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爱得太多的女人》——那些总是在垃圾堆里找男朋友的女人是怎么想的

“通常,你来自一个问题家庭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你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爱得太多的女人》这本书的初版发行于1986年,由一个美国的女心理咨询师——罗杉.诺伍德所著,是本极易被书名耽误的经典之作。什么叫做“爱得太多的女人”?这是爱得太多的女人热衷于付出、承担的第二大原因。

吕明珠

“通常,你来自一个问题家庭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你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由于你得到的来自父母的真正关爱非常少,你试图通过主动付出关爱来代偿自己这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特别是关爱那些看起来在某些方面很贫乏的男人。

由于惧怕被抛弃,你愿意做任何事情维持你们的关系。

只要能够“帮助”和你交往的男人,几乎怎样付出你都不嫌麻烦,不嫌费时间,不嫌昂贵。”

——摘自原文

原来现在所说的“渣男吸引体质”,早在30年前就被一个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过了。

《爱得太多的女人》这本书的初版发行于1986年,由一个美国的女心理咨询师——罗杉.诺伍德所著,是本极易被书名耽误的经典之作。难以想象,三十年前我们的社会氛围还保持着相对的封闭,而这位美国的心理咨询师就已经开始思考我们现今女性所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有一些女人会不断地爱上糟糕的男人?

什么叫做“爱得太多的女人”?

她们上瘾般爱上这样的男人:有的冷漠、自私、情感剥削,有的暴力、花心、无责任感,还有的品行败坏、物质成瘾、说谎成癖,使得爱上他们的女人吃尽苦头,但奇怪的是这些女人总是充满了爱心和耐心,不计成本的维护与恋人的关系,并充当一个拯救者。最可怕的是即使最后分手,下一个爱上的还是这种糟糕的人。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为“爱得太多”,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渣男吸引体质”。

它的由来是什么?

“我曾会晤过数以百计的瘾君子和他们的家庭,因而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我的病人(毒瘾戒断者)有的出身问题家庭,有的来自正常环境;可是他们的伴侣几乎都来自严重的‘问题家庭’,曾经遭受非常大的痛苦和压力。在努力和他们犯瘾的伴侣相处时,这些人下意识里不知不觉地在重复他们幼年的特殊经历。”

“从瘾君子的妻子或女友身上,我开始然认识到爱得太多的本质。那些女子的个人经历显示出,她们需要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以体验其中的优越感和折磨的痛楚......”

——摘自原文

文中提到的“问题家庭”总的来说就是父母某一方或双方无法为子女带来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且无法让子女的感受得到理解,使得子女常常体验到情感缺失、或矛盾扭曲。例如:

1. 父/母自身有:酗酒、强迫症、暴力倾向等;

2. 父母之间:长时间的冷战、争吵;

3. 在对待子女方面:忽略、过度控制、拉拢子女与配偶对立、极端苛刻的教育理念、不尊重异性子女性边界等。

通过这些案例,作者渐渐认识到童年经验不可思议的影响着成年后的亲密关系,这在客体关系心理学中也被强调过: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着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来自百度百科

于是作者根据接触过的案例总结出了15条爱得太多的女人的特征(请护好膝盖,前方中箭高能):

1.通常,你来自一个问题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你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2.由于你得到的来自父母的真正关爱非常少,你试图通过主动付出关爱来代偿自己这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特别是关爱那些看起来在某些方面很贫乏的男人。

3.因为你一直都无法把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变成你所渴望的关爱你的人,所以你会对自己很熟悉的那种不付出感情的男人在内心深处做出响应,他能让你再尝试一次通过自己的爱来改变他。

4.由于惧怕被抛弃,你愿意做任何事情维持你们的关系。

5.只要能够“帮助”和你交往的男人,几乎怎样付出你都不嫌麻烦,不嫌费时间,不嫌昂贵。

6.习惯了缺少爱的个人关系,所以你愿意等待,愿意期盼,并且会更努力地取悦他。

7.在跟任何一个男人的关系中,你都愿意承担远远超过50%的责任、负疚感和责难。

8.你的自我评价相当低,事实上,在内心深处你觉得自己没有快乐的权利。你相信必须努力奋斗,才能取得那份权利。

9.因为童年时体验到的安全感比较少,所以你不顾一切地需要控制你的男人和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将自己对他人和情形的竭力控制伪装成“乐于助人”。

10.在情爱关系中,你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对将来应该怎样的梦想,而忽略你的现实状况。

11.你对男人上瘾,对痛苦的情感也上瘾。

12.你易于对药物、酒精和/或某种食物,特别是甜食上瘾。这

种上瘾可能是情感上的,也常常是生物化学方面的。

13.你特别喜欢那些需要解决困扰的人,而且很容易绊在混乱不安、感情受创的纠葛中,期盼籍此躲避对自己负责任。

14.你可能易于产生间歇性抑郁,试图通过不稳定的情爱关系所产生的兴奋感来防止这种抑郁。

15.你不会受到那些善良、稳重、可靠并对你有兴趣的男人的吸引。你觉得这种“好”男人很乏味。

“我得不到的东西,就把它源源不断的给别人,让别人代替我得到满足”——这就是代偿。而扮演一个拯救者,不但可以代偿自己未被满足的关爱的需求,还可以体验到关系中的优越感。这是爱得太多的女人十分热衷于为对方付出、承担责任的第一大原因。

