生活中就不好拿捏了。在这种困惑的时候,我很庆幸自己遇上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HTT)。它真正在教我们生活中的每句话到底该“如何说”,才不会伤害孩子,让孩子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发自内心的遵守规则,健康发展。这些语言并不是凭空编纂,而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的潜心研究,两位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的创始人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体系化推广,以及在全球40年的有效实践经验而来。这便是我所说的那座桥——我们的语言和科学有效对待孩子的方法。

比喻二: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在两端共同打通育儿隧道。

 

精神分析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的本源和发展,不仅让我们增加了对孩子发展规律的认识,也让我们体会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而作为孩子原生家庭的我们,又该如何摘掉原生家庭给我们带上的紧箍咒,成长为我们真正的自己,不至于这紧箍咒代代相传呢?这是隧道的一端——父母自身的成长。

行为主义认为,当行为发生改变时,我们看到了不一样效果,便会产生新的认知。好的效果会促使我们强化这种有利的行为。“如何说”也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它并不追本溯源,只要坚持这种方法,实践这种语言,不仅会收到好的效果,还会提升认知,促进个人的发展。这便是隧道的另一端。

隧道无论从哪一端开始打造,只要坚持,相信总有一天都会打通。问题是孩子不能等下去,聪明的父母们,你们一定能够想到怎样打造才能更快的打通这条育儿隧道了吧。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