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悟《道德经》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从小就听说过老子其人、其书,也知道其中的只言片语,但却没什么机会去读《道德经》全文。(《易经》被称为“无字天书”,我就称《道德经》为“有字天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以为弄懂了《道德经》。不过,直到今天我也不敢说《道德经》我已彻底搞明白了。

老资料网jinan心理咨询专家 仝鸣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从小就听说过老子其人、其书,也知道其中的只言片语,但却没什么机会去读《道德经》全文。学校不推荐读,长辈和朋友一来少有人读过,对此书并不了解;二来都说老子消极、避世,亦或是说他心机颇深,此书尽是教统治阶级愚弄人民之术,对老子并无好感,自然也不会主张去读。

十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踏入了瑜伽的神奇大门。老师在介绍瑜伽理论时说:起源于印度的瑜伽从本质上来说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我初入瑜伽之门,懵懵懂懂,不甚了了,但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又过了三、四年,儿子也已上了小学,正赶上南怀瑾先生倡导的“儿童诵经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听了台师大王财贵教授的讲座后,心潮澎湃的我立即搬回家一套教材。听从王教授的教导,和儿子背完《论语》后开始背《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不太友好的界面,就有点把人卡住。硬着头皮往下背,反正南师说了,不要给孩子解释,只管背,长大了自然会懂。说实在的,后面有些章节还是能搞清楚的,只是这第一章,怎么读也没明白。每个字的意义都查了注解,句子也翻译成了白话文,又看了专家的讲解,但感觉只是在云里雾里,明白的是字面的意思,不明白到底对应的是什么事物。什么是“道”?“妙”又是什么?“徼”怎么解释?还有“玄”、“名”、“无名”、“有名”……Oh,my God!这真是一部“有字天书”。(《易经》被称为“无字天书”,我就称《道德经》为“有字天书”。)真不理解为什么它在世界上会享有崇高威望?!不像《论语》,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会心一笑的例子。我这个成人这么费劲地琢磨都没弄明白,难道指望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懂?!

彼时,社会上的“国学热”温度越来越高,各种媒体上充斥着各类专家、学者讲解《道德经》的不同版本,但没有一种解说能真正让我心悦诚服。

几年前,结识了两位老师,开始接触到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一位更是数次来济推广《道德经》。两位老师不像一般的专家学者,从不咬文嚼字,不用复杂的理论拒人以千里之外,相反,说的都是大白话,用最形象的比喻说明问题。即便如此,我一开始还是没听懂。看看我的同学们,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大家采用迂回战术,不直接针对第一章,而是就其以下的章节展开提问,试图用扫清外围的方法最终攻克中心坚固的堡垒。学习讨论过程中,文字方面不存在什么障碍,倒是老师在答疑过程中抛出的惊世骇俗的观点每每让大家瞠目结舌。循循善诱、心领神会的微笑与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的争论在课堂上此起彼伏,面红耳赤、拍案而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老师总说我们受过的教育太多,又把这些理念教条化了,越来越生活在僵化的条条框框中,还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和正义,对不符合自己模式的人往往斥之以“小人”;习惯用二元对立的观点看待问题,遇事必区分“好”与“坏”、“对”与“错”、“黑”与“白”,却不懂得这些所有的结论都是站在“有”的层面看待问题,从没注意过“有”的另一面是“无”,它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包容万象。站在“无”的层面,不存在二元对立,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课堂上,老师还常常带着我们观照念头。看着自己的念头潮起潮落,突然发现从小就会的“发呆”不知什么时候已远去,我竟然不能主宰自己的思维。怪不得老师常说:“你们不要拼命地教育孩子,孩子比你们强得多,他们就生活在‘道’中,以‘道’的原则做事,你们自己归不了‘道’,还要把他们拽出来,误人子弟。”这才悟出为什么南师说不要给孩子解释经典,只管背,长大了自然会懂。因为经典来自“道”,“道”中的孩子怎么会不懂呢?只是不会用成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罢了。所以婴儿在老子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曾发出感叹:“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第十章)《道德经》中还专门有一章是赞美婴儿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以为弄懂了《道德经》。一日,和老师闲聊,老师知道我一直修习瑜伽,便让我讲讲瑜伽和“道”的关系。想起十年前瑜伽老师的话,我吞吞吐吐地说:瑜伽和“道”很接近,差不多。“什么很接近、差不多,瑜伽和‘道’不就是一回事吗?!”老师定静地看着我说道:“终极的真理只有一个,但通向真理的道路可以有很多条,瑜伽和‘道’不都是让人回归真我,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吗?!”

我愣住了,想起瑜伽老师对姿势和冥想的解释和自己练习时的种种感觉,终于恍然大悟。对呀,念头的来去是“妙”,念头的边界是“徼”,站在“无”上观“妙”和站在“有”上观“徼”观的不就是一回事吗?!这就是“道”,是自然无为之实相,而随顺自然之实理谓之“德”,那么“道德”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人为的,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才能长久。“经”是真常不变,《道德经》正是阐述这一真理的书,它怎么能不万古流芳呢?这使我想起了瑜伽宗师柏忠言(张蕙兰的老师,八十年代初将瑜伽介绍给中国大陆的第一人)所说:瑜伽是一个让我们清除妨碍我们理解自我真正身份和价值的障碍,从而认知自我的过程。瑜伽的道路需要每个人亲自行走,必须亲身实践、体验和感知,才能明白自己的本质身份。瑜伽不是让人研究的,而是让人练习的。怪不得老师常常说:“别纠缠于理,当下一心一意地做就是!”

这才发现其实身边不乏“得道之人”,这些人往往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亦或是自得其乐之人。真正的高人隐藏在民间,并不是在媒体上喧嚣的所谓“专家学者”们,更不是我们这些抱着人为道德标准衡量事物继而对他人产生我慢心、分别心的人,自命清高却难成大器。古人常说“内用黄老、外用儒术”,此话真真不假,《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分别从身体和心灵两个层面阐述了这一真理。如果没有内在的清净心,外在的任何添加都是一种污染。就像每一幅画须画在白纸上才显出本色,每一种饮料须用白水勾兑才能尝出原味,每一种行为须发自内在的清净心才能符合“道”的要求,才能称为“道德”,只有“术”没有“道”,就会产生“伪君子”。老子既不消极,也不阴险,更不是希望社会倒退到原始状态,他的智慧哪是书斋里咬文嚼字能得来的呢?所以古人说,一日不静坐就不知自己浮躁。静心修行是古代大儒们每日必做的功课。

自从懂了这个道理,就好像长出了“二郎神的第三只眼”,读书、看人、做事,不管多么纷繁复杂、变化多端,总能辨别出“孙悟空”的本质,应对起来比从前大有长进,不禁心中窃喜。不过,直到今天我也不敢说《道德经》我已彻底搞明白了。找到入门之道易明心见性难,顿悟容易去习性难,明白道理容易知行合一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是仝鸣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济南

☆我擅长以下领域

恋爱婚姻、情绪压力、自我成长

下一篇:读出背后的字条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