原文的语言都通俗易懂,无需过度解析,这里只重点说一说第3条和第13条。

弗洛伊德最早 提出了“强迫性重复”一词。

“意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强烈的互动。换句话说,我们会特别被他们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征。这些人在我们生命中出现时,就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让我们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对自己特别重要,却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黄维仁”——来自百度百科

这段话非常精准的解释了“强迫性重复”一词,也解释了文中第3条所说的,为什么我们会对那种熟悉的不付出感情的人做出内心深处的响应。潜意识有个有趣的逻辑是:在哪种情形受到的创伤,就需要再回到这个情形里才有机会得到修复,只要将这个不爱自己的人,努力转变成爱自己的人,内心的深处那些不被爱的痛楚才有机会得到修正和弥补。而为了得到对方的爱,则不惜一切代价为对方付出,企图取悦。这是爱得太多的女人热衷于付出、承担的第二大原因。

再来说说第13条中“期盼籍此躲避对自己负责任”里面所谓的对自己负责任是指什么呢?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常常会见到这样的女孩子:

“没有你,我觉得自己一分钟都活不下去”

“我不是想要控制你,我只是太缺乏安全感了”

“我这么痛苦都是因为太爱你了”

“我很自卑、孤独,但和你在一起时就会好些,我不能没有你”

这里常常会有一个看似很有道理的逻辑:我很爱你,而你没有给我让我满意的情感回应,导致我伤心难过,所以我的痛苦都是你/感情造成的。

以上这些就是典型的逃避对自己负责任,这些孤独、悲伤、自卑、安全感缺乏其实都是这个人内心深处本来就有的负面情绪。但在与他人的情感纠缠中,她们将这些情绪出现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这段感情或对方身上,从而避免直面的探索自己的内心。

以上就是本书前半段对这个现象的描述与大致的分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例如:

v 很多人所谓的“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的理念,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富裕吗?男孩子真的可以区别对待吗?

v 当我们想要担任爱情中对方的拯救者、企图为对方承担过多责任的时候,我们是为了谁?我们真正在满足谁的需要?

v 真正健康的、能够滋养双方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些问题就留给大家来讨论了。

如果我是爱得太多的女人,我该怎样帮助自己?

本书前半部分内容描述了很多案例,向读者更深入的分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意义。在后半部分提出了一些帮助自己改善的方案,由于篇幅较大,这里抽取出一些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来说一说。

1、需先认清凭借自己的力量很可能无法改善,勇敢去向外界求助,并愿意为了改善自己的问题付出,就像曾经为了帮助对方而不吝付出那样强烈的意愿。

2、寻找一个能够了解你问题的自助团体

在中国这种成瘾者受害家庭成员自助团体还未很发达,但一些由较为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带领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发挥相当的作用。

3、停止对对方的控制管理

这里个人认为还包括拯救对方、照顾他的意识,也需要停下来,将关注点收回到自身。

4、学习做一个“自私”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工作、计划置于前提,不要太迁就别人。即使育有幼子,也应找出滋养自己的方法来。

相信自己的要求很重要,你有责任去满足它们。同时,你也应许别人相同的权利去追求自身的幸福。

那么一个能够从爱得太多的状态走出来的女人是怎样的呢?

在作者的10个描述中,个人将它归为三类:

1、完整的自尊,将注意力投注在自身,对自己的感受能够不扭曲的感知到,珍视自己的每一点,相信自己值得享受生活中最好的。

2、包容别人的本色,并不企图改造他来符合自己的要求。

3、能够理解关系的和谐,在于两人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双方有没有相知相惜的能力。在有合适的对象时,她能开放自己,投入到关系中去;面临一般无望的感情时,她会看得开不致自寻烦恼。

最后澄清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观点,本书的主题是“爱得太多的女人”,但这并不是在暗示只有女人才会爱得太多,只是在男女差异中,男性的问题表现与女性不同,作者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大多数在童年受过创伤的男人不会对恋爱关系上瘾。

由于文化和生理因素的共同作用,男性往往会通过追求更外在而非内在、更客观而非个人情感的事物,来尽量保护自己,并避免痛苦。他们倾向于沉迷在工作、运动或各种嗜好中。相反,在文化和生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女性往往沉迷于男女情感关系——而交往对象可能正是这种受过创伤的冷漠男人。”

全书内容在这已经为大家做了大致的呈现,如果这本书刚刚对症了你的困扰,可以找来细细品读一下,虽然这本书涉及到了很多心理学专业的知识,但是作者避免了很多专业术语的使用,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出阐释,非常适合大众阅读。今后如果再遇到什么有价值的图书,我们还会继续推荐给大家。

☆我是吕明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郑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负面情绪调节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