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妈妈是怎样炼成的

很多女人在成为妈妈的那一刻,同时也孕育出了另一个宝宝,那就是焦虑。焦虑妈妈时刻都在担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开不开心、会不会生病,成绩怎样、未来如何,是因为她们的心中一直有个圣洁的婴儿,这个婴儿在自己的手中,要怎样继续保持那份圣洁与完美?也就是说允许和接纳自己的焦虑是第一步。这时候,妈妈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抵挡这份焦虑啊!

很多女人在成为妈妈的那一刻,同时也孕育出了另一个宝宝,那就是焦虑。

在医院:“看好孩子,别让人偷走了。……”

回到家:“我的母乳不够可怎么办啊?……”

上班时:“孩子在家现在怎么样啊?有没有冷着、热着?喝水够不够?饭都吃上了吗?……”

上幼儿园:“孩子每天早上都哭,我这心里更难受。TA在幼儿园会自己吃饭吗?会不会被小朋友欺负啊?老师会不会打孩子啊?……”

上学:“小学作业就天天写到九、十点钟,成绩也不见好,上课听懂没有啊?以后可怎么办啊?……”

中学:“孩子有话也不跟我说,还早恋,怎么这么不省心啊!……”

大学:“头一次离开家,自己生活能行吗?……”

工作、结婚、生子……

可越是焦虑,孩子越不让我们省心。这是为什么呢?我大胆地做一个这样的比喻:焦虑是我们孕育出的另一个孩子(更像是我们内在的小孩),当我们把关注更多的放在“焦虑”这个孩子身上时,现实中的孩子会以各种方式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从而是我们更加焦虑。如此循环。

焦虑妈妈是怎样炼成的呢?可有破解之法?

焦虑妈妈都有一个完美的期待

焦虑妈妈时刻都在担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开不开心、会不会生病,成绩怎样、未来如何,是因为她们的心中一直有个圣洁的婴儿,这个婴儿在自己的手中,要怎样继续保持那份圣洁与完美?希望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时刻都开心、成为最为出色的那个人……越是如此,越会在一次次的受挫中助长了“焦虑”这个孩子。

怎么办呢?一句“放下焦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常说,60分的妈妈刚刚好。那40分就留给“焦虑”吧。也就是说允许和接纳自己的焦虑是第一步。

焦虑妈妈缺少来自爸爸的支持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孩子在2岁以前更多是跟妈妈的互动关系,在妈妈那里获取生理和心理的滋养。而这之后,爸爸逐渐走入了孩子的视线,发展出了三角关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在两岁以前是没有作用的,相反,他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温暖的怀抱像容器一样抱持着妈妈与孩子。当缺少这个容器时,妈妈很多时候在孤军奋战,甚至有时还要忍受来自爸爸和其他大家庭成员压力:“你怎么看的孩子?”“都是你给孩子惯的坏毛病。”这时候,妈妈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抵挡这份焦虑啊!

而当家庭处于三角关系的状态时,三角的稳固取决于三个边的连结,也就是三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而更为重要的夫妻关系这条边,它是家庭关系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常常因为要忙工作、忙事业,在家庭中常常是“缺失状态”。而现实的缺失并不代表心理和精神层面就一定要缺失。

我们可以做什么?当然,我们鼓励现实中爸爸有更多时间在家庭中陪伴;在没有足够时间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注重陪伴保证质量,放下手机,专心倾听或者互动游戏。当爸爸外出时,也可以为孩子留下温暖便条或者信件;出差归来时,还可以用小礼物表达对妻子孩子的关爱……

对于妈妈来说,不抱怨、不指责,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正面的父亲形象便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和对家庭最大的爱护。

焦虑妈妈需要获得有效的方法

当妈妈每日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状况与“挑战”时,我们需要的是要理解孩子,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技巧。

当孩子说:“妈妈,我的小金鱼死了。”如果妈妈知道,“小金鱼死了你一定很难过”这样说出孩子感受的话,和一个拥抱,最能让孩子感到接纳和平复情绪的话,她绝不会说:“没事,我再给你买一条就是了”,去招惹孩子更加哭闹的反应。

当孩子忘记带文具盒时,如果妈妈知道一句简单的提醒“嗨,宝贝,文具盒”能让孩子最愉快的弥补过失时,她绝不会说这样的话去激发孩子愤恨的情绪和伤害亲子感情:“你看你,又丢三落四的,昨天晚上收拾书包的时候想什么呢?”

如果我们还记得放学回来被追问时的感受:“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啊?都学什么了?有没有认真听课啊?中午吃的什么啊?有什么开心的事吗?谁欺负你了?”那么我们也可以仅用一句开心的欢迎“回来啦”来迎接孩子。没准孩子会不问自答向你讲述一天的趣事。

“不能光脚在地上”“不要把桌子弄得乱七八糟”“别玩了”,如果我们知道,这些话在孩子们耳朵里会自动屏蔽掉“不”和“别”这样的词语,听到的只有后面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想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穿鞋”“把玩具收回去”“该睡觉了”。正向的提示能让孩子更清楚该做些什么。一个惨痛的案例:一位妈妈骑电动车带着三岁的女儿,警告女儿“别把脚伸到轮子里。”血与泪的结果,女儿在病床上躺了三个月。

如果……

当我们知道这些,我们的行为方式改变时,会惊奇的发现,孩子的行为也会有变化。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个不犯错误、没有缺点的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成为TA自己。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